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中国经济周刊 2023年09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教育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服贸会现场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2023年09月15日   第 01 版)

    站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面对当今世界之变,我国未来教育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服务专题是2023年服贸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9月2日,在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承办的教育高峰论坛上,国内外一流教育专家、学者,围绕本届教育高峰论坛主题“新场景 新动能 构建全球教育发展新未来”,围绕未来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开展交流互动,为论坛观众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

    与会专家表示,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将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高等教育:“一带一路”带来国际合作新机遇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在过去的10年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介绍,2021学年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学历教育学生占比达7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

    此外,“走出去”办学取得新成效。截至2021年底,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举办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2356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机构和项目1340个,专科层次机构和项目1016个。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对象涉及39个国家和地区,1000余所境外高校,900多所中方(内地)高校。世界200强高校中75%以上与我国开展了合作办学;我国“双一流”高校80%以上开展了合作办学。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硕果累累,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薛澜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地缘政治因素。个别国家对于跟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采取了阻碍措施。

    其次是疫情冲击。国际大学协会2020年5月发布报告显示,64%的高校表示伙伴关系受到影响,89%的高等教育机构表示国际学生流动性遭到限制,80%的高等教育机构表示科研活动遇到阻碍。

    最后是国际航班恢复缓慢。中国民航局表示,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国际客运航班每周达到3368班,恢复至疫情前的44%;通航62个国家,恢复至疫情前的86%;国际航班客座率为67.5%,低于疫情前12.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国国际航班的恢复仍不达2019年同期的五成。

    但是,推进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薛澜表示,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和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入推进,“走出去”办学日益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我国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同共建国家教育领域互联互通,启动了海外中国学校建设试点。比如,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启动“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深化中国—中东欧教育交流合作,点面结合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国内高校也主动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院士表示,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交流合作体系建设,通过“一带一路·匠心相通”国际学术系列会议、“一带一路·艺心相通”艺术设计大赛、“中波班列-互联互通”青年夏令营等品牌活动构建了多层次交流合作模式。形成了以波兰为核心、辐射中东欧的战略合作格局,树立了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典范,“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已有3000余人参加,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中东欧高等教育交流与文化共融。

    职业教育:“北京方案”提供国际合作样本

    在国家大力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的当下,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已然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必然选择。

    此次论坛推介的产教融合、数字职教、国际合作等全球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北京方案”,引发广泛关注。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其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北京市紧抓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契机,全力打造了高水平国际合作,形成了优质资源“引进来”、产教同行“走出去”、构建高水平交流平台的特色。希望在新的发展阶段,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坚持职业教育开放式办学、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凝聚力等方面作出新的职教贡献。

    “引进来”环节中,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与墨尔本理工学院签署《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合作意向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与墨尔本理工学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联盟签约,设立中澳国际学院。中方两校将与澳方共同开展国际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师资交流与培训、教学资源建设与转化等多专业、多领域、多项目合作。

    “走出去”环节中,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燕介绍“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情况,并签署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是这一领域全国首例由语言类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开展的合作,也是国际中文教育模式的又一创新。

    “搭平台”环节中,“丝路工匠”职业院校国际合作联盟秘书长、北京市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赵爱芹作了第三届“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赛事说明。她表示,“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青年交流、技能融通搭建平台。本届大赛赛项全部对接中外产业发展方向,充分体现“技能+文化+语言”的首都职业教育国际化特色。

    孙其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未来,北京将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为中外国际教育组织、文化交流机构及双向留学服务机构搭建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桥梁,为数字赋能教育服务及产品提供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新机遇,打造北京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示范性成果。

    中学教育:让学生创造性成长

    教育孕育未来。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中学教育阶段是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时期,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北京中学成立于2013年9月,是由朝阳区政府创办的一所公办完全中学,近年来在探索新型育人模式的同时,致力于培育学校文化的种子,努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畅谈了北京中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主要做法。

    “北京中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创造性成长’。教育既要解决传承的问题,又要解决创造的问题,先传承再创造,结果往往并不理想,我们将‘先传承再创造’改变为‘在创造中传承’,用创造的方式去传承。要想让孩子们将来能创新创造,他们现在就要过上创新创造的生活,让他们的成长具有创新创造的特征。”夏青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近年来,北京中学一直致力于让学生过上创新创造的生活。夏青峰介绍,首先是把学校各个常规工作改造成让学生探索研究的课题、问题;其次是把学生尽可能地推到前面,让他们主动成为问题解决者;最后是加大多样性、选择性、便捷性,让校园处处是舞台,成为孩子们的“创新工场”。

    为了让学生们创造性成长,北京中学探索出3项重要改革措施。

    首先是坚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着力建设学校的核心价值,形成‘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倡导‘和而不同,乐在其中’的校风,鼓励学生形成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和乐者不疲的核心品格。在校园中,积极践行三句话,那就是:让人成为人,让自己成为自己,让世界因我更美好。”

    其次是营造“致中和”的教育生态。“我们特别倡导‘致中和’的教育生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万物都有秩序,每个人都各就其位,每个人都得到生长,这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的教育都能抓住根本,掌握规律,达到这样一种中和状态,自然不必发愁孩子的生长。”

    最后是改革供给侧,激活需求侧。在改革供给侧方面,教师建立系统的思维。对整体的学科课程进行分解分类,形成不同的要素,建立不同的结构,横向上如何拓展,纵向上如何贯通。让学生在学这门学科时,在脑海中能构建一个整体的学科结构。 

    在激活需求侧方面,解决“被动等待”和“低阶思维”两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主人’的感觉。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按照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和自己适合的学习节奏去学习,不能学习自己喜欢或想学的内容,总是按照教师的统一要求,在被动地等待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则无从谈起,学习效率也可能大打折扣。”

    “激活需求侧,需要为学生开辟‘渔场’。我们通常说,要给孩子以鱼,还要给孩子以渔。其实,仅仅给孩子以鱼或者以渔,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们一个有风有浪、宽广辽阔的渔场,让孩子们亲自下水去捕鱼。”夏青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