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中国经济周刊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解码经济大省们的数字经济计划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冰|北京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2022年12月15日   第 01 版)

    对于经济大省们来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稳住基本盘,即传统的优势产业要巩固住、保持好,另一方面则要挖掘培育新动能,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中国经济周刊》梳理了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等经济大省陆续出台的种种政策措施后发现,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前沿科技等都被放到布局未来的重要位置。尤其是数字经济,几乎每个省市都制定和推出了专门的计划目标,将其作为给经济高质量发展“续航”的重要抓手。

    这当然也有迹可循。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2.9%提升至39.8%,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优等生”的经济大省们,自然也率先发力,努力成为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的例证,并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展出自己的亮点和特色。

    数字经济“优等生”们的成绩单和小目标

    实际上,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经济大省,也几乎都是发展数字经济的“优等生”。面向未来,他们更是无一例外地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

    根据《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上海的数字经济发展目标主要有数字经济增加值力争达到3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6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到80%左右;引进和培育100家以上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每年新增1万家以上数字经济新兴企业主体等。

    在这些目标之下,上海计划的重点领域有数字健康、智能制造、低碳能源、数字零售、数字金融、智能城市等数字新产业。当然,这些都需要以提升数字新基建作为基础,包括软件与算法、云原生与智能计算、新一代网络、区块链和元宇宙等。

    从2017年,浙江就提出并开始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希望举全省之力推动浙江数字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是浙江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的开局之年,在此关键时期,浙江首次编制发布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2021年,浙江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7万亿元,居全国第四,较“十三五”初期实现翻番;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8.6%,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8348.3亿元,居全国第四;5年年均增长13.3%,两倍于GDP年均增速。

    浙江还提出要在接下来5年实现新一轮“双倍增”,也就是到2027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和核心产业增加值分别突破7万亿和1.6万亿元。具体来说,浙江将高水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金融中心、全球数字贸易中心、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区、长三角新型算力中心、数字赋能共同富裕试验区和全国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

    根据《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指引1.0》,截至2021年,广东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5.9万亿元,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该指引中还系统地提出了未来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2221”的总体框架,即“两大核心(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要素(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两大基础(核心基础数字产品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和一个保障体系(包括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和服务支撑体系)”。

    具体来说,以深圳为例,根据深圳“十四五”规划,预计到2025年,深圳锚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期为31%,届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将超1.2万亿元。而广州则规划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根据《2022数字江苏发展报告》,截至2021年底,江苏数字经济规模已超5.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的11.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6%。江苏计划到2025年要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3.5%左右。

    《福建省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超过4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20年提高3个百分点,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加快形成,数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山东则在《关于深化改革创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力争经过5年努力,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55%以上,达到5.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翻番,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数实融合”成为新引擎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最新预测,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60万亿元,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9%,数字产业化占GDP的比重也将从当前的7.5%提升至10%以上。经济大省们也摩拳擦掌,期待贡献更多。

    当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递进升级。过去,人们认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点是互联网、线上化,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和深水区,数字经济不仅不是脱离实体经济,相反,“数实融合”正在成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当数字技术“投入”实体产业,融合之后,将会创新出怎样的惊喜?

    在云原生等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南方电网仅用45天就完成了总部基地主节点的扩容和9个分子公司云平台的上线,平均响应时间0.52s,解决了月底月初高并发场景下缴费、查费故障问题。

    大型3C制造企业立铠精密降本增效的法宝之一是工业质检训练平台,这套AI质检解决方案不但大幅提升了质检环节的质量和效率,还有效应对了由于疫情等原因带来的人工能力有限、成本高、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中国交建的业务和人员部署遍布全球上百个国家,远程会议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满足在线会议等沟通需求,还能提供完善的协同办公系统,让高质量、低消耗的跨时空便捷沟通,从开会向生产环节拓展。以马来西亚码头项目为例,通过远程专家会议与实地直播考察评审,也能拿出超业主预期的方案,最终促成项目合作。

    作为全国最大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不仅要处理90万机械的千亿数据,还要与上下游规模庞大的合作伙伴互联。借助“树根互联”开发“根云平台”,不仅能够完成千亿物联数据的采集分析,还实现了产品故障后2小时到现场、24小时内修好,备件库存云效率超越同行40%,每年库存费用节省超过3亿元。

    而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健康服务,更是得益于数据技术带来的体验“焕新”。当实体医保卡变身电子医保卡,医保数字化有效打通医保服务各个环节的工作流,实现了医保支付、查询等“一码通”,促进了医保公共服务效率,让公众就医报销更加便捷。

    根据腾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2》显示,从行业数字化规模来看,数字原生行业(如互联网、软件信息、电商等)领先,文体娱和工业位居中游;但从数字化增速来看,则是传统行业领头,尤其工业和医疗遥遥领先,两年同比增速均值近100%。

    而从区域角度看,数字化的城市集群特征明显,从东向中西部扩散正在形成数字经济基本盘;从类型看,二线城市加速向一线城市靠拢,同时数字化持续向腰部城市下沉;从2021年到2022年一季度,数字化转型指数位列TOP5的分别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

    腾讯研究院白惠天研究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工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其在规模和增速上都跻身前列,反映出“数实融合”已获显著成效。据白惠天介绍,腾讯研究院数字中国指数项目系列报告连续做了8年之久。今年的报告通过对全国351个城市和18个主要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进行指数化评估,发现了数字化转型呈现的上述趋势性特征。

    记者对比各个经济大省的数字经济发展计划发现,建设5G网络、超算中心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均被列为重要组成部分。而相比于4G,5G更重要的应用场景是包括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在内的实体经济领域。

    各个经济大省都在将数字经济引向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重点领域为例,在数字新产业中将主要培育6个子赛道,分为数字健康、智能制造、低碳能源、数字零售、数字金融和智能城市。

    浙江则计划一方面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如做强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等6个千亿数字产业集群,壮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提升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能级等;另一方面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

    广东也是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向上设立了数字经济发展目标。前者推出了“广东强芯”工程和软件攻关工程等,着力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后者则以制造业、农业、商贸、金融、交通等为重点领域。

    腾讯研究院智慧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朋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任何时代、任何产业都建立在特定的技术基础之上,每个时代的产业面貌都基于当时相应的技术条件,今天的支柱产业曾经是以前的新兴产业,今天的通用技术也曾经是以前的新兴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积蓄与发展,数字技术已经从探索性的新兴力量,变成大规模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石。

    “数实融合重建了各个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更新了现代生产生活的技术基础,原有产业的资源和结构被数字化重构,以量的增长、质的提升、韧性增强等方式,形成生产生活的新面貌。数字产业力量以生产性服务角色活跃在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进程中,以‘实实融合’方式实践‘数实融合’。”吴朋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