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项目亟待突破“塔西陀”陷阱
□陈柳钦
风起云涌驱逐潮,现如今,因为种种原因,PX项目成为敏感词,并形成群体PX“过敏症”。据公开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计入统计的17处(包括迁址或停产)PX项目中,有近三成项目遭到抗议并在当地引发群体性事件,尤其近6年来,几乎每新建一处PX项目都要遭到公众的反对,都如妖似魔、被拒之千里。舆论对PX项目的口诛笔伐一直不断,使得PX项目屡屡如丧家之犬,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秒杀一座城、令人闻风丧胆的终极绝杀项目、威力抵得上1000枚导弹”等令人更加惊悚的标签一起贴到了PX头上,俨然已“魔咒”附体。
PX是目前解决全球60亿人口穿衣问题的主要来源,在国外许多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建有大规模的PX生产基地。同样是PX项目,为什么国内国外的待遇就“冰火两重天”呢?这着实让人费解。
环顾几起PX项目的博弈过程和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事件的演变基本遵循一个套路:政府悄然上马—项目遭到民意反对—官民博弈—事态升级引发冲突—地方政府妥协—项目取消或暂缓。一出事,地方政府就为了维稳,说我不干了,企业就缩到后边去,公众肯定就觉得你是做贼心虚,长此以往,就造成PX是有害的这种假象。
要知道,当一些认识,特别是认识的误区先入为主、形成定势,再请专家释疑、请学者答惑,扭转公众的看法和认识往往“费力不讨好”、“为之晚矣”。一个把公众拒之门外的决策机制,一个广遭诟病的执法环境,一个劣迹斑斑的行业管理现状,无论哪一项都足以成为公众反对的理由。公众的反对并不见得是正确的,但官方这种千方百计刻意包装“一片欢呼”,无疑更极大销蚀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加大了社会舆论对PX项目和官方表态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无论如何,建设PX项目不能搞“瞒天过海”! 既然PX项目没有危害,为什么事前不敢公开项目信息?项目开工之前为什么不问一问PX项目政府趋之若鹜、公众避之不及的缘由?项目建设之时为什么不想一想PX项目真实存在的危害被夸大其事、子虚乌有的污染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可能性呢?在项目公开之际,政府部门百口莫辩之时,为什么不引入独立的、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环评机构,通过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来弥补政府的公信力短板? 相反,事后却在维稳思维下宣布项目停建或搬迁,信息不公开、沟通不充分,更引发公信力危机的“塔西陀”陷阱”:事后的百般解释、千般辩解,即使说了真话、道出实情,公众也会将信将疑,认为这不过是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于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和“不管你干不干,反正我不干”这样的心理偏差不断发酵。
借助自媒体,有关PX项目的舆论得以聚集聚变,其非理性成分超过理性成分,形成倒置的“沉默的螺旋”;信息公开的滞后性导致公众与政府关于PX项目信息的不对称,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非理性与滞后性两者互相建构,是“PX项目魔咒”屡屡奏效的根源。
在PX项目事件中,政府和媒体面对的不再是单个受众,而是一个有着共同心理特征的群体,对这一心理群体的有效把握是政府和媒体在PX事件中引导舆论的关键。因此,要破解这一魔咒、重树政府公信力,政府和媒体要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时间,生产出合适的意见,赢得公众的选择,占据舆论市场,从而实现引导舆论的目标;引导舆论趋于理性、信息趋于公开透明,搭建政府、公众、媒体、知识阶层之间理性互动交流的平台,把矛盾“从暴力层面”降低到“讨论层面”;经过释疑、解惑,PX项目在政府、媒体以及社会舆论的共同监督下确保安全建设和生产,当为正确的抉择。
PX项目非洪水猛兽
□路晓宇
继厦门PX项目未建易址、大连福佳PX项目被令搬迁后,宁波市政府公开声明,坚决不上PX项目,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再作科学论证。7月30日,福建漳州古雷PX项目的一条加氢裂化管线在试压过程中发生焊缝开裂闪燃,PX项目再次被媒体和公众推到风口浪尖。时下,PX项目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以致公众逢PX必反,政府谈PX项目色变。
PX的最大质疑是环境问题。一边是发展的需要,一边是环境的担忧,缺失哪一边,我们都会与“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渐行渐远。国外化工企业均不惜投入重金,确保最大限度地消除PX生产的负面影响。比如韩国三星道达尔公司制定了高于政府规定6倍的安全管理标准,生产PX的企业也尽可能做到信息透明,消除民众的不安全感。在韩国,民众可以随时通过企业的主页查看安全生产信息。在新加坡,政府还担当起与社区和居民沟通的重任。
其实,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在内的很多国家,PX不算危险化学品。PX在国外是寻常的化工产品,PX项目属于基础性化工项目,对PX项目环境损害风险作出控制,已经是目前全球化工业里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由于成熟而严格的环境风险管控使PX项目与居民区近在咫尺。在新加坡,PX装置与居民区仅有900米距离。
