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位于广袤国土之中部,犹如一道“脊梁”。
中部六省,以约占全国1/1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1/4的人口数量,创造了约1/5的经济总量,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自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到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20年来,中部地区向“新”而行,因变而兴,在破立之间闯出新路。
中部之重,不只是中国地理版图之“脊”,更是支撑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梁”。近日,《中国经济周刊》派出六路记者分别奔赴中部地区六省,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从科研机构到政府部门,实地探寻中部地区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绿色发展的奋斗故事。
挺起中部“脊梁”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从空中俯瞰,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像一道挺起的“脊梁”,静卧在江河之间。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自2004年3月首次提出至今已20载,中部六省不负众望,在粮食生产、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和综合交通运输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指出,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正迎来新一轮高潮。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历史轨迹
我国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一系列重大举措对区域协调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从地理方位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全局意义:不仅可以联动东西发展,打通南北一体化,还可以贯穿长江经济带,承接分流“一带一路”的产业转移,形成推动中国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首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放眼全国版图,我国区域共有四大板块:东部率先发展、东北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党中央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决策,对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相对而言,中部地区发展并不理想,一度陷入全国经济增长的“盆地”,出现“塌陷”迹象。
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统计显示,2001—2003年,中部六省GDP年均增速分别低于东部、西部地区1.8和0.4个百分点。从人均水平看。1980年,中部六省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1990年下降为83%,2003年下降为75%。
“彼时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其必然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高国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四大板块中,最早是东部地区的率先开放,后有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地区比较特殊,四大板块中比较晚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当中部地区经济出现下滑,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反复调研和慎重决策,下决心推出中部崛起战略。”
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00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下发,要求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的区域定位就此明晰。
此后,一系列利好中部地区发展的整体规划、实施意见和具体举措陆续出台,带动中部地区各领域各方面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发展。
2012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形势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全方位扩大开放等新要求。
2016年12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发布,对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在偏重传统产业的“三基地、一枢纽”基础上,提出了“一中心、四区”(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建设目标。
“分阶段看,2004年—2009年是中部地区崛起的研究谋划阶段,2009年—2019年是实施推进阶段。尤其是2019年党中央要求‘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意味着中部崛起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喻新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质量发展成中部地区崛起主旋律
“中部地区发展势头能不能持续下去?能不能在先进技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有更大突破?能不能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2019年5月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的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指出了中部地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这三问,既是给中部地区加快发展出的历史考卷,更是为中部崛起把脉定向后开出的发展药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后,一系列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文件相继发布。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着力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巩固生态绿色发展格局,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2021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今年3月20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作出进一步谋划部署。
“近5年,中部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成绩斐然,目前正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的新局面。”高国力如是说。
很多人好奇,当前国家为何如此重视中部地区?刘勇说:“中央在中部崛起有大动作,其他板块也没‘闲着’。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其实是在同步进行的,都是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只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当前阶段,需要‘中部’能够有更多的担当和作为。只有各部分、各板块都不断发力、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全国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区域经济的长期观察者和研究者,刘勇是较早关注“中部”问题的经济学家之一。22年前,刘勇在《中部地区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课题报告中,就对“中部崛起”进行过前瞻性思考。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刘勇还结合中国经济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论和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武汉大学张培刚教授提出的“中部崛起的牛肚子”理论,提到过“抓两头、促中间”的基本政策措施。“所谓‘抓两头’,就是指抓重点发展区域和特殊发展区域;‘促中间’,是指带动中间地带的区域,在‘推和拉’的作用下,稳定健康发展。”
