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国内免税“钱景”火爆!消费回流成千亿大生意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 《 中国经济周刊 》(

    “平均一天卖一个亿,预计今年全岛销售可达300亿,很快离岛免税可能做到1000亿!”9月底的一次公开活动上,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沈丹阳如是介绍海南离岛免税的销售情况。

    将离岛免税做到1000亿,沈丹阳这样说并非无的放矢。根据海口海关近日公布的数据,2020年10月1日至8日,海口海关共监管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0.4亿元、旅客14.68万人次、件数99.89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48.7%、43.9%、97.2%。日均消费达到了1.3亿。

    所谓的“免税”,指的是免征包括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等税种。目前,我国对服装和美容产品等进口消费品平均征收6.9%的税,对高端化妆品征收15%的税。对于一些奢侈品,例如香水和手表,综合征税超过30%。购买免税商品,意味着要比购买一般贸易商品更加便宜。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的突然袭击悄然改变了国内免税市场:沉寂多年的免税牌照审批打开了大门,离岛免税购物的额度一再提升,市内免税店遍地开花。境外消费的萎缩带来的消费回流犹如一剂强心针,为国内的免税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

    新政刺激,离岛免税风光一时无两

    与机场略显逼仄的免税柜台相比,位于海棠湾的三亚国际免税城带来的购物体验无疑要更好。这座斥资50亿元打造的钢筋“海棠花”有12万平方米,大小相当于19个标准足球场,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免税店。

    “这里更像一个购物商场。化妆品的柜台空间更大,奢侈品也有专门的门店。最关键的是,这里不仅有新款,而且货品还齐全。” 刚刚结束海南度假的张媛媛这样和记者描述在三亚国际免税城购物的体验。自己使用加上帮朋友购买,张媛媛此次在三亚一共消费了近3万元。

    价格优势是促使张媛媛购物的主要因素。她告诉记者,与普通的百货专柜相比,三亚国际免税城的商品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基本等同于专柜价格的7到8折左右。比如她购买的CPB(肌肤之钥)粉霜,专柜价格是2300元一瓶,而三亚国际免税城的价格只要1646元,还可以使用一张200元的优惠券。算下来等于打了6.3折。此外,她还购买了三个Dior的老花气垫。该款气垫目前在大部分专柜已经断货,三亚免税购物城不仅有货,而且价格也要更优惠。

    据张媛媛描述,国庆假期期间,三亚国际免税城内的人流可谓川流不息,部分柜台和门店门口甚至排起了长队。“大部分来之前很明显已经做了功课,排队的品牌都是优惠力度大一些的,有一些价格差异没那么明显的品牌要冷清得多。”张媛媛说。

    包括三亚国际免税城在内,目前海南省内共有4家离岛免税店。离岛免税店采用“店内付款、机场提货”的运营模式,面向离开海南本岛但不离境的旅客,付款和提货均发生在岛内。此外,海南还公布了离岛补购政策。即只要有半年内的海南离岛信息的免税品购买记录,消费者就可以在线上官方商城以免税价格下单,货品则直接邮寄到家。

    对于像张媛媛这样的游客而言,优惠的价格、方便、舒适的购物体验以及丰富的产品都是吸引他们专程来海南购物的因素。其中更重要的,是今年7月1日起执行的离岛免税政策带来的更高的购物限额。

    6月29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根据公告内容,海南省免税购物额度从每年每人3万元提高至10万元;离岛免税商品品种由38种增至45种;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规定。

    “过去我都是自己回国或者朋友回国从机场的日上免税店购买,单人单次购买不能超过8000元。有时候不小心买多了,还得现场找别的顾客凑单。”张媛媛说,海南免税的新政策正是吸引她此次前来海南度假的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周刊》根据海口海关公布的数据梳理得出,从今年7月1日新政实施至10月8日,近100天的时间里,海南离岛免税一共卖了96.7亿元。而在今年前6个月,海南离岛免税购物的销售总额只有74亿。

