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10月07日 星期一

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投运

成为世界首个商业化运行的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

□本报记者 贾科华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10月07日   第 20 版)

  2013年9月25日,世界首个商业化运行的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投入运行。这是继晋东南-荆门特高压交流、向家坝-上海和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之后,投运的第四个特高压工程,从而形成国家电网“两交两直”特高压输电格局。这是世界特高压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工程连接安徽“两淮”煤电基地和华东电网负荷中心,与向家坝—上海、锦屏-苏南等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可显著提升华东电网接受区外电力的能力和电网安全稳定水平,有利于保障华东地区长期安全可靠供电,有利于缓解长三角地区的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有利于将安徽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工程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今年以来,我国频繁发生严重雾霾,引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以及对我国能源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加快建设特高压电网,发挥其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输电以及减少占地、节能减排等重要优势,对于实现我国能源安全发展、高效发展、清洁发展,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全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皖电东送工程于2011年9月获得国家核准,同年10月开工,2013年8月竣工,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和建设。工程包括四站三线,起于安徽淮南变电站,经安徽皖南变电站、浙江浙北变电站,止于上海沪西变电站,变电容量2100万千伏安,线路全长2×648.7公里,途径安徽、浙江、江苏、上海四省市,先后跨越淮河和长江。系统标称电压为1000千伏,最高运行电压为1100千伏,采用额定容量300万千伏安的大容量特高压变压器、额定开断电流63千安的六氟化硫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组合电器,全线同塔双回路架设。

  同塔双回路特高压输电技术可将单位走廊的输电能力比单回路技术再提高一倍,代表了国际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开发、装备制造和工程应用的最高水平,极具挑战性。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国内电力、机械行业的100多家单位,立足国内、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全面攻克了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试验检测、调试运行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取得以下三大创新成就。

  一是推动国际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实现新突破。系统开展了107个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领先国际同行、全面掌握了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核心技术并形成技术标准体系,在过电压深度抑制、潜供电弧控制、雷电防护、特快速暂态过电压测量与控制、外绝缘配置、电磁环境控制、杆塔设计、设备抗震、试验检测、大电网运行控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巩固、扩大了我国在国际高压输电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

  二是推动我国电工装备制造水平达到新高度。在世界上率先研制成功有载调压特高压变压器、额定容量240兆乏的单柱特高压高抗等重大设备,突破了特高压同塔双回路钢管塔设计和大规模制造技术,实现了套管、出线装置、硅钢片、盆式绝缘子、操作机构、灭弧室等关键组部件、原材料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国产特高压设备的工艺质量水平和安全可靠性有了系统改善,实现了大批量稳定生产,巩固、扩大了我国在特高压设备制造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

  三是推动我国输变电工程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立足科研攻关,突破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和调试试验难关,成功建成世界首个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2013年9月,工程通过全面严格的系统调试、测试和168小时试运行,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预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依托该工程的创新实践,我国输变电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科研、设计、制造、施工和运行各环节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了实战检验,为特高压电网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皖电东送工程的成功建设和运行是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继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之后,在国际高压输电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将进一步验证特高压交流输电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省占地的优势,对推动我国电力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科学发展,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资讯
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投运
国务院要求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
西门子在中国制造的首台
±800千伏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下线
筑就创新高地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