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国如识人,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总有一面让你印象深刻。在这个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星球,在这个能源安全高于一切的时代,总有一些国家会因独特的资源禀赋而让世界难忘。从本期开始,国际观察将推出“世界能源地理”系列报道,在这里,我们将透过能源视角,向您呈献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背景资料
中文名称:巴西联邦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所处位置:位于南美洲东部,毗邻大西洋。
首都:巴西利亚
国土面积:850万平方公里,面积为世界第五大,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
人口数量:1.92亿,居世界第五。
地理:巴西北部是广阔的亚马逊雨林;南部地区多丘陵,大部分人口居住于此,是农业基地;北部圭亚那高原的内布利纳峰海拔3014米,为全境最高点;境内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全境大部份为热带气候。
资源:已探明铁矿砂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铀矿、铝矾土和锰矿储量均居世界第三;铌矿储量足够全球使用800年;石油储量已探明153亿桶,天然气6500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木材储量658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拥有世界18%的淡水。
经济: 拉丁美洲第一大、全球第六大经济体。
拉美新油桶
迟到的石油辉煌
巴西的石油故事并没有激动人心的开局,相较于拉美能源领域的传统两强——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巴西石油开采起步要晚得多,早期的回报更令人绝望。
1939年——墨西哥首次石油开发记录出现70年后,巴西人在东北部的萨尔瓦多市钻得第一口油井,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但无法同“划时代”之类的形容词产生联系。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对石油开发始终缺乏热情,漠然置之的态度直接导致巴西的油气储量和产量长期在低位徘徊。此后数十年里,巴西超过90%的石油消费持续依赖进口。
但乐观的巴西人始终相信,他们拥有不亚于任何石油富国的原油储量。1953年,一场名为“石油是我们的”运动爆发了,数以万计的民众要求“无能”的政府告别不作为,立刻推进裹足不前的石油业。这场意义深远的民间活动掀开了巴西石油工业真正意义上的序幕。
重压之下,彼时的巴西独裁者热图利奥·瓦加斯于1953年10月组建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并赋予其在巴西石油行业的绝对垄断地位。
但薄弱的能源工业基础让初生的巴西国油难施拳脚。成立次年,巴西国油的原油日产量仅为可怜的2700桶,尚不及当时国内需求量的3%。之后的20年,巴西一边继续进口大量原油,一边努力探寻国内油气储量,但却鲜有斩获。
直至1964年,巴西国油首次将目光由陆地投向海洋,情况终于出现好转。
自1974年起,经过10年的陆续勘探开发,巴西的近海石油发现不断涌现,相应的资金需求大幅攀升,众多外国石油公司借机注资巴西国油,巴西的石油资源也因此开始引发国际关注。
得益于近海油田的开发,1984年,巴西的石油日产量迅速飙至50万桶,较10年前增加近3倍。1986年,巴西政府推出“深水油田开采技术创新和开发计划”,试图乘胜追击,进一步向深海挺进。
不幸的是,这个颇具战略眼光的计划生不逢时,最终在第三次石油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的双重挤压下被迫搁置,但却为未来的大开发埋下伏笔。
海湾战争结束后,巴西海上石油步入一个全新的集中开发期,多座大型海上油田被陆续发现。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国内外要求开放石油领域的呼声日渐高涨,巴西国油作为国内石油行业的唯一垄断公司成为众矢之的。
1998年,经国会批准,动作激烈的巴西石油改革全面启动,巴西国油长达40多年的垄断地位就此结束,巴西政府敞开双臂,鼓励外资和技术引进。
1998年的石油体制改革成为巴西国油乃至整个巴西石油行业的分水岭,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为21世纪全球海上石油开发提供了动力。数十年来,超过70多家国内外公司参与了巴西的石油勘探。
