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运达风电:打造风机制造企业的百年老店

本报记者 贾渊培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10月14日   第 24 版)

  ■杨震宇

  编者按

  近两年在“弃风限电”装机量连年下降、风机行业一片萧条的大背景下,运达风电却连续两年高速增长,今年装机量预计同比增长50%以上。运达风电以稳健的作风,志为风机行业的百年老店。是此,本报专访了运达风电公司总经理杨震宇。

  

  中国能源报:运达风电是中国最早从事风电机组的科研、生产制造的企业,可谓见证了中国风电的发展史。同时,这些年来运达的平稳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请您介绍运达的管理经验?

  杨震宇: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风电研究所,延续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公司成立于2001年11月,是国内最早从事风电技术研究的企业。公司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最让我感到自豪和感激的就是我们的团队。由于我们是最早的风电科研机构,拥有当时最齐全的空气动力学、传动系统设计、结构力学、电力电子、程序控制等风电专业人才团队,在行业快速发展时期几乎每个风电企业都有运达过去的人才。但是我们的核心团队这么多年依然紧密团结在一起,没有一个流失。

  从1972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18kW风电机组起,到今年5MW海上风电机组样机下线,运达人走过了一条稳健而又极其不平凡的道路。我们上级单位浙江省机电集团是一家省属大型企业,前身是浙江省机械工业厅,其专注于实业的传统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也使我们担负着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责任感,努力把运达打造成一家一流的科技型企业。同时,依托机电集团公司所拥有的庞大教育、科研、产业等资源,运达研发、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已位居行业前列。

  做优、做强、做好、做久既是运达的总体发展目标,也是运达最终成为一流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前提。纵观运达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开拓的历史。在中国风电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运达人就以先瞻胆识开始了顽强耕耘和不屈的开拓。经历了风电行业各种起落沉浮,始终不离不弃,凭借对信念的坚持、对事业的无比热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果。

  中国能源报:在国内风机行业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从拼价格到比质量的渐进过程中,运达是怎么做的?

  杨震宇: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是运达风电一直所秉承的信念,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运达的前身是科研机构,因此科研人员特有的那种一丝不苟、专心做事的精神也融汇于运达的企业文化中,形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运达有一句口号:“我们交付的是商品,不是试验品”,产品如果还不成熟,决不推向市场。这种专心做事、追求品质的态度最终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我们从源头抓起,从供应商的选择、管理到最终的产品交付,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流程。首先,供应商必须是国内知名的厂商,必须具有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产品要有相当的行业业绩和口碑。其次,我们跟供应商之间是建立在一种荣辱与共、共同进步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别人处于顺境时依然恪守质量和要求,在别人处于逆境时慷慨提供指导与帮助,许多供应商都与运达有着长达十多年的合作时间。因此,与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关系也保证了运达产品的可靠稳定性。

  对于机组产品,我们所注重的是其在20年寿命期内的质量和运行可靠性,而不仅仅满足于质保期内没问题就行。为此,我们在选材上非常讲究,每一款机组出来,都会经过详细的研究和校核,一些关键的部件上,比如主轴、主轴轴承、叶根直径等关键承载性尺寸上,我们的型号会比别家的大一号,这固然会增加一部分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却提高了机组的安全性。这种对质量和品质的注重也与公司的发展理念有关,我们的理念就是稳健,而这种稳健,注重机组可靠性的做法,也在我们与研究院和业主的一些技术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目前,我们有1800余台风电机组稳定运行于国内外40多个风电场,运行时间最长的机组已有10余年,平均可利用率达98%以上。

  中国能源报:随着风电行业回归理性发展,整机企业的赢利点越来越低,运达风电是如何提升其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盈利模式?未来在高端技术服务方面有哪些规划和探索?

