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1月07日 星期一

石油问题“政治化”和“去政治化”之辩

□陈柳钦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1月07日   第 24 版)

  一、石油是政治属性最强的商品

  自从石油燃料不断代替煤炭燃料以来,石油的用途迅速扩大和发展。作为可耗竭资源,石油无法被制造,并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动力,让人类对这种商品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整个社会已经离不开石油了。石油成为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战略资源。石油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具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属性。石油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商品,它与政治紧密相连。石油市场结构的演变,大公司的合纵连横,大国之间的博弈都是在石油具有这两个属性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经济属性主要体现石油是稀缺的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石油是稀缺的资源;因其政治属性,石油往往与政治外交依附在一起。政治属性表明,石油作为商品,并不完全遵循市场规则,有时甚至背离价格。例如,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产油国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维护民族权益,把石油作为武器,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和石油产需分布的不平衡使石油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并成为国家之间博弈的政策工具和武器,西方大国在外交上始终没有放弃对石油资源争夺。石油与政治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石油与国际政治格局特别是大国间的政治关系、石油与地缘政治、石油与地区政治稳定等方面。石油与地缘政治的关系表现为“石油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是政治行为体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利用来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权利,并借助地理环境展开相互竞争与协调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空间关系。特定时期人们对贮存于特定地区的特定资源的需求程度规定着世界资源中心。同时形成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争控的核心目标。石油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各国为了获取石油围绕着世界特定区域而进行的激烈争夺和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就是所谓石油地缘政治。石油地缘政治的形成具体又与石油储量的“地缘政治”、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和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实质性的理论,石油地缘政治学的初衷即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研究石油安全。具体而言,石油地缘政治要考察的首先是全球石油分布、供应和需求版图。从石油的分布来看,世界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北非、中东、里海地区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把这些地区连接起来,在世界石油储藏的地缘政治版图上,就形成了一个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里海、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巨大的带状区域,世界上的石油资源基本上储藏在这个带状区域之内。这里蕴藏着世界75%的石油,无疑是未来几十年世界石油的主要供应地,这对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国而言,是一个生命攸关的地带。“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由于石油的政治属性,它在地缘政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不论是石油的消费和使用、石油的生产和供应,还是石油的运输和价格波动都与地区性地缘政治问题息息相关。因此,石油天然地与国家经济安全联系在一起,从一种普通的燃料演化为最重要的战略商品,进而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格局的形成,乃至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结盟。地缘政治与石油政治的统一,是当今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而世界石油资源的稀缺程度与大国关系的紧张程度同比例发展,则是国际政治所呈现的历史规律。石油资源到哪里,地缘政治就到哪里。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认为,对石油产地的控制“传统上已成为权力分配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谁要能够将它加到自己原有的原材料的资源上,谁就将那么多的力量加在了自己的资源上,并相应地削弱了竞争者的力量。”这使得关于石油的地缘政治竞赛从未停止过。石油日益与国家经济安全、外交政策和军事等问题联系在一起,从一种普通的能源演化为最重要的政治商品。石油日益成为政治血浆,贫油就是贫血,贫血就当不了大国,更别说强国了。

  二、利益冲突导致石油问题政治化

  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丹尼尔·耶金(Daniel Yergin)在其著作《石油风云》中写道:现代战争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石油资源的争夺史。石油作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与国家战略、国家实力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紧紧交织在一起的。强权国家通过控制全球石油资源达到控制世界政治之目的,并依照霸主的意图和偏好划分国际体系,这已经成为世界石油政治的基本逻辑。石油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反映了国际关系中财富和权力的最大化,诚如《石油帝国》一书的作者哈维·奥康诺(Harvey O’Connor)所说:“谁占有石油,谁就占有了世界,因为他可以用柴油统治海洋,用高精度的石油统治天空,用汽油和煤油来统治陆地。除此之外,他还可能在经济上统治他的同胞,因为从石油中他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财富。石油这个奇妙的东西在今天比黄金更吸引人,也比黄金更宝贵”。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与石油有关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客观的、单纯的价格问题,而是涉及大量与利益分配相关的权力斗争,有时甚至是血腥的战争,这是由石油的政治特性决定的。正如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20世纪70年代所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近百年来,石油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石油时代”以后,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导致的冲突和战争层出不穷。石油与战争的不解之缘,当我们回过头梳理百年来的战争史时,才发现很多战争都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进行的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是石油资源的主要掠夺者,它控制了世界大片产油基地,成为世界石油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于强权国家之间彼此的“恐惧”,更精确地讲是因为德国军力不断扩张挑战英国霸权引发其疑虑与恐惧。这场战争与强权争夺石油并无直接关系,但是石油对最后战争的胜利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石油为现代战争的惊人机动性开启了大门。“石油等于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被证明是胜利的方程式,并成为国家重要的策略。

