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经济区,地处川渝陕甘结合部,包括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和巴中5市34个县(市、区),是四川省东向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历史上,由于多种因素制约,这片区域在四川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面临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产业基础薄弱等窘境,且川东北经济区离省会成都距离较远,急需一个强有力的经济中心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为川东北经济区带来新机遇。2022年,四川省明确提出: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两年过去了,达州、南充在多个领域协同发展,一系列合作成果不断涌现。今年1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更是为两地定下新目标:到2027年,两地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
新篇章开启,两地正在如何发力?如何“抱团”谋发展?
组团培育,凭啥是这两座城
川东北经济区包含5座地级市,凭啥南充和达州能够“当选”?
从经济总量看,两地可以说底气十足。数据显示,2023年,南充市GDP达到2734.76亿元,位居全省第五、川东北经济区第一。“队友”达州,则以2656.70亿元位居全省第七、川东北经济区第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廖祖君认为,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因素。“四川地域广阔,达48.6万平方公里。川东北经济区离省会成都较远,成都对其辐射带动作用比较有限。因此,需要在这片区域培育一个经济中心来拉动周边城市和县域发展。同时,两地也和渝东北地区毗邻,有潜力成为促进川东北和渝东北协作发展的试验田。”廖祖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不仅是一两个城市的事,更关系着整个区域的发展。
“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的目的是以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一批区域性经济增长极,既可减轻首位城市的发展压力,同时又防止资源要素过度向首位城市集中,破除‘一城独大’的非均衡发展格局。”廖祖君分析道。
当地对于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责任和使命也有自己的看法。
“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要求两地必须发挥各自优势、竞相发展,通过组团发展带动川东北周边地区联动发展。”达州市区域协调发展局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一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二是为全省经济多作贡献;三是带动周边川东北区域共同发展;四是要在川渝陕结合部抢占发展先机,积极探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攻克“蜀道难”开始,各领域协同发展
长期以来,“蜀道难”问题困扰着川东北经济区的各个城市。南充—达州两地直线距离约150公里,车程2小时左右,与其他组团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城市比较,时空距离较远,交通建设势在必行。
2024年6月30日10时,经过4小时连续灌注,成达万高速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资阳沱江特大桥10号塔封顶,标志着全线首座斜拉桥主塔封顶。
对于山脉横亘、交通受阻的川东北经济区而言,这条铁路意义非凡,它刚好串联起南充、达州。线路竣工后,两地通行时间将大大缩短,预计在半小时以内。
这正是南充、达州加快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一个缩影。
达州市区域协调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以来,达州、南充两地加快协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步伐,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深入实施“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成达万高铁、亭子口罐区、嘉陵江—渠江内河航运扩能、营达高速等工程项目的背后,都有两地的共同努力。
除了打破交通受阻的桎梏,两地还在产业协作发展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达州市区域协调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达州正持续推进与南充重点产业耦合衔接、协作配套。工业方面,南充与达州签订了《推进工业协作发展合作协议》,明确将强化产业关联,携手打造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农业方面,南充、达州签订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现代高效农业基地;文旅方面,两地则以南充朱德故里、张澜故里,达州万源红军公园、达州神剑园等为连接点,串联沿线红色景点,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南充、达州累计签订合作协议10余项、实施年度重点任务清单129项和专项行动10个。
除了“硬件”上的合作,两地还在“软件服务”方面携手,协同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公共服务方面,两地共同组建川东北人力资源产业服务发展联盟、川东北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川东北红色教育联盟,同时合作建立政务服务“南达通办”机制,255项“南达通办”事项实现互办互认;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两地共建三峡库区生态走廊、秦巴山区生态屏障、嘉陵江—渠江生态廊道……
“抱团”发展,合作大于竞争
虽然当前两地协同发展势头喜人,但省级层面定下的目标并不轻松。
今年1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其中明确:到2027年,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取得明显成效,两市经济引领力、要素集聚力、区域辐射力显著增强。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两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8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年均增速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以上。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2023年,两地生产总值总和为5391.46亿元。4年时间,2600亿元的差距,任务相当艰巨。
两地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2024年2月23日下午,南充达州召开了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党政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进一步强化务实合作,对任务进行项目化、清单化。在结合两地实际、尊重两地意愿基础上,经过大量调研、论证,共同推出了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2024年重点任务清单。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达州还在体制机制上“动了真格”。
4月8日,达州市区域协调发展局揭牌成立。其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机构是达州市为加强对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统筹,专门在今年机构改革期间所组建。“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我们主要负责推进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南充—达州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托底性帮扶、舟山—达州东西部协作、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等工作。”上述人员说。
新机构成立之初,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了解现状。在成立之后的第二周,达州市区域协调发展局组织考察组前往万州、开州、川渝高竹新区等地考察学习,深入各县(市、区)调查摸底。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摸清了基本情况,看到了差距不足,找到了突破方向。”上述负责人直言,当前达州、南充两地协调协同发展仍然不够,还处于各自发力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标志性合作项目较少,在创建国家级合作平台、组建产业联盟及产业协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市场主体互动等方面未实质破题;二是统筹协调力度还不够,对跨省市、跨领域重大事项,协调落地难度较大;三是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在运营模式等方面面临的障碍和困难较多。
“达州与南充是川东北综合实力最强的两个城市,具备组团培育经济副中心的基本条件。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挑战,就是怎么组团建设的问题。城市间的竞争意识往往强于合作意识。两地区位相近、经济体量相当、经济指标相近,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在城市发展和招商引资过程中产生过度竞争。”廖祖君分析,“特别是要避免同质化发展。下一步的关键,是建立一种共建共享共赢的组团式发展机制。”
面向未来,两地也有了自己的“计划书”。达州市区域协调发展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达州和南充将重点在三个领域不断深化合作。
首先,加强重要开放通道的建设合作。下一步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东向铁水联运枢纽等,加快成南达万高铁、西渝高铁、达州铁路产业园、万州新田港(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抓好商贸物流一体化合作,让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跑起来。
其次,在政务服务对接方面,联合推进服务一体化建设,协同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教育中心,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经济、人口承载能力。
最后,加强经济发展的协调合作,按照各自发展定位,务实开展产业协作,突出优势互补、产业成链,推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耦合链接,积极开辟两市组团发展新领域、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