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9期)
“配合大客户的要求”,就能随意查询个人银行流水?
5月6日,脱口秀艺人王越池(艺名池子)在微博发布的一篇长文,让中信银行登上热搜。
王越池说,自己在处理与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下称“笑果文化”)的合约纠纷时,收到来自对方的案件材料,里面包含自己在中信银行的个人账户交易明细。
对中信银行涉嫌违规泄露隐私的行为,王越池称已向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投诉。
5月7日凌晨,中信银行在官方微博上发布致歉信,承认该行员工违规提供了王越池的收款记录,并称已对涉事支行行长予以撤职。
5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中信银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报》。通报称,中信银行在未经客户本人授权的情况下,向第三方提供个人银行账户交易明细,违背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银保监会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规定,严重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表示,该局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启动立案调查程序,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外界分析,中信银行在未经本人允许的情况下,泄露了王越池的个人隐私,并引发了大众的共鸣。不少网友也在留言中诉说了自己个人金融信息被泄露的遭遇。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曾撰文指出,中国当前在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专门立法,对违法机构和个人的法律追究机制尚不健全。
中信银行致歉,网友不买账:“道歉有用还要法律干嘛”
在5月6日发布的微博长文中,王越池表达了对隐私被泄露的愤慨:“你也没有我的身份证,你也没有我的银行卡,你也没有司法机关的调查令,笑果文化竟然能从中信银行拿到我近两年的流水还打印出来……之后我打电话给中信银行,中信银行说这是配合大客户的要求。”
对于这一解释,网友炸了锅,纷纷在中信银行官方微博上留言质疑:“银行大客户能查询个人账户的隐私吗?”“配合大客户啥都可以干?”“银行流水大客户就可调出?谁给你的权利?”……
笑果文化和中信银行很快对此进行了回应。
5月6日晚间,笑果文化发布声明称,该公司委托专业律师代理处置公司与王越池之间的经纪纠纷,并根据相关流程采取了财产保全、提起仲裁、证据收集等法律行动,但并未解释银行流水一事。
网友则在声明下纷纷留言:“大客户你好!”嘲讽笑果文化。
5月7日凌晨0时56分,中信银行在官方微博上发布道歉信称:经核实,近期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系开户支行,要求查询其为员工王越池先生支付劳务工资记录时,该行员工未严格按规定办理,提供了王先生的收款记录。
中信银行称,已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并对支行行长予以撤职。
但网友依然不买账。有网友留言说,“撤职就完事了?道歉有用还要法律干吗?”
《商业银行法》第三章第二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
在王越池的微博长文后,还附上了律师函:中信银行上海虹口支行及其工作人员将50条以上银行交易明细提供给笑果文化的行为属于严重违法,甚至涉嫌触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行为。笑果文化、中信银行虹口支行应当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对委托人产生的经济损失予以全额赔偿并在公开媒体上予以赔礼道歉。
个人金融信息获取门槛太低?惯用套路很多
不少网友对中信银行的道歉不满意,主要源于自身多有被信息泄露的经历。
中信银行事件发酵后,有网站发布 “你是否经历过个人金融信息被泄露”的调查,回答“是”的网友超过6000人,占比高达93%。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西部地区某国有银行支行行长黎勇(化名)坦言,在业内,虽然明面上非常注重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泄露信息“不要太正常”(非常正常)。
就中信银行事件而言,谁能查询他的银行流水?
黎勇说,在他供职的银行,客户经理就有权查询个人账户流水,“一位个人客户,银行一般只配备一个专管客户经理,他可以随时查询其账户情况,这位客户经理的上级,也就是开户支行的行长,也可以随时调阅流水。这个流水不是实时的,可能有两三天延迟。”
若想要查询账户实时流水,则需要向分行相关部门填写申请,“这会留下记录,如果有熟人朋友想悄悄查一下,一般不会通过这种方式。”黎勇坦承,自己身边就有同事,向人违规提供过他人的银行流水。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银行来说,客户经理与柜员、大堂经理同级,已是最低层级的员工。
另外,黎勇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了银行泄露客户信息的一些“惯用套路”。
“比如一个特定的小额贷款产品,上级有要求限期必须贷出多少,我们人手又不够,那么就会找到相关的金融公司,把客户信息私下提供给他,然后他以银行的名义,给客户打电话推销产品。”黎勇说,这些被泄露信息的客户,既包括个人客户,也包括公司客户,而且,客户在银行填写的所有资料,包括姓名(公司名)、工作单位、电话、存款流水信息等,都会被金融公司拿走。
按照黎勇的说法,这一切都是私下交易,银行和金融公司都不会承认,被泄露人也很难找到证据。
所以,如果你刚刚在银行的ATM机上取了钱,就接到金融公司的推销电话,你根本不需要吃惊。
已有多名学者指出,国内需要靠法律法规与严监管来解决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问题。
2019年10月,央行发布《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初稿,并向各银行下发征求意见。
今年4月17日,央行发布的规章制定计划提到,今年将制定10部新规,《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赫然在列。
在更高的立法层面,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去年底在北京表示,中国将在今年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
在个人金融信息安全上,亟待出台真正有威慑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