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评论

中国经济周刊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易会满直指股市软肋

稀缺的资本资源绝不能错配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 中国经济周刊 》( 2022年12月15日   第 04 版)

    在4 年中国证监会主席的位置上,易会满已经充分意识到A股市场的重要软肋,他在前不久召开的2022金融街论坛上公开指出:“当前制约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既有对‘中国特色’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到位、落实有偏差,简单搞‘拿来主义’的问题;也有对‘资本市场一般规律’认识不全面、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

    其实,易会满长篇讲话内容非常丰富,但重点是如何将资本市场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的目标诉求相结合。比如,易会满提出问题希望大家共同思考,他说:“我们要深刻认识我们的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思考这个问题当然重要,但可否将“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简单地解释成“拉抬中字头公司股价”?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字头”股票出现了被炒作的苗头。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这样的市况弊大于利。

    第一,A股市场确实应当“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但这必须是尊重股票市场一般规律的前提下。那一般规律是什么?股价估值高低应当更多取决于公司的质量及其成长性预期,而绝不应以公司是否带有某些标签为依据。

    第二,当今世界科技为王,高风险偏好、关注未来成长、最能有效支撑科技发展的股权资本极其稀缺。在此背景之下,如果任意炒作,让带有某些标签的股票大量消耗市场能量,这会带来两大偏差:其一,稀缺的股权资本资源没有配置到国家急需的科技领域;其二,当市场能量被急速消耗,被炒作的股票急速回落极易引发市场动荡。

    问题是:部分“中字头”公司股价确实存在低估问题,市场修复其估值似乎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摒弃恶意炒作的危害。那该怎么办?变坏事为好事。长期看,养老“第三支柱”需求巨大,发展迅速。这恰恰为中国股市上一些估值低、风险小的“中字头”公司股票堪当大用提供了绝佳时机,只要“中字头”股票强化现金分红,只要国家能给养老分红类股权投资的“养老第三支柱”产品以税收优待,它们是否可以通过“养老第三支柱”成为全民共享的优质资产?

    如果真能这样,随着权益类养老机构投资的逐步扩大,“中字头”股价也因此而缓缓上涨,不仅早晚修复它们的估值,而且可使股市走出长期慢牛,并且全民分享收益。

    所以,易会满提出的“资本市场系统观念”非常重要,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低估值的“中字头”股票可堪大用,而昏头昏脑地恶炒,只会让我们失去“坏事变好事”的重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