  如果说石油决定了一战的胜负,那么,二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石油而战。1940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并控制石油资源。石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被证明是胜负的主宰,成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仅是轴心国家规划军事战略的依据,最后也因为石油迫使轴心国退出战场。石油如此的重要,它隐含着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充实国力与国际地位的充分条件。争夺石油遂成为霸权国家势在必得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皆为石油而谋,因石油而战。

  二战后,随着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日趋紧张,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石油成为产油国及国有公司与石油消费国及跨国石油公司较量中有威力的筹码。消费国对石油供给危机的恐慌,更加剧了石油作为政治武器的威力。在政治家眼里,石油是与国防同等敏感的要害领域。正是在这种思维逻辑的指导下,一些本应主宰石油市场运行规律的经济和财政因素,有时不得不让位于地缘政治考量。政治行为体通过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利用,展开相互竞争和协调,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地缘政治优势。

  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和平时期,英国作为当时的霸权国家,正是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外国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石油秩序,基本上是按照英美强势发展而形成的。二战之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中东最有影响力的大国,正是其巩固霸权地位的体现。英美在中东地区争夺石油霸权的斗争, 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达到了高潮。二战之后和平时期,美欧在政策上对利比亚、伊朗的差别对待,其主要原因在于石油利益。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产油国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维护民族权益,把石油作为武器,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历史上的石油危机,曾一度导致了西方盟国的冲突和分离。石油危机一开始,就验证了那句名言:在国家关系中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中东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中心,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为了石油一共发生了七次战争。海湾战争源于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石油资源之争,从而为美、英等国控制海湾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军事干涉提供了借口。石油是海湾战争的深层动因。海湾战争是美国第一次在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直接实施武力政策,这与美国处理苏伊士危机、1973年石油禁运以及对待两伊战争的外交政策截然不同,主要原因是美国不再担心苏联的威胁,而全球石油争夺愈演愈烈。海湾战争后,美国在中东地区长期驻军,重视用武力直接控制全球能源命脉,这体现了布什政府的三重战略意图:一是控制了包括伊拉克在内的重要的中东产油国,美国就能控制和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和国际能源格局;二是控制石油的“水龙头”可使美国像战后霸权巅峰时期那样号令诸侯;三是对石油资源控制得越多,敌对国家可占有的资源就越少,从而在全球竞争中确保其战略优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前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转变为独立的民族国家,特别是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它的“地缘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浓厚的石油色彩。因此,俄罗斯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这个地区的争夺,就带来了浓厚的“石油地缘政治”的涵义。冷战结束后,国际地缘政治竞赛从未停止过,其中对油气地缘政治真空地带(包括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和它的远东部分、东北亚地区、里海和高加索地区、波罗的海、中欧和黑海等)的争夺非常激烈。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美国发起的战争。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发起对伊拉克的战争。“9·11”之后美国出兵阿富汗是意料之中,但出兵伊拉克确实是意料之外,打开全球第二大的石油阀门,并使其不在一个“独裁”的敌对者手里,这或许是美国伊战根本的政治目标。也就是说,美国对伊战争的战争目的,说是为了反恐,为了世界的民主进程,实际上却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在石油市场竞争格局中增加法码。可见,伊拉克战争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石油地缘政治背景。美国学者宣称:“保持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控制这里的石油,同时不让伊拉克、伊朗等敌对国家得到该地区的石油资源是美国在该地区的石油战略。”美国争夺石油不仅在于确保自身需求得到满足,更有控制这一战略资源进而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长远意图。