    牌照竞争,中国中免一家独大局面或被打破

    离岛免税销售额激增,背后最大的赢家无疑是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601888.SH,中国中免)。

    10月12日下午,中国中免发布了前三季度业绩快报。公告显示:前三季度营收为351.38亿元,同比下降2.81%;净利为31.64亿元,同比下降24.93%。

    受疫情影响,中国中免第一季度销售下降,导致了前三季度营收、净利的双双下滑。但第二季度就已经有明显复苏,实现正增长,同比上涨幅度为5.4%,达到116.73亿元。第三季度的业绩增长更加明显。公告显示,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58.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97%,实现净利润22.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1.90%。

    中国中免之所以能快速复苏,海南免税购物的增长功不可没。中国中免在公告中指出,公司2020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主要是受7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的影响,公司离岛免税业务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毛利率较高的奢侈品箱包、腕表和贵重珠宝的销售同比大幅增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南省内营业的四家免税店都由中国中免运营。即使在今年上半年收购海南免税之前,海南免税运营的免税店也长期依赖中国中免的供应链。

    “免税商品与有税商品不同,除了运营和管理能力,供应链的建立是开展免税商品运营的最大挑战。”一位免税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免税店里能卖什么,卖多少钱,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允许,另一方面要看品牌商的配合程度。在国内免税市场,多年来的“一家独大”让中国中免拥有和更多和品牌谈判的话语权,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完成免税商品供应链的供应商。

    “对比一下国内其它的免税店,三亚免税的货品更齐全,这本身就是中免的优势。事实上,其它几家免税运营商或多或少也要依靠中国中免的供应链进货。”上述人士说。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放免税牌照以来,过去20年国内一共发放了10张免税牌照。其中,中国中免是唯一一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免税业务的牌照运营商。与此同时,它还拥有着国内免税消费最大的两个空港免税店——位于北京和上海机场的日上免税行。多家机构出具的研报显示,在今年6月收购海南免税后,中国中免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于90%。

    这种局面正在被打破。

    6月9日,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859.SH 王府井)获批了一张新的免税牌照。这是自2011年海南免税拿到牌照之后,国内免税市场再一次新增免税牌照,这让很多公司看到了分一杯羹的可能性。上海百联股份、长春欧亚集团、武汉中百集团等多家公司相继发布公告宣布启动牌照申请。下半年,海南省政府再次批复两张牌照,海南省内的两家企业获得了海南离岛免税经营资质。

    根据计划,海南省省政府11月之前还会再批复一张离岛免税牌照。与之前两张批复的牌照不同的是,这张新牌照将发放给一家省外企业。

    “通过竞争性磋商方式,从省外具有免税品经营资质企业中择优选定一家企业作为离岛免税的经营主体,形成良性竞争格局” 海南省商务厅副厅长荣延松如是说。

    根据海南省公布的离岛免税牌照申请标准,省外企业需要符合的条件包括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元、具备稳定的国际品牌采购渠道以及要在今年11月28日前完成免税店建设并开业。《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新牌照的审批已经基本结束,珠海免税、深圳免税、中出服和王府井都参与了此次角逐。天眼查APP信息显示,中出服近期注册设立了 “中服(海南)运营总部有限公司”和“中服(三亚)免税品有限公司”两家企业。

    疫情导致消费回流,国内免税市场规模或破千亿

    发放新的免税牌照之外,市内免税店的政策也正在逐渐放开。上述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国内市内免税店的额度每人只有5000元,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进一步提升额度的相关事宜。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市内免税店共计18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些市内免税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离境的外国旅客,另一类是面向180天内有过出入境记录的入境消费者。

