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5月20日 星期一

攻无不克的“创新大王”

——记中石油华北油田采油四厂兴九站站长郭旭东

商棠 白建英 贺妍 王卫国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5月20日   第 13 版)

  郭旭东对工艺流程进行技改创新

  他被工友们称为“创新大王”,他是全国千百万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

  他是生产现场技术难题的“克星”,总能在一次次“山重水复”的时候,走入“柳暗花明”;

  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中国工人最朴素的情怀,还有强烈的“正能量”;

  ……

  他就是华北油田公司采油四厂兴九天然气处理站站长郭旭东。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工作30多年,郭旭东干过电工、汽车改装、天然气等8个专业,拥有5个职业资格证书;完成15项创新成果,6项获得国家专利,为企业创造效益1400多万元;他是华北油田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河北十大金牌工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今年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最喜欢的事儿就是解难题

  “郭旭东这两天在站上值班,今晚上也不回来。”5月2日下午,华北油田公司采油四厂党委书记田沛军对记者说。

  “郭旭东是1981年毕业的一名普通技校生,但他取得的成绩一点不比一些硕士、博士差,从参加工作至今,他干过8个不同的行业工种,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由一个‘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采油四厂郭旭东工作室讲解员熊艳静把我们带入了郭旭东的“创新世界”。

  郭旭东的第一个岗位是机修厂,参加工作的第三年,就获得厂里组织的轻工比赛第一名;1985年他改行作小车班直流电工,很快成为技术能手;1997年,他又进入一个崭新行业,负责CNG汽车改装,两个月时间就掌握了全部技术,成为CNG汽车改装的“金刚钻”;2004年,他和工友们成功解决了当时连专家都头疼的L型压缩机高压级频繁出现的拉缸问题,每年为厂里节约维修成本80多万元;2008年,郭旭东来到了生产一线,被安排到兴九天然气处理站从事天然气生产工作,在此之前他从没有接触过油气开发和处理,但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不仅成为“技术大拿”,创新特长也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5月3日8点多,记者在兴九站见到了郭旭东,50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而他的双手却比实际年龄要沧桑不少;温文尔雅,不善言辞,甚至有些羞涩,可说起技术来却滔滔不绝像是换了一个人。

  “您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奖之后有何感想?”

  “没啥感想,说心里话。30多年了一直这样干活,有了奖反而不自在,人们的注意力都到了自己身上,多了很多压力,真怕影响干活。”郭旭东笑着说。

  他对荣誉的淡定出乎我们意料,而在工友们眼里,这才是郭旭东。“郭哥心里没有别的事,装的全是设备和技术上的事,天天就在站上转,观察设备,发现问题就记下来,然后苦思冥想怎么改进。他顾不上想别的,因为工作把他的心思都占满了。”兴九站小班班长可志刚说。

  郭旭东领着我们走到“兴九井”旁,记者注意到,井身穿上了厚厚的“棉衣”。郭旭东说:“这是2008年刚刚到这里工作时的一个小‘发明’,当时气井都是加热炉伴热,而兴九井离加热炉比较远,如果增加一台加热炉,需要30多万元的费用,我们就想出了用取暖为气井伴热的办法,仅仅花了几千元就把问题解决了。”徒弟张京生说:“这不算个事儿,这条生产线上,创造了成百上千万效益的改进与革新比比皆是。”

  正是这种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郭旭东从一个技校毕业生成长为一个硕果累累的创新大王,每年都带领工友们解决几个技术创新难题,去年他们在华北油田公司获得3项技术创新二等奖。今年,他们又对6个技术难题发起了攻坚,目前已经完成加快工艺解冻堵速度、压缩机因轻烃装车时出现的频繁停机现象两项。

  “什么事既然干,就要干好”

  “眼瞅着活干不出来,心里着急。什么事既然干,就要干好。”郭旭东腼腆地说。

  1999年,采油四厂成立了压缩天然气管理中心。在廊坊市全面推广燃油公交车、出租车改装使用天然气压缩气(CNG)。由于当时压缩气改装技术还不成熟,汽车改装CNG时费劲不说,还得忍受出租车司机质疑的眼神和冷嘲热讽。郭旭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才能突破这个技术瓶颈呢?