  俄罗斯拥有全球1/3以上的天然气,且是位居沙特之后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同时俄将在2030年成为整个欧洲绝大多数天然气需求的供给者。据此推测,俄罗斯无疑会在全球石油政治格局的卖方中处于绝对强势,对于在石油天然气资源进口上具有脆弱性的消费国来说,难以改变这一趋势。2006年引人瞩目的“俄乌斗气”、“俄白争气”也不仅反映了经济层面而且反映了俄罗斯与独联体中的亲西方国家的政治层面的斗争。就在2009年初,一场俄乌“斗气”风波一度造成数个欧盟国家天然气供应被切断,部分地区甚至连居民严冬取暖都成了问题。2011年爆发的利比亚战争以及不断升温的中国南海主权争端,无不带有强烈的石油色彩。利比亚是非洲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军事打击对该国甚至整个非洲的石油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动荡不安。据目前已探明的南海油气储量,约在230亿~300亿吨之间,有200多块油气田,这样的规模堪比任何一个波斯湾国家。自2012年5月起,南海诸国的频频军演又令南海问题骤然升温。主权之外,石油天然气这一稀缺战略资源的开发,成为各国角力的焦点。如今,介入南海油气争端的国家,已接近10个,随着各国对南海油气“主权申诉”的日益加紧,这一区域的地缘政治冲突或是中国今后10年与南海周边国家关系最严峻的主题。

  石油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和影响力,在关乎国家军事战略利益上它具有不可替代性;石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的“武器”性作用,使石油成为了政治权力角逐的物化表现手段。目前,石油问题已经游离于经济之外,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问题,国运问题。正如丹尼尔·耶金(Daniel Yergin)提到的那样,石油作为一种政治商品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和国家经济实力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石油仍然是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至关重要的战略政策工具。事实证明,谁控制了世界石油资源,谁就掌握了控制世界权力的把柄。石油与“权力”和“道义”之间的联系被赋予了很多政治内涵,这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国家面临巨大的政策和政治压力。现阶段,石油资源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因素,国家地区间的政治经济利益冲突导致了石油问题的政治化。

  三、未来世界石油政治格局展现出新特征

  石油市场格局的背后是经济与政治利益的博弈。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地区分布失衡,使得资源的争夺非常激烈。从当前的国际石油市场以及政治环境来看,石油地缘政治依然是影响石油市场运行环境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个因素因政治的复杂性而越来越难以确定。全球油气资源分布在空间区域呈现极不平衡性和动态性,世界油气中心同时也构成地缘政治的中心区域,而每一次新的能源区域的出现,紧随的就是围绕着该区域的地缘政治角逐,资源与地缘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合二为一,在激烈的争夺中,伴随着世界地缘政治力量的转移和重组,从而形成一幅幅新的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图景。近期,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区性石油利益冲突尖锐化,使得石油地缘政治的影响将继续加深,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飚升及高价位运行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棋手,未来的石油地缘政治将是多方面的。

