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1月07日 星期一

非限电布局转型得以完成

龙源电力风电装机突破千万千瓦

□本报记者 陆宇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1月07日   第 22 版)

  位于云南省陆良县的授牌仪式现场,前右为龙源电力集团副总经理张源,前左云南龙源公司总经理黄力伟。
  陆宇/摄

  2012年12月28日,龙源云南龙潭风电场#37风机投产发电,从此刻开始,龙源电力风电装机容量迈入千万千瓦时代。

  装机容量4.95万千瓦的龙潭项目平均海拔超过2500米,蜿蜒于曲靖市陆良县坝子东部,属于典型的高海拔风电场,该项目安装了33台适应我国西南山区气候条件的联合动力风电机组,理论年上网电量1.2亿千瓦时,年利用小时数接近2500小时,远高于中国平均值,35千伏配电网和110千伏升压站确保风电场无限电之忧。

  战略转型,“非限电”唱主角

  划时代意义的风机诞生在云南并非偶然,它是龙源电力风电开发“非限电思路”的集中体现。群山环抱的龙潭风电场虽然道路崎岖、风资源不突出,但却不会轻易遭受限电损失。限电被风电行业称为阻碍发展的终极杀手,2011年中国风电限电损失超过100亿度,这一危害从2009年下半年逐渐暴露。

  在国内所有的风电开发商中,龙源电力显然最早意识到了这一点。得益于提前战略转型,龙源电力的发电效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12年上半年,风电发电量达到84.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31%,盈利能力稳居中国风电公司第一。

  此次战略转型始于2007年,这一年,当各大发电集团在风力资源富集的“三北”地区争得你死我活时,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出人意料地“分兵南下”,剑指高海拔及海上风电,龙源人称之为“上山下海”,两年后,谢长军进一步把这一战略转型完善为“上山、下海、进军低风速”。

  在谢长军看来,“三北”地区虽然风力资源最好,但随着优质场址瓜分殆尽、弃风限电日趋严重、项目核准难度加大等不利因素的累积,“三北”地区的风电开发会遇到一个困难期。

  良医治未病,谢长军果断调整思路,加快转型步伐,在确保“三北”地区领先优势的同时,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高海拔、内陆低风速和东南沿海等电网条件好、消纳能力强、电价水平高的地区。

  上山下海,进军内陆海外

  风电上山始于云南。2008年,谢长军在中国的版图上划了一条对角线,从黑龙江公司抽调骨干试水高海拔风电,当时,就连云南当地政府对自身发展风电都抱有怀疑态度。

  龙源电力的信心来自精确测量的第一手资料。云南龙源团队发现,当地的气候从亚热带跨越到寒带,局部小气候十分鲜明,风资源也存在由差变好的明显转变,加之无限电之忧、电价水平高等独特优势,云南将是龙源电力风电布局战略转型的突破点。

  四年来,除了突破千万千瓦关口的龙潭风电场,龙源电力在云南马不停蹄地建成投产了杨梅山、大理剑川雪邦山等风电项目。龙源电力云南团队按照谢长军提出的要求,对当地的风资源进行了拉网式普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截至2012年9月30日,龙源电力在云南的风资源储备超过300万千瓦,投产风电场19.8万千瓦,在建33万千瓦,分别位于昆明、曲靖、大理、丽江、临沧等县市。

  不仅仅在云南,龙源人的双脚已踏遍中国的高原。在贵州,马摆山、西凉山风电场已建成投产,“十二五”期间,龙源电力计划在毕节、黔西南自治州和铜仁投建1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在西藏,龙源电力正在那曲积极推进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

  事实上,非限电战略转型最早的样本应属海上风电,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也是海上风电。龙源电力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难题,并将海上风电由贵族产业变为平民产业,2012年11月全部投产的装机容量18.2万千瓦的江苏如东风电场,使人们第一次相信海上风电可以大规模开发。

  回顾海上风电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早在2007年3月,龙源电力即在江苏南通成立了海上风电筹备处,这一时间比国家召开的海上风电动员会提前了整整一年。

  虽有雄心壮志,但做起事来却脚踏实地。考虑到海上风电的建设难度,谢长军定下“先小规模试验,再中等规模示范,最后大规模开发”的基本策略。龙源电力准备以潮间带风电场起步,由近及远,最终过渡到近海。

  在建设过程中,龙源电力掌握了海上风电单桩沉桩等核心施工技术,并取得了“海上(潮间带)风电施工设备”、“钢管桩打桩施工设备”、“钢管桩沉桩施工工艺”等多项海上风电施工专利。同时还集成定制了专用施工装备和特种作业船只,大幅降低工程造价,年施工能力达20万-25万千瓦,为今后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创造了重要条件。目前,龙源电力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正在积极布局辽宁、天津、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项目。如今,在突破了潮间带风电场的建设难题后,龙源电力逐步向近海、深海风电进军。

  与此同时,低风速风电的拓荒项目已经在安徽有条不紊地开展。开发低风速风电是否可行,关键看成本控制得好不好。安徽地区风电年利用小时数只有1700小时左右,成本稍高就没有利润了。通过来安风电场的建设,龙源电力总结出了在低风速地区建设风电场的独特经验:风机选点、风机改良、控制成本、改变运营。

  2011年5月,国内首座大型低风速风电场安徽来安风电场建成,2011年底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实现了安徽风电零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曾经被认为不适宜开发风电,而龙源电力却实现了盈利。

  龙源电力在安徽来安低风速示范项目的成功,为国家能源局坚定推进内陆风电建设提供了依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专程发来贺电,称赞来安风电场项目的投产对促进我国内陆低风速省(区、市)的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求龙源集团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加快内陆地区风能资源开发步伐。

  至此,龙源电力的高海拔、海上、低风速风电建设取得了突破,谢长军的“非限电”战略转型得以实现。

资讯
龙源电力风电装机突破千万千瓦
盘点2011-2012年风电核准计划(一家之言)
提高中小风电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