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世界“比烂模式”下,该如何看待全球10万亿美元“财赤货币化”?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 中国经济周刊 》(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2期)

    美国银行最近报告称:为化解疫情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和刺激本国经济,2020年全球央行和政府向市场注入近18.4万亿美元的货币,其中,基础货币投放约7.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支出约 10.4万亿美元。但10.4万亿美元财政支出必须依赖政府债务扩张,这些债务又会辗转抵押给中央银行,所以,10.4万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肯定属于“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18.4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0.8%,但18.4万亿美元的投入会带来同等规模的GDP增长?不可能。一般认为,今年全球GDP最好的情况是“零增长”,那18.4万亿美元去哪儿了?第一,填补经济萎缩;第二,填充股市、债市“信用塌陷”;第三,变成未来经济潜在增长动力。

    绝大多数人基于常规认为:18.4万亿美元大量流向股市,撑起市场泡沫,而这个泡沫一定会破裂。

    真会这样?其实,如果确信发达国家经济已进入“比烂模式”的异常状态,那“正常思维”下的结论则值得怀疑。格林斯潘认为:只有在破灭之后人们才知道那是泡沫。这当然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观点,价格是市场交易的结果,永远正确,无所谓泡沫。问题是:今天的市场价格是否代表了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否有其必然与合理性?

    谈市场价格泡沫与否,必须有个参照标准。但在“比烂模式”之下,谁来提供“正常价格基准”?基准一旦消失,那泡沫如何评判?拿历史正常时期的标准判断吗?那一定错判。所以,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历史和辩证的思维能力。

    举个例子,一笔必须投资的钱,面对到处充满泡沫的市场,这笔钱该怎么投?唯一方法就是寻找“泡沫相对较小者投”,如果所有人都面对这样的选择,那结果一定是泡沫继续吹大。

    正常时,泡沫绝对不可持续,但异常时呢?当下,利率极低,长期资金唾手可得,而且如此环境将长期存在,那该如何评价收益不断走低的泡沫过程?实际上,零利率或负利率已经构建了“全球资产荒”时代,泡沫化则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时代的必然,看不到这一点,误判在所难免。

    不错,早晚有一天要修正。但快速修正必然导致全球经济格局“推倒重来”。所以,现在该重视的不是泡沫,而是如何应对“推倒重来”的后果。“推倒重来”之下,一切泡沫的谈论都将毫无意义。但必须意识到:“推倒重来”之时,只有在泡沫下占尽便宜的企业或资本才能抢得先机,异军突起。

    过去40年形成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会否被经济区域化替代?美元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格局会否解体?如果我们确信这是必然的趋势,那就不该怀疑全球经济格局的“推倒重来”。站在这个角度去理解“比烂模式”下的无度“QE+财赤货币化”,这恰恰是发达国家让各种资本势力占尽便宜的过程,这是否在为“推倒重来”后保持优势而进行准备?

    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我们需要警惕。

让利于企倒逼金融改革提速
世界“比烂模式”下,该如何看待全球10万亿美元“财赤货币化”?
5G背景下金融科技的特征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