  当时压缩气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全国还没有现成可学可鉴的模式,改装压缩气瓶更是一切从零开始。为尽快掌握燃油汽车改换压缩气瓶技术,郭旭东起早贪黑,查阅资料。当时,市场上相关中文版的专业书籍几乎没有,不懂英语的他利用电脑软件进行翻译,翻译不了的就自费请老师、专家翻译。他还走南闯北请教师傅,曾自费坐火车先后到过合肥、无锡等地拜师学技。

  经过4个月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攻下了天然气压缩汽车改装的技术。有效提高了出租车改装气瓶速度和工作效率,将最初10多个小时改装一辆车,缩减到6个小时就能改装一台车。

  两年下来,廊坊市1000辆公交车、出租车全部用上了压缩天然气,成为全国北部区域第一个公交车、出租车气化的城市。“郭快手”的雅号也不胫而走,连北京的“的哥”、“的姐”们也慕名而来改装气瓶,他们开玩笑地说,我们这些零散“瓷器”找了小半年才找到了你这个“金刚钻”呀。

  采访中,郭旭东告诉记者,“有件事让我终生难忘,也是工作30多年来感到最羞愧的一件事。”

  2010年4月,华北油田公司联合检查团来到兴九站,站长出差,他作为副站长主持工作。从没见过这种阵式的郭旭东有些紧张,现场检查没有问题,他暗中松了一口气。但检查团来到中控室对他说,“请把体系文件拿出来。”当时在场的人都不明白什么是体系文件,郭旭东和大家一样不敢说话。

  “风险识别有吗?“……”好像有?“你们这个站是怎么管理的?”随后检查团将14项安全隐患摆在了郭旭东面前。

  “当时我恨不能有个地缝钻进去!”那次检查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又开始白天黑夜地琢磨安全的事了。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就开始整理体系文件,在电脑前一坐就到后半夜。直到建立一套完整的独具特色的设备数据档案。10月份,检查团再次来到兴九站,对兴九站的变化赞不绝口。他们站连续两年被公司评为安全生产先进队站。

  3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一直在极力平衡着事业与家庭、忠诚与孝顺的天平,但当他入迷工作时,又常常对双亲、妻子和女儿有点角色失职,恨无分身之术。

  遇难题“死磕”到底

  “郭哥生活太简单了,简单得让人受不了,什么爱好也没有,就知道干活干活。遇到生产中的难题,他的牛脾气就上来了,绝对‘死磕’到底,必须拿下。就说说那次收拾‘八国联军’的事吧。”可志刚说。

  2004年,郭旭东在压缩天然气开发中心负责天然气压缩机维修工作,由于当时压缩天然气在国内还是新兴产业,他的工作岗位就像是一个压缩机试验场,16台压缩机来自3个国家6个厂家8种型号,被称为“八国联军”。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压缩机故障频出,并且同样的故障老是重复出现,有时刚修理好,几小时后又“趴窝”了。

  郭旭东的牛脾气上来了,吃饭睡觉时那些故障的场面总在时时回放。有一个型号的压缩机频繁出现拉缸现象,厂家多次上门维修,结果是问题越来越严重,厂家束手无策了。郭旭东没日没夜地把压缩机拆了装,装了拆,对其结构了然于胸。一次干活时,他的手无意间碰到了气缸注油管线,被烫了一下。这一烫,细心的郭旭东捕捉住了问题的“狐狸尾巴”。按压缩机的结构和原理,这里根本不应该这么烫,他又检查了其他几台经常拉缸的压缩机,都有这种现象。问题找到了,拉缸元凶是注油单泵压力不足,注油管线上的单流阀存在质量问题,导致高压气体倒流,造成压缩机频繁出现拉缸。郭旭东参考无油流自动保护装置,对压缩机的润滑系统进行了改造,彻底消除了这一困挠行业多年的“老大难”。     

  后来,这项创新获得国家专利,并被压缩机厂家采用。就这样,这些多国设备在郭旭东手里一个个“服贴”了,开始老老实实地干活,不再“闹事儿”。

  “也许生活中的缺点,到了工作中就成了优点吧。我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没事的时候就琢磨点技术问题,只要你用心琢磨,下决心要拿下它,总会有解决的办法。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郭旭东说。

  郭旭东还无私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在兴九气处理站工作的10年间,他还担负着站内培训师的角色。如今,与郭旭东结对的16个徒弟,已经有10个成长为工人技师,12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级认证、省部级奖励。

  郭旭东感慨地说,“作为操作员工我们可以没有文凭,但是决不能没有知识;可以没有职称,但是决不能没有技能;可以没有荣誉,但决不能没有责任心。因为有知识有技能有责任心,才能更有力量,才能担当起岗位职责”。

资讯
攻无不克的“创新大王”
中海油成功发行最大规模海外债券(关注)
新技术铸就西三线“科技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