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国际金融市场“异常现象”背后,美元“物极必反”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 中国经济周刊 》(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1期)

    3个月,美联储新投放3万亿美元基础货币,由此派生出13万亿美元的M2。

    20世纪60年代,法国一位名叫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的财政部长造了一个词:美元的“过度特权”——一种世界上没有单一货币可以挑战的特权。也正是这一特权,让美国拥有了在全球大肆敛财的资本,而随着“疫情危机”爆发,美国把货币的“过度特权”用到了极致。

    正所谓“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而这个必然规律是否会同样作用于美元?最近,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都在提出各种看法,而主流看法是:曾经被全球学界广泛接受的“美国例外论”,现在应当被严重质疑。

    其实,现在金融市场上许多异常现象正在揭示着严重问题。比如,美联储实施超出所有货币体的极致性货币宽松政策,理应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但美元没有出现“应该的情况”,为什么?“疫情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几乎崩塌式下跌,美国股市暴跌之后理应低位徘徊,但相反,其恢复之快举世瞠目;大规模的美国债券抛售,理应导致美国国债价格暴跌,收益率暴涨,但没有,美国国债收益率被压制到极低——10年期收益率仅为0.4%的程度。

    这样的市场现象不仅让许多专家学者大跌眼镜,而且撕碎了所有金融教科书。为什么?这些异常市场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

    没什么,其实就是美联储高超的货币操作。第一,为防止国债抛售导致收益率大涨而敞口收购各种债券,同时通过货币互换或他国央行直接对美联储抵押贷款而制止国债抛售;第二,大肆收购债券释放基础货币,恰恰可以为股市、债市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从而达到托市的目的;第三,如果成功托市,金融市场价格恢复,股价下跌所导致的“市场信用杠杆坍塌”则可以大为缓解;第四,利用“市场信用杠杆坍塌”的程度,控制美元指数,避免其大幅下跌,同时避免世界对美元失去信心,而产生更大规模的美元债券抛售;第五,控制美元指数走势,并控制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进而控制美国CPI走势,为极致性宽松货币政策留足空间。

    一举五得。特别牛是吗?但这样的控制还能维系多久?从美国债务时钟的走针看,就是现在,美国国债规模已达25.9万亿美元。不止于此,美国政府正在考虑“疫后”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可能会达3万亿美元。如果这项计划获得国会批准,那今年年底的美国国债余额势必达到30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联储基准利率每上升1个基点(万分之一),美国政府财政将多支出30亿美元的利息,而美联储一次加息25个基点,则意味着美国财政750亿美元的利息支出,大致相当于美国全部财政收入的2%以上。

    下一步,美联储还敢加息吗?如果利率不敢动,美联储势必重回量化手段控制,那美元及其债务资产的信用是否将受到更大怀疑?这恐怕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而金融市场当下所有的异常,是不是意味着美元已经进入“极致区域”?

疫情不改“房住不炒”
国际金融市场“异常现象”背后,美元“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