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7月08日 星期一

格瑞克:坚守中国煤层气16年

本报记者 赵唯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7月08日   第 17 版)

  “煤层气产业前期投资巨大,目前公司在所签订的分成合同中,总共投资21亿元人民币。”格瑞克集团首席执行官马龙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尽管目前我们没有达到盈利,但年底我们将迎来回报,我仿佛看到了漫长隧道中另一端的曙光。”

  意大利格瑞克集团自1997年以签订产品分成合同方式进入中国开发煤层气。16年过去了,当初一同进入中国的5家外企中4家都先后撤出了该领域,格瑞克集团已成为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孤独坚守者”。

  看好中国煤层气发展

  煤层气是煤层本身自生自储式的非常规天然气。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统计,中国煤层气资源量位列俄罗斯、加拿大之后,居世界第三。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提高,国家加大了对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力度,煤层气凭借丰富的储量,开采技术的提升成为我国非常规油气的重点发展方向。

  2013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层气产业政策》,煤层气产业的黄金发展期来临。业内人士预测,未来煤层气补贴标准可能将会有进一步提高。

  “这对于整个煤层气产业是非常利好的消息,它为煤层气整个产业带来信心,也将促进煤层气产业的投资。”马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中国煤层气产业的未来发展,我们充满信心。”

  已产8年钻井仍在稳产

  尽管如此,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依然面临诸多难题。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一季度,中石油等三家全国煤层气产量最高的企业均未完成今年预定的产量目标。目前看来,“十二五”规划的300亿立方米产量目标将难以实现。

  来自国内一家煤层气民企的人士对记者坦言,我国煤层气面临着技术瓶颈,开发难度大,回报期长,中石油等重点企业仍将重心放在石油、天然气这类效益较高的领域上。

  马龙指出,“中国的政策与措施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关键还在于执行。中国还应更加专注于技术,中国煤层气的技术瓶颈仍待突破。”

  据了解,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煤层气的开采技术都非常发达,然而由于中国煤层的特殊性,这些技术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难题。中国的煤层易破碎、断层严重,渗透率低,这都为国内煤层气开采增加了难度,特别是传统的压裂技术由于产量不稳定也在一直饱受争议。

  格瑞克集团在进入中国初期同样面临着技术难题。针对中国的地质特点,格瑞克公司通过10年努力终于开发出了LiFaBric钻井技术(意为在易破碎的煤层中下筛管的技术),具有产量高、稳产期长等显著优势。据格瑞克钻井公司副总经理杨凡先生介绍,采用了该技术,目前公司已产8年的钻井仍在稳产。

  “这项技术完全是为中国量身定制的。尽管我们已经开发出了LiFaBric技术,但这并不是终点。”马龙告诉记者。

  16年投资终有回报

  众所周知,煤层气产业投资巨大且回报时间过长,当年和格瑞克一同进入中国的另外4家外资企业现都已撤退,有的将合同转手。

  坚守不易,作为我国第一批进入中国煤层气开采的5家外资企业中唯一的坚守者。格瑞克在中国的煤层气生意并非一帆风顺,甚至饱受争议。有媒体引援业内人士的话称,外企涉足中国煤层气的目的是上市圈钱,而非真正开发。对此,马龙指出,格瑞克一直认真并严格按照产品分成合同执行协议,至今已累计投资21亿元人民币,超过了煤层气领域外企投资量的总和,却未收回一分钱。

  据了解,格瑞克在与中联煤、中石油共同签署的6个产品分成合同项下,大约有7600平方公里的区块面积,分布在山西、江西、安徽和贵州等省。格瑞克公司勘探和开发副总经理董文奎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格瑞克的每日产量接近20万立方米,利用率在70%左右。同时,格瑞克每日向国家“西气东输”管道输入8万方立方英尺的煤层气。在下游市场,格瑞克目前已正在运营CNG子站6个,在建CNG子站20个,每个子站日销售能力在2万-2.2万立方米之间。

  据格瑞克集团预测,到2015年,格瑞克在中国的煤层气产量将达到4.5亿立方米,在2012年7500万立方米的基础上翻6倍。这意味着,2015年格瑞克的产量将接近中石化集团的目标产量(6亿立方米)。

  “今后,我们将在柿庄南地区再打150口井,同时投入更多的运输车,提高CNG运输能力,并在河南建设更多的加气子站。”马龙对本报记者说,“我们的业务拓展部门总在不断寻找新的机会。” 

阜新煤制气工程五大装置联动投用(关注)
褐煤制备高浓度水煤浆实现重大突破
格瑞克:坚守中国煤层气16年
行政权力退出煤炭产业是无奈之举(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