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5期)
国务院近日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下称《方案》)。这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建设定位高、举措新、力度大。《方案》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聚焦全新发展目标,《方案》在此前自贸区建设成果基础上,以再出发的姿态大胆创新实践,给出了比以往更具操作性也更有穿透力的路线图及执行与反馈机制。上海方面则根据《方案》要求,及时将各项任务举措细化为三大类78项安排,其中特别是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方面,上海新出台12条配套政策,内容包括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缩短、购房资格放宽等。
这些以人为本的举措润物无声,但深刻切中了发展的要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贸区新片区建设功在必成。因为人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遥想上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横空问世,率先吹响中国改革开放大进发的号角;10年后,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全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中国改革开放再上台阶树立了又一个新的标杆……这些成功的先例背后,无不有赖于全国乃至全球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投身报效。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建设要求更高,对人才的需求也会更高、更大、更迫切。譬如从最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建设要求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特别是要集聚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我国高质量发展急需产业的关键环节和技术,拓展金融、贸易、航运领域和总部经济的国际市场服务能力。
实证研究表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被设定为优先发展目标产业情况下,该产业增长速度、行业集中度等绩效指标可以得到较快提升,但前提是,这种目标产业的设定不能是盲目的,也就是说,只有当目标产业所处地区要素禀赋与目标产业所要求的水平相距不远时,这种促进作用才会得到显著体现。
不同于曾经一穷二白的困窘状况,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这一国家战略高地在诸多要素禀赋中,相对的短板已经集中到技术底蕴与生产率环节(既相对于先进产业发展要求,也相对于资本等其他要素可获得性),而技术底蕴与生产率环节的迅速改善,在当前阶段必须有赖于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人才集聚。
筑巢方得引凤。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聚焦全球最尖端产业,需要集聚全球最优秀人才,这就要求自贸区新片区的人才发展环境,必须先期达到全球竞争力最强标准(而不是仅止于国内最强),因此,希望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扣住“人”这一核心要素,加速建立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培育人才的完整制度体系,为中国全面高质量发展当好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