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6月24日 星期一

首次制裁伊朗货币或将推高国际油价

美国遭遇“反制裁”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6月24日   第 09 版)

  □本报记者 张琪

  

  6月3日,美国针对伊朗再打“制裁牌”,首次将矛头指向伊朗货币里亚尔,直言要“将它尽可能地变成无用货币”。这已是美国对伊朗实施的第9轮单方面制裁。

  那么,制裁真的起作用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和BP数据,1992年至2011年间,伊朗石油的平均出口量为250万桶/日。2012年,这一数字下滑至170万至180万桶/日之间。(见图1)另据欧佩克最新数据,今年5月,伊朗包括原油、成品油在内的石油出口量再次下降至150万桶/日。

  如果欧美的最终目标是切断伊朗所有石油出口,势必会导致全球石油日产量大幅下降,而一旦全球石油供应突然出现缺口,油价就会飙升,这次也不例外。

  那么,美国到底在掣肘谁:伊朗还是自己?

  油价上涨 时刻准备着

  在全球范围内,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补充能源可以代替石油;另一方面,全球能源消耗量几乎达到了总产能的极限。全球供需紧张初露端倪。

  沙特阿拉伯似乎一直被外界视为拥有充足的石油供应潜力。但是在过去几年里,其石油产量仅增加了60万桶/日,不足以填补伊朗出口量下降的缺口。而且该数字还是基于2012年产量最高的月份计算出的。沙特曾自称日产量可达1250万桶/日,但近年来的实际数据无疑让沙特自抽耳光。

  那么,伊拉克出口形势如何?(见图2)2012年,伊拉克出口量的确有所增加,涨幅为32.6万桶/日,但这不小的波动并不能代表未来的整体走势。国际能源组织(IEA)预计,到2020年,伊拉克日开采量将达600万桶,这意味着届时,其石油出口量约为450万桶,那么平均到每年,出口量需累计增加28.3万桶/日左右。这一高水平的出口增速似乎很难实现,即使实现,如果没有伊朗的贡献也于事无补。

  另外,美国石油所谓奇迹般地增长也不尽如人意。(见图3)通过实际数据可以看出,美国仍然是一个以进口石油为主的国家。与此同时,欧洲的产量与消费量差距更大。(见图4)

  即使美国的进口需求下降,欧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样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进口势头正猛。如果失去了伊朗这个世界石油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全球将面临能源缺口,油价将再度攀升。

  退一步来讲,假设伊朗石油出口量减少,但却成功找到了新的供应源,并未导致油价过大起伏,但从以往经验来看,某些意外因素仍可能打乱目前的石油供应市场: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一向是油价的大敌,2011年利比亚内战爆发后,该国原油供应全部中断;阿拉伯之春运动达到顶点时,布伦特原油价格高达每桶127美元;2012年10月,美国“桑迪”飓风来袭,损毁美国部分石油设施、输油管线,进而推高油价;由于新兴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即便是小规模的供给中断也会导致重大的影响。所以,绝不能忽视任何“蝴蝶效应”。

  油价飙升伤了谁?

  油价飙升最受伤的要数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如美国、欧盟和日本。(见图5)自2005年以来,油价始终居高不下,倒逼石油进口国不得不减少石油的使用量。也正是从那时起,石油消费量下降的国家逐渐面临经济衰退的现实。

  如果油价上涨,大量的财富将从石油进口国流向石油出口国。像欧佩克成员国这样的石油出口大户将从中受益。当然,伊朗并不在此列。但是石油进口国会因此被动,不仅将面临更大的债务负担,公民也将成为高油价的牺牲品。

  再来看看伊朗,制裁的确冲击了伊朗的经济,造成了该国石油开采节奏放缓,但正是这种“休息”帮助伊朗为日后的开发积蓄力量。如果未来油价走高,滚滚的石油利润将流入伊朗的腰包,而到那时,其他国家的石油储量即将消耗殆尽。

  另外,面对制裁压力,伊朗另辟蹊径,鼓励提升天然气开采量,大力发展天然气燃料汽车,伊朗更因此成为世界拥有天然气动力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伊朗还大幅提升本国石油炼化能力,逐步摆脱对进口汽油的依赖。现在,制裁裹挟之下的伊朗变得更为独立。

  但还有人怀疑,一系列制裁必定大大降低了伊朗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事实并非如此,截止到2012年,伊朗经济已经保持20年的持续增长,制裁虽然导致去年伊朗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9%,但伊朗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反而不断攀升,2012年其人均能源消费量竟高于意大利。(见图6)显然,在这一点上,伊朗可以与任何国家匹敌。

  制裁得不偿失

  据彭博社最新报道称,白宫将对买卖大笔里亚尔以及在伊朗境外账户持有大量里亚尔的外国金融机构施加制裁,希望所有持有伊朗货币的银行和企业抛售里亚尔,试图让这种本已削弱的货币无用武之地。此举的终极目标还是迫使伊朗尽快放弃核计划。

  2012年以来,制裁已导致里亚尔贬值2/3,2012年初,兑换美元的汇率为16000:1,

  4月已达到36000:1。

  由此引发伊朗股市大幅看涨,两大出口产品:石油和天然气被各国争相购买。有趣的是,货币贬值不正是日本以及所有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一直努力的方向吗?里亚尔贬值虽然使得伊朗进口开支增加,但其出口也因此更具竞争力。许多国家梦寐以求的目标“被”伊朗实现了。

  边缘化里亚尔的制裁政策是否奏效,这些变化能否斩断伊朗与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能源关系很值得怀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却因涨了身价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制裁如同一把双刃剑,打击对手的同时,也伤害着自己。

  制裁归根结底还是东西方权力的斗争。技术输入曾是西方渗透东方的手段之一,如今,制裁政策紧跟技术输入的脚步,成为西方压制东方的新花样。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 7月1日生效的新一轮制裁或将再次推高油价,美国和欧洲诸国也将因此落入更为难堪的境地。

  更可怕的是,美国官方认为,高额油价代表目前全球供应充足。但实际上,价格高是因为,利润不断下滑的能源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高油价,以保证开发有利可图。西方需求的下降也是由高油价导致失业增多和经济衰退引起的。所以,油价并不是决定供求关系的唯一标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幸运的话,美国加深对伊朗的制裁,成功迫使后者放弃核计划;但如果没那么幸运,不但美国世界货币的地位或将不保,油价也会节节攀升。

  (图表数据均来自EIA和BP)

燃料油过剩阻碍俄炼厂现代化升级(关注)
美国遭遇“反制裁”
绿色投资转向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