    记者日前曾走访了北京市内的两家免税店,一家位于蓝色港湾,主要面对离境的外国旅客,隶属于中国中免。该免税店目前占用面积约500平米,店内相对冷清,鲜见有顾客出入。另一家位于惠新东街的中服免税店则人气旺盛。据店员介绍,由于品类不全,这里此前的经营状况可以用“惨淡”两个字来形容。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过去出境购买的旅客选择了来这里补货,。不久后,这家免税店将搬至位于前门的北京坊。店员告诉记者,到时候品牌会更多,面积也会相应增大。

    比起要出入境才能“途径”的机场免税和需要专程前往的海南免税,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家门口的市内免税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今年下半年,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市内免税店。刚刚拿到牌照的王府井也正在筹划北京市内免税店,同时计划把免税店开进环球影城。

    “和离岛免税不同,市内免税店要求一定要有过出入境记录。也就是说去市内免税店消费的人群和此前在境外消费的人群是同一拨。因为疫情,这些人不能出境了,但是消费的需求仍然存在,而且这个需求是很大的。市内免税就是要吸引这些人来促进消费。”上述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业内看来,消费回流带来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麦肯锡发布的《 2019年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国内外消费者在奢侈品上的支出为7700亿元人民币(1150亿美元),几乎占全球支出的三分之一。BCG&腾讯营销洞察发布的《2020中国奢侈品消费数字行为洞察报告》也指出,中国奢侈品消费本土回流,占比跃升,由于境外消费受挫,本土线下消费占比从32%上升至59%,而纯线上购买奢侈品的占比从11%提升至30%。

    国内免税企业已经尝到了消费回流带来的甜头。Moodie Davitt最近的一份报告称,受疫情影响,全球免税零售商的业绩都十分惨淡,过去六年连续排名第一的瑞士公司Dufry,上半年收入暴跌至15.87亿瑞士法郎,降幅达62%;去年全球排名第二的韩国乐天,今年第二季度的销售额为5802亿韩元,同比下降了62%。对比之下,中国中免2020年上半年收入达到193.09亿元人民币(28.55亿美元),下跌只有22%。今年股价已累计上涨了1.29倍,目前为202.61元人民币,市值达到3955.91亿元人民币。Moodie Davitt称,中国中免已经超过瑞士Dufry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免税零售商。

    中国中免2018年发布的数据称,当年中国免税业销售收入为395亿元人民币。多家研究机构发布的研报预估,中国模具前免税业市场在500亿元规模上下。以海南今年300亿的销售规模计算,中国免税市场规模过千亿指日可待。

    面对这样一块“香饽饽”,各家都挤破脑袋想要分一杯羹。

    根据相关规定,免税商品销售业务由国家实行垄断经营和集中统一管理”。也就是说,想要开展免税业务,必须拥有免税牌照。在牌照如此稀缺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选择了合资持股 “曲线入场”。

    10月15日,众信旅游宣布与王府井免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市内免税店领域及海南自由贸易港联合开展“旅游+购物”业务。今年2月,众信旅游还与中免集团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无独有偶,今年9月,复星旅游文化集团同样与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合作发展旅游零售业务。

    互联网公司同样也来凑一凑热闹。几天前,Dufry宣布将与阿里巴巴组建中国合资公司发展中国的旅游零售业务,其中,阿里巴巴持股51%,Dufry持股49%。同时阿里巴巴亦将战略入股Dufry,目标持股比例最高可达发行后股本的9.99%。

    光大证券分析师唐佳睿分析称,与阿里合作不仅将加速Dufry数字化转型,也是其探寻中国旅游零售市场的新机会。阿里此前已经和包括日韩在内的多家免税企业就直邮业务展开合作,此次和合作有望大幅提升其旅游零售端的采购及供货能力。

    长远来看,免税牌照破局,免税生意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在传统的运营公司之间,更多企业的参与无疑会扩宽免税市场竞争的赛道,加剧行业变革。

国内免税“钱景”火爆!消费回流成千亿大生意
海南岛“拯救”代购
国产芯片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