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5月20日 星期一

项目环评“不能公开”怎么弥合共识断裂(冷眼观潮)

张绪才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5月20日   第 04 版)

  近来,昆明西郊的安宁市中石油50万吨/年对二甲苯生产项目开始引发舆论关注。针对“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环评报告能否公开”的问题,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马晓佳回应称,“该项目的环评报告有密级,是云南近年来能源项目仅有的涉密文件,不能公示。”

  梳理各方信息发现,一直以来云南因为没有油气资源,也没有成品油生产企业,缺油少气成为制约云南发展的瓶颈。项目落户昆明,除了缓解“油荒”外,这个项目的愿景还包括千亿GDP的拉动。有这么大一个“桃子”挂在树上,当地政府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肯定会想方设法把它从树上摘下来,不仅是昆明,其它地方也会这样做。

  然而,年规模千万吨的中石油炼油项目上马,从一开始就“冷热不均”。当地民众更是担忧周边环境问题,有一些市民甚至到昆明市中心街头用和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请依法公布所有的信息,不要担心我看不懂。” 此后,昆明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长李文荣承诺,项目将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整个过程邀请公众参与。新闻发布会虽然并未能满足群众知情诉求,但市长的承诺或多或少让人有些释然。

  市长的承诺还余音绕梁,现在却来个“该项目的环评报告是云南近年来能源项目仅有的涉密文件,不能公示。”这是哪跟哪?这不是在给原本断裂的共识里头加进了一把盐?

  按正常理解,项目环评报告不是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难说有涉密意义,而且,做项目环评报告,原本就是让人对某一个项目所产生的环保条件“心中有数”。项目环评报告“不能公开”,就意味着,这个项目环评报告只能官方“心中有数”不能让民众“心中有数”。一个项目环评报告不能让民众“心中有数”,要么,就是项目环评结果本身见不得人,要么,是官方根本就没有弥合“共识断裂”意愿。

  有学者这样说过,“环境污染已成为继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之后造成群体性事件的第三驾马车。”这不是危言耸听。环境污染之所以成为群体性事件的第三驾马车,在于环境污染让民众伤不起。而PX项目在中国已成为敏感符号,如何在“敏感符号”与“共识断裂”之间找到疏通权利救济的渠道,并找到平衡点和各方利益的“重心”,下好这盘大棋,应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防止出现“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的无形之墙。昆明方面的“不能公开”,其实是在人为的设置政府与民众的“无形之墙”,只会让“共识断裂”的口子越来越大。纾解之道在于让权力与权利平等对话、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即政府、企业和群众的沟通,项目信息公开透明,特别是对民众担忧的问题,更要诚心诚意地完全公开,让民众“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共识断裂”才会弥合。

开拓新能源和金融创新的双赢路径
能源价格改革与“塔西佗陷阱”(声音)
扁鹊三兄弟治病对能源纪检的启示(能源廉政)
中国光伏“市场在外”之说应当休矣
农业沼气能源生态模式亟待解困(农村能源)
项目环评“不能公开”怎么弥合共识断裂(冷眼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