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下一站,火星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陈惟杉︱北京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团队发布的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在一个“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的时代,不少人已经忘记上一次对宇宙如此着迷是什么时候了。

    起码在半个世纪前,公众对于太空还不像现在这样漠不关心。

    2019年,人类登月50年,1969年时据说有超过5亿人通过电视转播看到了两位宇航员登陆月球的画面,这一数量接近当时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阿波罗计划曾在3年间6次成功登月,最后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塞尔南在离开月球时说:“在我们离开月球的陶拉斯-利特罗山谷时,我们来过这里,我们现在要离开这里;如果情况允许的话,我们还会带着全人类的和平与希望回到这里。”

    但在1972年之后,人类再也没有“回到”月球。

    可能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人类在1969年便首次登月过于“超现实”,甚至怀疑那是一场骗局,如果在50年前人类便已抵达距离地球30多万公里的月球,为什么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没能走得更远?

    这“裹足不前”的几十年被埃隆·马斯克称为“黑暗时代”——“美国成功登月之时,我相信我们做出了承诺并让公众满怀梦想。因为技术革命的正常进程似乎让那些不是亿万富翁的人、那些并非天生要当‘太空先锋’宇航员的人、那些只是普通人的人,也有机会从太空望向地球。”

    其实,技术革命的进程始终没有中断,只是人们似乎不再对宇宙那般着迷了,但如今看来,这“黑暗时代”已近尽头,白昼将至。

    重返月球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盘点2019年不容忽视的十条新闻时,将“中国神速加入太空竞赛”列在首位。

    “神速”的重要体现便是中国探月工程在2019年取得的进展——继“嫦娥三号”安全着陆月球正面后,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球背面影像图。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中的前两步已经完成。在去年,更多国家尝试“重返月球”。

    2019年2月,搭载数千只水熊虫的以色列月球探测器“创世纪”由SpaceX“猎鹰9号”成功发射,但在尝试着陆月面时坠毁,同样在着陆时失败的还有7月发射的印度“月船二号”探测器,这是印度继2008年发射“月船一号”后又一次发射月球探测器。

    “重返月球”行列中最为野心勃勃的恐怕还是美国。

    在人类首次登月50年之际,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研制新一代重型火箭和“猎户座”飞船,计划在2024年前再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2019年,NASA将新的登月计划命名为“阿耳忒弥斯”,阿耳忒弥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波罗的姐姐。

    而与“阿波罗11号”着陆在月球赤道附近不同,“阿耳忒弥斯”计划的着陆点选在了月球南极,NASA做出这样选择的重要原因便是看中了月球南极储存的水冰资源,其可以用于饮用、制氧。

    当然,看中月球资源的不只NASA,被看中的月球资源也不只水冰,获取月球资源正是各国掀起的新一轮探月高潮的关键。

    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就首次探明了月球表层土壤中氦-3的资源分布和总量为103万吨到129万吨之间,而氦-3被视为未来核聚变发电的主要能源材料,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就曾预言,如果人类实现了氘-氦-3核聚变发电,每年只需要100吨氦-3就足以解决全人类一整年的能源需求,月球上氦-3足以解决人类未来上万年的能源需求。

    满足地球能源需求是可期收益,但如果你留意围绕阿波罗计划的发现或发明就会明白,探月真正留给人类的遗产往往难以预料。

    比如,谁会想到鼠标的原型就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NASA?谁又能意料到阿波罗计划推动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正是为了阿波罗计划,此前一直使用模拟计算机的NASA要求麻省理工学院的仪器实验室建造一台数字计算机,而阿波罗导航计算机是第一台使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它用到4000多片仙童半导体公司的集成电路,这在当时占据了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相当大的比重。后来的故事人们可能更为熟悉,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叛徒”们创立的AMD、英特尔让个人电脑登上历史舞台。

    当然,人类此次“重返月球”将不再满足于短暂的停留,建立月球基地已经成为重要议题。如中国月球探测三大阶段中的第三阶段便是“驻”,即建立月球基地;NASA看中水冰还因为其可能为更远的深空探索提供燃料,月球南极因此成为建立基地的理想选址,为接下来的火星任务做准备。

    换句话说,月球是跳板,火星才是下一个目标。

    竞逐火星

    从上个世纪60年代NASA发射火星探测器飞临火星“抓拍”到第一张火星表面照片,到2018年11月,“洞察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人类已向火星发射了为数不少的探测器。

    人类对于火星,这一太阳系中最适合改造为人类宜居地的天体的兴趣从未衰减。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火星的土壤pH值,也了解到其蕴含着数量不少的水资源。

    2020年,NASA还会发射一辆火星车去火星寻找微生物,或是生命曾经存在的迹象,执行类似任务的还有欧洲空间局即将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同样在今年,中国也将完成火星探测的发射任务。

    下一个问题似乎是,人类距离登陆火星还远吗?

    NASA给出的时间表是在21世纪30年代把人类送上火星,这看起来有些“痴人说梦”,毕竟其计划重新登月的时间节点为2024年,月球距离地球超过30万公里,而火星与地球的最近距离也有5500万公里。

    但其实,当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1961年宣布要在10年内将一位美国人送上月球并返回时,当时人们也认为可能性不大,毕竟在肯尼迪宣布登月计划一个月前,人类宇航员加加林才第一次进入地球轨道,而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距离差距同样显而易见。

    在登陆火星的竞赛中,相比于“保守”的NASA,马斯克称SpaceX在21世纪20年代便可以把人类宇航员送到火星,当然,他更为疯狂的想法是在21世纪将100万人送到火星,并建立火星基地,甚至是火星城市。

    相比于NASA的火星登陆任务尚无清晰规划,马斯克已经在打造前往火星的航天运载器。

    被称为“星舰”(Starship)的下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将用于前往“地球轨道、月球、火星和更远的太空”。按照SpaceX的构想,“星舰”的客舱可容纳百人,马斯克曾说:“星舰”系统将是人类在火星上建立能够自我维持城市的最快途径。

    “星舰”第一级“超级重型”火箭推力约7500吨,相当于执行阿波罗计划的史上最大推力火箭“土星五号”的两倍。

    而“星舰”并非仅仅停留在图纸上,2019年7月,SpaceX对“星舰”原型——“星虫”进行自由悬浮测试,创造了150米飞行高度的新纪录。目前,SpaceX正在快速迭代“星舰”的设计,并计划于2020年完成一次轨道飞行。

人工智能未来已来:由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演变 将催生新业态
争议量子霸权
“无肉”的未来、器官可以打印成现实……生物科技正走向黄金时代
新材料革命蓄势待发 石墨烯等成新风口
下一站,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