PX不是洪水猛兽,没有必要谈PX色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称:PX不是一项新技术,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生产PX,这项技术广泛用于化纤、纺织原料,作为第一大生产国和第一大消费国,目前国内已经有十多家成熟的 PX产业基地。我国近年发展的PX项目,总体上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大型装置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也在大幅提升,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因此我国在PX生产上完全可以达到国外的水准,实现安全无害生产。
公允而言,至少从技术层面讲,PX项目的危害性非但没有一些反对者想象的那般巨大,反倒是安全系数更高。依靠科技和管理,重化工项目也可以建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比如中石化茂名石化公司所在地的茂名市,空气质量不仅没有因为巨大的石化项目而破坏,反而一直保持在一级,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再比如位于北部湾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投产近3年,环境学家最担心的附近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白海豚种群数量不仅没有减少还有所增加。
发展PX产业,归根到底是为国计民生。面对日渐扩大的需求缺口,我国PX产业发展势在必行。而要挽回PX产业在中国的声誉,必须建立企业、政府与公众三方环保博弈机制,确保公众知情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PX项目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党委工作部 )
PX产业发展检验地方政府作为
□陈哲
自2007年年底福建沧海PX项目因当地民众强烈反对而迁建之后,宁波、昆明、九江、厦门等地也相继出现引入该类项目执行遇阻,甚至最终作罢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民众担忧PX项目会对地方环境构成污染、威胁居民健康,进而出现了较为激烈的抵制行为所致。但与此同时,也有行业人士支持PX项目的投建,理由是产业发展的刚性需求,且PX项目产品本身并非高危化学品,对环境及人体危害可控。这也是支撑PX项目在各地推进遇阻却“屡挫不止”的要因。
7月30日,试运行月余时间的漳州PX项目出现闪燃事故,再度将这一争议话题引燃。不过,与此前报道大多真对PX项目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导向不同,近日评论多倾向于产业安全、行业需求的角度,淡化PX项目产品危害,平缓话题矛盾的初衷明显。
对此,笔者认为,相对大多具有煽动性的文字报道,此类评论不失为一种负责表现,但与其普及行业基础知识,疏导、淡化二者矛盾,不如深刻指出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以避免其在日后地方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大潮中再度出现,影响整体国民经济前行。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物质生活渴求的程度较“温饱线挣扎期”后已明显下降,对牺牲家乡环境换取物质生活提升的旧状愈发厌恶,“农夫、山前、有点田”已成为越多人向往的生活。结合去年以来国内大范围重度雾霾天气延续至今的现实,民众面对居住环境的保护意识及要求正快速提高。
但与之相对的是,为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地方环保、国土、水利等监管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工业生产企业,甚至是农牧养殖业的各种污染排放行为缺失管控,各地不时爆出环境污染的负面新闻,责任方大到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小到地方钢厂、乡镇民企,可谓层出不穷。至此,民众感到通过地方政府监管实现环境治理、改善无望,进而加剧了自身出力环保、甚至抵制有潜在污染风险项目落地的积极性。
可见,地方政府在对应此类“群体事件”做好舆论引导、淡化矛盾的同时,更应切实做到监管制度的执行到位,大力处罚给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并监督其整改、恢复环境风貌,进而逐步消减民众对企业污染环境问题的担忧,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华晨宝马沈阳铁西工厂三期扩建项目因环评未达标,建设遇阻。主要原因是对生产废水、废料排放的预案准备不足,同时不符合《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未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2倍削减替代。可见,眼下地方针对企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已愈发严格并落到实处,相对汽车生产,排放、能耗更高的诸多行业项目后期落地前须做好环保工作,将节能减排落在实处,以减少对地方环境的消极影响。
整体看,无论是地方民众由于未知恐惧对PX项目表现出不甚理性的抵制行为,还是地方政府针对工业项目环保方面监管工作的加强,都可以反映出各方环保意识和努力正在提升、深化,欲在满足产业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寻求平衡,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作者为安邦咨询能源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