如果没有这场改革,巴西国油很可能会成为又一个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在国家提款机的角色中迷失自我,如今活力四射的巴西石油业或许仍是一副愿景。
2002年,作风稳健的卢拉当选巴西总统,推崇海上盐下层石油开发的卢拉将巴西石油产业送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巴西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在其任内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2006年巴西国油日产量已超过200万桶,探明储量逼近80亿桶,跃居拉美第二,仅次于委内瑞拉。
也是在这一年,巴西的石油日产量有史以来首次超过消费量,正式告别石油进口。
2007年,幸运之神再临巴西,随着油价一路攀升至100美元/桶,巴西也进入了海上油田的“大发现”阶段:2007年11月,在东南部深海区盐下层发现图皮油田(Tupi),预计储量达50亿至80亿桶,该油田使巴西已探明石油储量几乎翻了一番;2008年4月,在东南部的桑托斯海湾发现储量有望达到330亿桶的里约人油田(Carioca);同年9月,巴西发现预计储量达30亿至40亿桶的伊阿拉油田(Iara)。
这些大发现使得巴西石油储量有望跃居世界第五,仅次于沙特、伊朗、伊拉克和科威特四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中东”。巴西也因此被BP评为“近20多年来石油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据BP最新数据,截止2012年底,巴西石油总储量已达153亿桶。
伴随着石油产能的快速提升,巴西的炼化能力也在同步提高。据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洪波向《中国能源报》记者介绍,巴西一直比较重视炼厂建设,特别是炼制重油等劣质原油的能力较强。1993年,巴西的原油加工能力已居南美和加勒比地区之首,到了2008年,其炼能深加工技术已超越委内瑞拉,但整体炼能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多年的深海石油开发经验也让巴西国油掌握了世界一流的深水钻探技术,最深钻探纪录已达海底9000英尺以下,成为业界公认的技术领袖。时至今日,巴西过去的学习对象、曾经的南美石油技术先锋墨西哥,反而要向巴西人讨教最新的石油开发技术。
但在复杂的深海石油领域,领先同行并不代表绝对统治力。孙洪波指出,巴西要想全面实现盐下开采,还需要购买数十座公海钻井平台,提高穿透流沙层和沉积岩的钻探技术,降低腐蚀管道和堵塞油井的风险,同时进一步提高油气及其他物质分离技术。
(张琪)
能源自主
乙醇燃料大放异彩
2006年,不断攀升的油价开始让多国感到不安,曾经的贫油国巴西却享受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惬意。这一年,巴西首次晋升石油净出口国之列,成功实现能源独立。
这个消息来得有些突然,但并不意外。
一度供不应求的巴西得以出口原油,并非石油产量实现了几何级增加,而是得益于生物燃料产业的井喷式发展。
如今巴西生物燃料产业名满世界,但这最初却是一个相当被动的选择。上世纪70年代,接连两次石油危机迫使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的巴西意识到,必须改变能源供应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当时尚未斩获重大油气发现的巴西人决定不走寻常路,尝试没有先例可循的生物燃料。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但并不武断。事实上,巴西是世界上最早探索生物燃料的先锋国家之一,这与该国得天独厚的农业基础有直接关系。素有“世界粮仓”的巴西拥有8.5亿公顷的土地,其中超过一半可用于农业生产,特别是适合种植乙醇的生产原料——甘蔗,一种巴西人自16世纪就开始大面积耕种的农作物。早在1931年,巴西就曾推出了该国首部乙醇燃料法规,并制定了相应的生产技术标准。
1975年,巴西政府颁布《国家乙醇计划》,允许在汽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无水酒精,生产乙醇燃料,这为后来乙醇车辆的研发奠定了基础。相较于尚处摸索阶段的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发展更成熟,也更受巴西重视,如今该国已是全球第一大生物乙醇生产国和出口国。
1993年,巴西再次颁布法案,规定全国所有地区销售的汽油必须添加生物乙醇,乙醇比例从2%提升至5%,如今这个数字已增至20%—25%。与之相对应的是,巴西全国超过1500人的城镇均配备了乙醇加油泵。
