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10底我国煤炭价格下降以来,煤炭产业似乎步入下滑的轨道而不能自拔。大多数煤炭企业已感觉到深秋的凉意,并预测未来将迎来更为严寒的冬天。对于煤炭行业来说,这既是未来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又蕴含着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其主要理由有四个方面:第一,即使没有煤炭价格的下降,国家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大力支持,也势必逼迫煤炭产业走转型升级之路;第二,十八大精神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绿色中国,也必然要求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第三,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巨大国内外压力,也倒逼煤炭产业转型;第四,燃煤所造成的雾霾、酸雨等环境污染,直接危害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关注民生,保障人民健康生活,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均要求煤炭产业必须转型升级。
然而,煤炭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国家主管部门领导及行业专家们可谓见仁见智。但是,目前大部分观点还不足以支撑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需要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思考。
笔者认为,未来我国煤炭产业要实现确保能源安全、保持产量稳步下降、促进全过程循环清洁利用、提质增效、节能环保等战略目标,就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思路,构建新型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通过煤炭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的良性互动,带动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催生煤炭产业革命。
要实现煤炭产业这一革命性转变,至少需要在以下六方面努力:
首先,需要创新发展观念,要把煤炭产业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及低碳发展、城市化进程与美丽中国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创新煤炭体制与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我国煤炭产业低碳转型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的原则、思路、对策与措施,促进未来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需要创新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在完善《煤炭法》、《电力法》、《环境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气候变化法》、《低碳发展法》、《核能法》、碳税法案等法律法规体系,为煤炭低碳转型与持续发展提供可靠而有效的法律保障。
再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煤炭产业与低碳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培养力度,为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从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从本科、研究生及在职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把人才培养作为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考核指标,鼓励“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煤炭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及复合型人才,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第四,加大煤炭产业创新驱动的推动力度,促进煤炭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不仅需要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更需要创新集成,即通过各种创新之间的优化组合,借助创新、高效、有力的体制、机制与科技支撑,沿着创新链构建煤炭清洁转化、液化与气化等清洁化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提升煤炭产业综合创新能力。
第五,需要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及社会中介等各方的有效参与和联合推动,通过跨行业兼并、重组,引进民间资本,打破行业垄断,沿着产业链培育与发展清洁煤与煤化工产业,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共同形成促进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合力。
第六,需要加强国内外全方位合作,本着“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动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策略,沿着价值链从研发合作到技术推广,再到产业合作,内外良性互动,实行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强力推进煤炭产业低碳转型。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