  首先,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呈多极化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形成了“一超多极”的基本格局,这“一超”指的就是美国。种种原因使得美国控制全球石油的妄想无法实现,取而代之的是呈现多极化发展的石油地缘政治。今后的国际石油市场将受到多方面共同作用的影响,主要有OPEC组织、美、日及欧盟等国,俄罗斯及其他一些非OPEC成员国也将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非OPEC产油国在石油格局中地位上升。近年来油价高位运行,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推手,特别是俄罗斯正在使用自己的石油政治资本施展外交手段、建立盟友关系,以“博弈全球、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为总体思路,全力拓展石油外交,逐步确立其石油大国的地位,实现欧亚权力平衡上的转变。“石油卢布”对“石油美元”发起的挑战更是意味深长。众所周知,美元和美国的霸权地位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建立在控制世界能源的基础之上,卢布控制“新0PEC”的设想如果变成现实,必将重置世界政治经济舞台。另外,近几年,发展中大国的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比如我国南堡油田的发现,对苏里格气田的开发,巴西发现大型深海油田等等。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在石油项目的合作也陆续开展,比如我国与伊朗签署的价值20亿美元的开发亚达瓦兰油田合同等等。发展中国家对石油市场的影响力逐步成长,诸多利好因素提高了发展中大国在石油政治中的地位,起到一定的制衡石油市场作用。非洲(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是欧佩克成员国除外)石油蕴藏丰富,由于新勘探技术的运用和新油田的陆续发现,非洲石油储量还在不断增加。非洲石油不仅油质好、成本低、易运输,而且远离动乱中心,相对安全,因此,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视非洲为“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竞相投入巨资进行勘探开发。总之,未来世界石油市场各种利益矛盾的交织将使市场的角逐更为激烈而残酷。在多极力量、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石油供应板块地缘政治格局正在继续演进。欧美国家为获取发展本国经济所需的世界石油资源控制权的争夺、俄罗斯为通过石油霸主地位的确立发展本国经济重塑大国形象的争夺、0PEC国家为确保其丰厚的石油收入所进行的维护其油价政策和市场份额的争夺等等,都是激化世界石油市场矛盾、促进不同利益集团进行重新组合的主线。

  其次,中东地区仍将是地缘政治争夺的核心地带。中东地区地处重要的地缘和能源战略要地,一直是世界主要力量博弈的重点地区。2010年年底,源起于突尼斯的政治、社会动荡席卷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对中东地区的地缘战略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原有的地缘战略格局被改变,新的地缘战略格局还未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地缘政治力量展开激烈竞争。以便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未来,中东地区仍将是世界各大国争夺的焦点,在国际地缘政治中仍将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里海地区、俄罗斯、中亚、非洲、美洲等国家及地区。目前的形势是,美国控制了北美及中南美洲的石油资源,俄罗斯本土资源又受到本国的强力保护,西方大国无法对其产生较大影响,这样使得中东、非洲和中亚等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石油资源成为各国地缘政治争夺的主要区域。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占到世界总量的60%左右,其石油储采比达到80以上,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该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油田群,主要的石油输出国如伊朗、卡塔尔、沙特等也位于中东地区,世界石油贸易中有40%的石油出口来自于中东地区,导致这一地区成为地缘政治争夺的核心地带。中东地区本身就存在复杂的政治、宗教、民族等矛盾,世界主要力量和本地区国家在该地区的博弈使这一地区的局势更加扑朔迷离,但万变之中有不变,其中之一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

  第三,深海及极地地区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目前,海洋石油已经成为世界油气开发的主要增长点,而深水油气更成为海上油气的主要增长点和科技创新的前沿。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覆盖地球3/4的面积,是人类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与能源基础之一。走向深水是当前海洋石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深海油气开发极有广阔的前景。南极地区探明具有潜在开发价值油气资源的沉积盆地高达7个,据科学家估计,在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蕴藏着150亿桶的石油和3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据保守的估计,北极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 000亿~2 000亿桶,天然气在50万亿~80万亿立方米之间。可以看出,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北极将成为人类最后的一个能源基地。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以海域与极地地区油气资源为对象的争夺可能成为石油地缘政治的又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些年国际市场油价始终高位运行,许多国家为了确保本国的后续资源充足,开始对陆地深部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由于开发成本以及陆地石油资源的有限,一些国家开始在深海甚至极地展开勘探工作,由此引发了世界大国之间在海洋与极地地区的利益争夺。

