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质要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全球范围正在进行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尽管气候变化还有若干不确定性,但是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
应对气候变化为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新的战略要素。我们基于对发达国家发展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两类发达国家的概念,由此可以理解发达国家并不是同一种发展方式。很多人觉得要“发达”都差不多,都要先污染后治理,先排放后减排。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发达国家事实上也不完全是一个模式。
从发达国家的人均能耗图来看,他们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均能耗趋于稳定,但是这个稳定值的差别很大。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第一类发达国家,现在每年的人均能耗大概是10吨标准煤,而欧洲和日本各国的第二类发达国家人均能耗为5吨标准煤,相差接近一倍。
在发达国家的人均电力消耗上,情况也非常类似。美、加一类的发达国家人均消耗约1.4万度电,而欧洲和日本大约是7000度左右,又差了一倍左右。
再从排放情况看,美、加人均二氧化碳年排量为18-19吨,欧洲和日本这类国家只有6-9吨,相差不止一倍。
这就是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欧洲、日本等国的发达水平与美、加非常接近,人均GDP都在四、五万美元左右,但同样的发展水平,其人均能耗和排放相差一倍甚至更多,这一点值得我国思考。美国的人口不足世界的5%,每年消耗世界将近20%的能源,这是一条不可推广的道路。相对美国,欧洲、日本做到了比较低耗能的情景。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但不要完全走美国的道路。
中国自有后发优势。现在有了更多的新能源、节能技术、信息技术,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利用能源,所以我们应该以比上述两类发达国家都更节能,更低碳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中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这条道路我们现在走得并不清晰。
实际上,我们现在面临着两场竞赛。一场在国内,转变发展方式这种努力和粗放发展的惯性在较劲,这是国内的竞赛。第二场竞赛就是各个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比着做得更绿色、低碳可持续,这是一场国际竞赛。
2011年中国GDP约占世界总GDP的10%,能耗却占了当年全球的21%。从PM2.5这个环境代表性数据可以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是如何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
以上这两场竞赛说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今后5-10年是能不能抓住这个新机遇的关键期。
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光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的实施,还是创新城镇化模式所要应对的一个巨大挑战。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否真正创新,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场大考。
(本文根据杜祥琬院士在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整理成文,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