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进一步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武晓娟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7月01日   第 18 版)

  6月25日-26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管理论坛在京召开,论坛围绕“以人为本、科学施救”主题,针对应急管理体机制法制建设等议题展开讨论,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上日程。

  25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向7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代表授旗。7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正式成立,标志其将正式履行新的使命。

  安全永不过时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形象地描述了安全与危险的辩证转换关系。安全的话题,虽老生常谈,却不永不过时。

  杨栋梁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要求,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应急管理工作功不可没。

  记者了解到,我国矿山应急救援起源于1949年。解放前,煤矿井下发生事故后,由于没有救护队援救,遇险矿工生命安全没有保障。1949年,抚顺、阜新、辽源三个煤矿成立了专职矿山救护队,共有救护指战员66名,填写了我国煤炭行业没有矿山救护队的空白。几十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矿山救援体系。

  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地方和企业累计投入30多亿元,建成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大同队、平顶山队、鹤岗队、淮南队、芙蓉队、靖远队,配备了排水、钻探等一大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救援装备,有力承担起全国各大区域内以及跨区域重特大、特别复杂矿山事故的应急救援任务。

  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透水事故,造成153人被困。事故发生后,全体救援人员经过七天七夜救出115人。山西省矿山地质应急救援中心接到参加抢险救援命令后,从太原、大同、沁水、洪洞、韩城等地方迅速向王家岭集结,同时,所有参与救援的重型设备、救援器材也全部到达指定位置。该救援中心承担了1号垂直排水钻孔和2号垂直救生钻孔施工任务。打通的2号钻孔,为井下被困人员改善生存条件,补充身体能量和建立井上下联络,起了关键作用,被时任山西省省长的王君称为“生命通道、信息通道、通风通道”。

  这次矿难至今令人心有余悸,但不可否认,矿山救援工作在应对此次矿山灾难性事故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关专家表示,矿山应急救援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而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矿山应急救援队。

  增强事故防范和应对能力

  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应急管理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

  增强应急救援,简单而言,就是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应对煤矿灾害的救灾能力。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周心权强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不仅是减少事故损失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特别重大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如果一个大型煤企拥有较好的应急救援队伍,但距出事矿井较远,不能在最佳时间赶到,将严重影响救援效果。记者了解到,不少中小煤矿还没有专业救援队伍,遇事慌乱无序,部分省区还存在缺乏可承担重特大事故跨地区、跨企业实施救援的骨干矿山救援队伍的问题。杨栋梁强调,要在充分发挥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和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队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上下贯通、纵横衔接、互为补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专家表示,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不仅需要整合矿山救护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还要强化对救护队员的身体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训练。

  另外,记者了解到,美国矿山救护标准的提出很多是基于实际案例,如果企业对某些标准有异议,可以提出申诉。专家对记者表示,如果标准停留在原则性条款上,技术层面的可操作性较差,应该重视标准的动态性和实用性。

  杨栋梁强调,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高应急救援快速反应、科学决策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应急装备建设的投入,配强配齐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器材。要把煤矿应急救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基地、队伍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强化煤矿救援装备,确保关键时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响。要加强应急培训教育,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搞好演练,不断增强事故防范和应对能力。

进一步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资讯
“绿色中煤”:做“绿色发展”的坚定执行者
五周岁:世界500强冀中能源这样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