  第四,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将缓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石油需求不断攀升和常规石油资源过度开采和消耗等问题引起世界的关注。随着世界经济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常规石油资源已不能满足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非常规油气资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其储量巨大、分布集中、开发技术日趋进步等特点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新宠。非常规油气资源包括煤层气(瓦斯)、油砂矿、油页岩、可燃冰、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据估计,全球煤层气资源量可能超过260万亿立方米,油页岩折算成页岩油的数量可达4000多亿吨,从全球油页岩的发现情况和勘探程度来看,这还是一个很保守的数据。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04年的研究,世界上油砂油的可采资源量为1035.1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可采资源总量的31.96%,仅次于可采资源量为1514亿吨的常规石油。据相关数据统计,世界重油的地址储量约为1万亿吨多,是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总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也非常巨大,据推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资源量为6000多万亿立方米。非常规油气资源已经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产业化前景广阔。但前提问题是对非常规油气进行开发的技术不够成熟,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经济开采,一旦开采技术发展成熟,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利用将进一步加深,结果将使对油气资源的争夺区域扩大,缓解石油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

  五、石油问题“去政治化”路途依然遥远

  石油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当今全球化时代,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给产油国和需求国带来的巨大利益都显现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些西方学者往往把美国在中东的石油之战的原因归结为石油本身的稀缺性:“当石油短缺时,就爆发战争,寻求石油就成了战争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需要从海外寻求石油的国家都会或必须通过武力才能获得石油,对于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来说,则以和平的方式获取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只有那些追求地区乃至全球霸权的国家才多诉诸武力来确保对石油等战略资源的控制和垄断。

  按理说,以市场为基础的能源合同是持久的,并且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战争和出于政治动机的行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都有充分利用石油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权利,石油问题政治化无疑是对这种权利的否定。它一方面限制了某些产油国根据本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石油出口战略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使某些新兴国家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石油消费增长备受指责,导致一些国家在正常石油交易中承受不应有的政治和道义压力,并经常在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双方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大,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脱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安全而独善其身。在全球化条件下,石油安全并非一国或少数国家的安全问题,也不仅仅是石油输出国或石油消费国的问题,而是许多国家的共同安全问题,它只能建立在各国石油相对安全的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少数国家石油绝对安全的霸权体系中。因此,各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因石油问题而引起的分歧和矛盾,而不应将石油问题政治化,更不应动辄诉诸武力。石油问题政治化,无助于世界能源安全,只会增加威胁全球能源的不安全因素。西方国家为解决石油问题,提出了“安全地依赖”的概念——即不要因为依赖而使自己变得脆弱,应做到既依赖、命运又握在自己手里的“安全依赖”。由于中国近年来“石油危机” 阴影日趋逼近,在压力之下有人提出“石油政治化是唯一能最快解决石油危机的办法”,其实对于综合国力正在全面崛起的中国来说,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极为复杂,问题和矛盾更为突出,要实现“安全地依赖”还有更漫长、更曲折的路要走,更应理性的分析石油政治化所带来的利与弊,找到最适合我们自己的路。

  英国首相布朗说:“全球石油问题如果没有全面性的国际策略,将无法轻易解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决定这个时代的祸福。”政治智慧、技术能力、战略眼光与决策,对大国的石油安全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尽管自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将石油和政治分开。然而,人们却依然越来越热衷于把石油当作武器,这与石油“去政治化”的努力背道而驰。因此,石油问题“去政治化”的愿景无疑是好的。然而,大的石油消费国之间、消费国和资源国之间、资源国与资源国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引发政治、军事、外交矛盾和冲突日趋激烈,不确定因素增加,直接对世界或区域石油市场构成重要影响。诸多迹象表明,石油问题在现今社会根本没有办法与政治脱钩,石油安全早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国家安全的代名词。石油的供给保障对经济特别重要,经济安全又是国家安全最基础、最重要的,没有经济的安全就没有军事、社会等的安全,从这个角度讲,石油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是其他因素所不可替代的。其实,“去政治化”不是不讲政治,相反要求有关各方真正达成政治上的一致性。然而事实证明,要将石油和政治分开来似乎很难,石油产销“去政治化”依然遥不可及。因此,当代世界的石油“去政治化”过程将在历史转变中产生新的政治现象:通过将新的、政治性的安排置于“去政治化的”表象之中,新的石油地缘政治就被“自然化”了,进而演化为“去政治化的政治”。  

  (作者单位: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

石油问题“政治化”和“去政治化”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