  杨震宇:随着风机行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运达在未来需要通过不断创新、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开拓市场和提高装机量。公司上下已经形成共识,未来风电市场的竞争核心将是质量和服务,也就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要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从而获得客户的长久认可。

  我们也将服务前移,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客户在微观选址、发电量优化等方面提供一个定制化的服务。随着服务升级,企业内部也在不断的调整,技术中心的设计人员支撑售前服务,两名副总工程师统筹重大故障处理,为客户解决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

  同时,运达正在积极推出智慧风电运营系统、电网适应性改造等高端技术服务来提高风电场的运营效率。曾经有一家国外企业的产品在我们客户的风场需要低电压穿越改造,但当时那家外国企业已经退出中国市场,运达受客户的委托通过缜密的电气系统设计改造,使机组通过了低电压穿越认证,凭借的就是我们长期的技术积淀和为客户负责任的态度。

  中国能源报:运达在海外市场的业绩是怎么样的?您怎么看待国内整机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

  杨震宇:运达目前也在积极地探索国际市场,前期做了不少的工作。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主动参与国际风电市场竞争,通过建立海外研发合作和风机出口,逐步实现技术、市场、人才和资本的国际化。

  特别是在伊朗,运达实现了中国风机在当地零的突破。并且单月的发电小时数超过600小时,可见当地的风资源何其丰富。目前,这个项目我们也正在跟进。

  中国能源报:众所周知,运达风电的技术积淀了40年,还承担着风力发电系统国家实验室,目前的技术亮点有哪些?

  杨震宇:自主创新的道路一直是运达所坚持的,也是我们今后在发展中的立足点。运达做风电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最早的18KW机组,我国第一台并网型风电机组到随后的20KW、40KW、200KW、250KW、750KW、1500KW、2000KW和2500KW机组,运达在机组研发和制造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2010年国家科技部“风力发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运达风电,是我国风电领域批准建设的第一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司为此已经投资1.5个亿,目前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已经完工,预计年底前完成主要设备的安装调试。风力发电系统重点实验室承担着风力发电总体设计技术研究、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技术研究、风力发电机组检测和试验技术研究、海上风电关键技术研究等四大板块的研究,将为运达风电研制新机组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和试验技术支撑,更为产业化机组在抗台风、高海拔、低风速等系列化产品开发中提供必要的模拟、仿真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运达自主创新的低风速机组被市场广泛认可,我们在1.5MW、2.XMW系列化机组设计基础上研发出WD88/93-1500、WD110/115-2000机组以适应低风速风场开发的需求,使5.3m/s-6m/s的低风速风电场也同样具备开发价值。目前上述机型已经拥有14个项目合同,今年安装的就有9个项目,主要分布在山西、贵州、青海、宁夏和黑龙江等低风速地区。

  中国能源报: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运达对未来行业发展有什么看法?企业今后的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杨震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风电大国,与此同时,我国风电产业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战略性和结构性的调整,告别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风电未来的发展目标,将从目前的风电大国向未来的风电强国转变,从目前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发展质量转变,从追求装机容量向追求发电量、追求效益上转变。

  前不久,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史立山副司长在风电并网检测信息发布会讲话中提到的三点,我深为赞同:第一,风电是长跑,现在刚开了个头;第二,注重质量的企业能生存下来;第三,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技术底蕴的企业会过得更好。多年来,运达注重质量,发展步伐稳健,中间也经历过很多挫折,但我们都坚持下来了,现在我们的坚持有了回报。

  当然,在多年的发展中,以信为本是我们在技术创新、创造价值之外坚持的第三条准则。我们要保证每一个项目都信守合同的承诺,每一台运达机组符合合同的技术指标,这也是很多客户与我们携手走到今天,在源源不断的给予我们订单的基础,坚持以信为本同样是有回报。

  运达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还会坚持装备制造这个主业,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做优、做强、做好、做久。企业已经有40年了,我想它之所以发展得这么久,自有它的长寿基因,那就是一种使命感,最老的工程师已近70岁,是我国第一代风电人,他们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然后一代代传承下来。无论是中年人还是年轻人,每个人都会想到,这个事业不能在自己手里搞砸,这种朴素的使命感使我们一直走到今天。

  未来,我们在发展中依然要秉承这三个原则,那就是科技创新不会丢,为客户创造价值不会丢,以信为本不会丢。希望自己的企业会成为百年老店,而不是在市场上昙花一现。通过大家的努力奋斗,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运达风电:打造风机制造企业的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