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能源价格改革与“塔西佗陷阱”(声音)

王思思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5月20日   第 04 版)

  前段时间,长春、无锡、邯郸等地天然气价格悄然上涨。一些地方天然气涨价前数日,一则“4月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调”消息便开始传播,多地出现市民排队集中购气。面对百姓“抢气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对传闻进行了“辟谣”,但在一些地方反而成为了“精准预言”。一边是权威部门的“辟谣”,一边却上演着抢着买气的大爷大妈们提着小板凳、揣着速效救心丸,挤破了燃气公司营业网点卷闸门的都市情景剧。

  由此想到“塔西佗陷阱”这个政治学名词,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上述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这个对公众来说还略感陌生的政治学名词,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在频频经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时代,事关民生的能源价格改革问题,只要稍欠谨慎,任何一个举动都有可能陷入此种恶性循环。

  天然气价格为什么“涨声响起来”?官方的解释是因为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28%,进口天然气成本倒挂,导致天然气的入户价格低于出厂价。此轮多地天然气调价属于迟来的传导。无论是成本倒挂,还是价格上涨效应的延迟传导,都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在国内天然气产能不足、高度依赖进口的前提下,扭曲天然气的价格机制必然导致供需矛盾,从而产生倒逼天然气价格调整的需求。

  不可否认,中国除非像美国一样用一场技术革命极大增加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供给,否则天然气涨价不可避免。然而,由于能源价格关乎国计民生,能源价格改革始终在平衡改革力度和居民承受力中进退维谷。回顾此前的能源价格调整,无论是水价调整听证,还是阶梯电价试点,“逢听必涨”现象司空见惯。与此同时,能源供给成本不透明、市场管理监督弱化、通货膨胀压力等在客观上又加剧了民众对能源价格改革的抵触心理,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安和怀疑,于是把屡屡出现的“油荒”、“气荒”问题,以及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抢购潮等种种“乱象”,都惯性地归因于政府。网络流行语言“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大家都不信”了,对政府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作出了调侃式的诠释。

  信任是建立良性社会关系及其和谐有序运转的基础。可以想见,当社会处于“低度信任”结构中,原本就举步维艰的能源价格改革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如果不在“信”上做好文章,能源价格改革难免滑入“塔西佗陷阱”。

  要跨出能源价格改革的“塔西佗陷阱”,首先要树立逐步理顺长期扭曲的能源要素价格的目标。要按照新一届政府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方向,尽可能减少政府在能源定价上的人为干预,把定价权更多地交还给市场。通过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透明化能源生产成本、实施公平有效的价格补贴政策和鼓励多元化的能源投资,抑制行政干预过度等非市场化因素蔓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形成中起到主导地位,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补偿成本的能源价格体系。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和疏导价格扭曲引发的各种矛盾,平息民众的各种非议,也有利于能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价格杠杆更好地促进企业和个人的节能行为。其次,要形成能源价格改革的明确时间表。能源价格改革虽每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重要议程提出,却常常因为各种顾虑而投鼠忌器,一而再、再而三地淡化或搁浅。当“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遭遇阻力时,往往会被解读为利益集团左右政府决策,既损害政府形象,也损伤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小步快跑”也罢,“小步慢跑”也罢,只有跑了,才能到达目的地。

  (作者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干部学院主管)

开拓新能源和金融创新的双赢路径
能源价格改革与“塔西佗陷阱”(声音)
扁鹊三兄弟治病对能源纪检的启示(能源廉政)
中国光伏“市场在外”之说应当休矣
农业沼气能源生态模式亟待解困(农村能源)
项目环评“不能公开”怎么弥合共识断裂(冷眼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