生物乙醇的大发展让巴西逐步成长为全球唯一不使用纯汽油作为汽车燃料的国家。今天的巴西,约90%的汽车都使用弹性燃料(flex—fuel),即可以灵活选择乙醇、汽油等多种燃料。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巴西政府的强力政策支持,巴西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乙醇燃料高额补贴——在巴西,普通汽油每升2.67雷亚尔(1美元约合1.8雷亚尔),而乙醇汽油每升仅为1.69雷亚尔。
经过多年发展,乙醇燃料在巴西已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这反过来成为巴西进一步大力扶持生物乙醇的动力。目前,巴西乙醇生产成本为0.19美元/升,远低于美国以玉米为原料的0.33美元/升和欧盟以小麦为原料的0.55美元/升。据估算,与纯汽油相比,只要油价维持在每桶30美元上方,乙醇在巴西的地位就不会动摇。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发展生物燃料会出现乙醇与人“争食”的窘境,但巴西人认为这一幕不会在自己的国家出现。目前巴西甘蔗种植面积约占其国土总面积的0.8%,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2.8%,巴西利亚坚信这一比例并不会危及巴西的粮食安全。
(王林)
绿色巨人
爱恨交织的水电
当气候变暖迫使多国追逐绿色能源时,水电占比高达80%的巴西已默默做了多年绿色巨人。
无与伦比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让巴西没有理由拒绝水电。热带雨林气候为巴西带来了多达1954毫米的年降水量,这里的河流年径流总量达6.9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之首。
巴西第一个记录在案的水电项目是1883年建设的里比罗杜英伏奴水电站,目的是为附近的采矿活动提供电力,但巴西水电建设的真正黄金期出现在一个世纪之后。
1984年,享誉世界的伊泰普水电站竣工投产,这座位于巴西与巴拉圭交界处的巨型水电站拥有1.4万兆瓦的装机,居世界第二,为巴西贡献着20%的电力供应。
接下来的20年里,随着一连串大型水电工程陆续落成,其中包括索布拉迪尼奥水电站、保罗阿方索水电站、欣古水电站、索尔泰拉岛水电站和福尔纳斯水电站。
1985年,统治巴西20余年的军政府还政于民,巴西的水利工程审批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由于环保人士的反对,国际金融机构越来越不愿意向水电项目投资。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年发电量仅比80年代增长了1250兆瓦,远不能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
90年代中后期,巴西政府大刀阔斧地推进电力改革,在高度垄断的电力行业尝试私有化并引入竞争机制,巴西电力公司一家独大的局面随之瓦解。
巴西电力公司的垄断地位告破后,新水电站和输电项目投资立即开始回升,但因这些项目在运营前需要漫长的准备期,电力增加仍无法赶上需求。
2001年,一场全面的能源危机席卷巴西。部分地区惨遭70年一遇的旱灾,导致电力系统无力应对。总统卡佐夫随后强制推行电力配给制,将电力消费降低15%—25%。但强硬的政策并未有效减少用电量,反而严重打击了经济。2002年的巴西大选也因这场能源危机风向大变,卡佐夫钦定的若泽·塞拉因应对危机不当而败给卢拉。
卢拉政府明显更倾向于让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自他上台以来,巴西电力公司及其支持者一直强烈要求恢复大型水电项目建设,贝卢蒙蒂就是其中之一。
贝卢蒙蒂是当时政府最器重的大型水电项目,巴西计划借助该水电站连接其它6个南美国家,但这个设计装机达1.11万兆瓦的庞大项目建设成本巨大,预计将淹没2355平方英里的热带雨林。这引发了环保主义者和当地原住民的激烈抗议,甚至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和摇滚歌手斯汀等国际名人也加入了抗议的人群。
更糟糕的是,巴西的水电站现如今已有些不堪重负。2009年11月10日晚,黑暗突然笼罩了巴西两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由于雷雨引发了电网故障,伊泰普水电站中止运作,导致巴西1/2国土面积、五千多万人受到直接影响。
巴西人对这一幕并不陌生。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类似的大停电事件曾三度突袭巴西。
2013年初,随着夏季的炎热导致水电站缺水,气候干燥和水位降低使水力发电的脆弱性再次暴露。巴西国内现在已有专家担心,随着经济的复苏,如果降水持续减少,巴西势必在2013年底限电。
(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