如今,中部地区就是被“促”的“中间”。“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质量发展正成为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的主旋律。”刘勇说。
中部地区崛起取得历史性成就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20年以来,中部地区找准自身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在粮食生产、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和综合交通运输等相关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部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端牢“中国饭碗”的“压舱石”
6月7日,历时15天,牵动人心的2024“麦收季”大幕落下。当天,河南小麦大规模机收作业收官,全省麦收基本结束。
“我们这里小麦收割从5月27日掀起高潮,至6月3日收获完毕,比常年提前了3~5天。今年麦收期间天气晴好,收获进度快,收获质量高,籽粒色泽鲜亮、容重高、品质好,实现了颗粒归仓。”河南省西平县宋集镇宋集村党支部书记刘香莲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自去年麦播以来,河南全省小麦苗情长势持续向好,虽然后期出现了持续高温干旱、干热风、大风等不利天气,但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增产与减损双向同时发力’,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应对,把对小麦生产的危害降到了最低。小麦收获期,各方更是通力合作,这些都为把‘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到手’提供了有力保障。”
“河南素有‘中原粮仓’‘国人厨房’之称。河南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超过全国总量的1/4,每年外调商品粮及加工制品600多亿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郭天财说。
除了河南,安徽被誉为“江淮粮仓”,山西是“小杂粮王国”……目前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部就占了5个(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2023年,中部六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9.2%,超过东北三省一区26.6%的比重。河南、安徽还是粮食净调出省份。作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地区成为端牢“中国饭碗”的“压舱石”。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能源原材料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湖北等地。
500多米深的煤矿井下,巨大的采煤机缓缓移动,矿工手持遥控器就能指挥采煤……2020年,山西阳煤集团、中国移动山西公司宣布,在新元煤矿井下534米处开通了我国首个煤矿井下5G网络,这也是目前地下最深的5G网络。
使用智能设备后,采煤工效大幅提升,生产能耗也能降低,智能化建设的好处日益显现。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目前山西已建成118座智能化煤矿,全省一半以上的煤炭产能实现智能化开采,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八成以上。
“山西坚决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加快释放先进产能,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以煤炭的‘稳’和‘增’为全国大局作出了贡献。”喻新安表示。
不仅山西,近年来,中部能源基地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积极推动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煤炭从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成为中部能源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河南省平顶山市以煤基化工为支撑,经过多年产业优化升级,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携手打造“中国尼龙城”,推动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协同发展。这座中原煤城初步完成从“一煤独大”到“一主多极”增长的转换。
湖北着眼重塑战略资源结构,下大力气发展清洁能源,电力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65%。
“多年来,中部省份把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中部能源基地在提升能源兜底保障能力的同时,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广低碳运输等,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产业体系。”喻新安说。
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破茧化蝶
制造业是中部地区的底座,也是中部地区的产业名片。近年来,借助各自禀赋优势,中部六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看,这层薄薄的高阻隔膜可是高精尖的产品。可别小看这层膜,这是用纳米技术在塑料上镀了一层最薄十几个微米但复合三层的膜,这层膜可防水和氧气进入,有效替代防腐剂,堪称一场技术革命!”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凯华光”)副总经理王乐跃手持一层看似平常的薄膜感慨道。
王乐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这个独一无二的技术已通过国外一龙头企业高达230项检验标准,南阳造镀膜已经拿到了全球通关证。
作为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乐凯华光长期扎根南阳,逐步成长为全国胶印版材制造行业“单项冠军”企业、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
类似乐凯华光的企业不少,近年来,河南省将制造业的发展重点聚焦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上,形成了一批“专精特新”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助推中部崛起。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增长10.9%,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6%。
安徽在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方面也不断发力。除了首位汽车产业,2023年安徽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超2900亿元、升至全国第3位,锂离子电池制造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增长15%左右。
此外,湖北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加速转型,2023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6%、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化工、有色、电气等行业增加值增长均超过20%。
山西制造业也可圈可点。2023年山西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9%。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155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392家。
“中部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在国内乃至世界诞生了颇具竞争力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值得期待。”高国力说。
不断加强综合交通枢纽优势
凌晨两点,位于湖北鄂州的花湖国际机场灯火通明,这里是世界第四个、亚洲第一个、全国唯一一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平均每周迎来80架次国际货运航班。
570公里以外,位于河南郑州经开区的郑州新丝路国际港务投资有限公司展厅内,写着“一列火车 同步欧洲生活”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即使你没有专程来过中部的这些城市,也一定曾路过这里,感受这里四通八达、路网纵横,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便利。中部地区以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的交通基建,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河南率先在全国建成“米”字形高铁网,郑州机场跻身全球机场货运40强,郑州国际陆港具备年开行万列中欧班列能力。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居全国第二。建设内河港口6个、功能性口岸9个。空港、陆港、公路港、水港、口岸衔接融合的多式联运大格局加快形成。
湖北高速铁路网越织越密,4小时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黄金水道通江达海,万吨巨轮可通过长江直达武汉;“空中丝路”畅达全球,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花湖国际机场今年货运量预计突破120万吨,湖北的枢纽地位更加突出。
湖南高速成网、高铁成环、枢纽成型的效应放大,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省内两小时高铁通勤圈基本形成。
江西成为全国首个所有设区市通时速350公里高铁的省份……
“在交通物流成为经济重要枢纽型产业的时代,中部地区居中的区位优势对中部崛起尤其重要。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郑州、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此外,合肥、太原、长沙、南昌等地被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这些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刘勇表示。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尽管经过20年的不懈奋斗,中部地区崛起有了长足进展,但总体而论,中部地区崛起依然任重道远。随着今年对中部地区崛起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作出进一步谋划部署,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中部地区崛起仍存弱项短板
中部地区崛起特别是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弱项短板。
经济占比下降。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3、2023年三个节点,中部六省GDP总量分别为:26334.7亿元、127427.1亿元、269897.75亿元,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2.57%、21.67%、21.41,呈减少趋势。
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中部六省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2023年,中部六省仅湖北、安徽、江西三省GDP全国占比相比2003年上升,河南、山西、湖南均出现下降。河南作为中部第一经济大省,经济增速已连续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各省内部发展也不平衡,省会发展较快,而边远地区发展较慢。
中部地区研发投入总体不足。2022年,全国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56%;中部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山西六省比重,分别为2.56%、2.47%、2.33%、2.02%、1.79%、1.07%,多数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注:2022年数据是2023年9月20日公布,2023年R&D经费未更新)
城镇化率仍偏低。2023年,中部六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69%,全国为66.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7个百分点;中部第一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河南,城镇化率为58.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08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的‘弱项短板’和不足,既有一定的历史性因素,也有一定的现实和人为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有耐心,做长期作战的准备,还要有紧迫感,有刀刃向内的精神和自我加压的冲劲、闯劲、韧劲和拼劲。”喻新安表示。
把中部地区崛起放在全国大局中推动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指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
近年来,中部六省积极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如安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湖南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融圈进群”成效明显。
“总体看,中部在对接其他重大区域重大战略中,仍存在战略定位不清晰、比较优势不聚焦、差异化发展意识不强,以及要素流动不畅、枢纽作用发挥不够、战略谋划不足等问题。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定要把中部放到整个国家版图中定位思考。”喻新安表示,中部各省应在更高起点上对自身的产业优势、生态基础、比较优势等进行再梳理再聚焦,提升区域协同水平,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
从操作和实施角度,喻新安建议,一方面,要争取国家支持。如有关方面要支持中部地区联合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规划建设京广先进制造业走廊,推进制造业高端要素优化配置;支持探索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合作新机制,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示范区。
另一方面,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承接。中部地区应创新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三大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机制,聚焦本地产业优势与科研条件,探索共建科创带、产业带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飞地等,积极承接东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中心向中部地区转移。
刘勇认为,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环境、禀赋得天独厚,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中部发展不仅要更好地“嵌入”全国大局、更多更深更足地借力借势借智,更加自觉地服务国家全局,还要加强内部之间的联系,这样中部必将迸发出巨大能量,展现无限光明的前景。
“中部地区除山西外都位于我国东部第三地形台阶上,与沿海地区具有大体相同的同质自然生态环境,其经济崛起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也是我国整个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东西部水平均衡和南北部结构优化的关键区域。”刘勇说。
此外,中部地区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也是新质生产力赋能聚变的广阔地域。喻新安表示:“应结合中部地区实际,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