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将在长沙投入500亿元后,也许再没有人怀疑杨国强要做机器人的决心了。不到一年时间,碧桂园在机器人领域不断抛出大动作。
2018年6月,碧桂园深圳机器人产业园揭幕;7月,碧桂园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9月,广东博智林声称5年投入800亿元建设顺德机器人谷。
“长沙湘江智谷项目是碧桂园机器人产业走出广东,走向全国的第一个大项目。”碧桂园湖南区域执行总裁兼产城项目总指挥李天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天鹏也是从集团总裁秘书岗位调任湖南,专门负责该项目。
碧桂园凭什么做机器人产业?
选址考量
4月15日,2019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恳谈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在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中央驻港办副主任谭铁牛,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等领导的见证下,碧桂园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项目正式签约。
这是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亲自推动的重点工程。2018年5月26日至27日,胡衡华率队到碧桂园考察两天,重点就是机器人产业。当时,碧桂园准备发力机器人的消息还未正式公开。
2018年6月1日,碧桂园首个机器人产业园——碧桂园深圳机器人产业园开放,瞄准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当年6月18日,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和碧桂园总裁莫斌一同来到长沙考察。
“去年6月,他们来长沙就是调研机器人项目。”李天鹏说,这是杨和莫少有的同时出差,也是两人第一次同时到湖南,足见碧桂园对长沙湘江智谷项目的关切。
第二天,碧桂园与长沙市政府签订产城融合项目框架合作协议,拟在湘江新区共同打造产、学、研、金、用五位一体的科技产业新城。
当时,杨国强表示,在愈发澎湃的科技浪潮中,感受到了长沙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高度敏锐和饱满热情。
的确,智能制造被胡衡华放在长沙产业升级的统领地位,长沙冀望借人工智能产业在新一轮城市卡位战中赢得更高的地位,主战场是位于湘江西岸的湘江新区。
《长沙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提出,长沙将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成为“国家智能制造中心”。
例如,为突进无人驾驶领域,在堪称寸土寸金的湘江新区,长沙划出了一片1232亩的大型“实验室”,12公里道路专用于无人驾驶测试。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湖南更大的规划是100公里的市内道路与100公里的高速道路用于无人驾驶测试。
碧桂园落子的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同样擘画宏大——占地14.34平方公里,总投资500亿元,分三期15年滚动式开发。其中一期规划2.41平方公里,投资100亿元,希望引进全球领先的机器人研发团队和企业,致力于搭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重大原始创新中心、技术成果转化高地及产业应用示范基地。
根据该项目的产业规划,首期重点发力AI+智慧交通、AI+机械装备、AI+电子信息、AI+智慧城市等。在这些领域,长沙确有优势。
在知识链方面,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均在长沙。
而在产业端,如智慧交通产业,多个汽车制造企业均落户长沙,邻近的株洲拥有千亿级的轨道交通产业;机械装备市场上,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都是行业龙头,近年来纷纷发力智能制造,中联重科2018年与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吴恩达博士达成合作,今年又在长沙启动了规模达万亩的智慧产业城项目,着力点仍是智能制造。
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湖南区域总裁黎晓林说,长沙的综合实力,既意味着培育机器人产业的土壤,也意味着未来对机器人的巨大需求。
产业逻辑
顺德800亿元、长沙500亿元,动辄数百亿元的投资规模,碧桂园为何如此“执着”?
今年1月21日,碧桂园年会上,杨国强说,碧桂园现在要朝着一个高科技企业去做。“我也曾经在工地做过建筑工人,重复的高强度劳动应该得到改善。我们要迎接‘机器人建房子’的到来,只是时间的问题,绝对要做出来,这是我们未来强大竞争力的源泉。”
对此,外界多有疑虑。最重要的原因是,房地产看起来实在太好了。
碧桂园2018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当期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5018.8亿元,营业收入约3790.8亿元,同比增长达67.1%。毛利润同比增长74.3%至1024.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8.8%至485.4亿元。
按照万科集团董事长郁亮在2018年度业绩会上的说法:“我们的地产业务已经这么赚钱了,大家不要指望还能找到更赚钱的业务。”
尽管如此,面对潜在的行业天花板,各大房企也都在谋划多元化布局。恒大钟情新能源汽车,与“贾布斯”发生过一段短暂的“恋情”;融创孙宏斌说要打造“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是什么?先买套房子,再回家看个电视,电视上放我们的电影,到万达城玩。”绿地也看上了机器人产业,投资入股深兰科技,其逻辑与碧桂园做机器人可谓异曲同工。
“碧桂园做机器人,有自身的内在逻辑。”黎晓林说。
碧桂园简直是迫不及待地希望用机器人替代工地上的工人。这是杨国强执意要大规模投入机器人产业的原因之一。
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到,当前,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用工荒在建筑工地上尤其突出。一家装配式建筑企业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个工地上几乎全是45岁以上的工人,而且女工的比例接近一半。”
碧桂园瞄准的第一目标就是建筑机器人。在顺德,碧桂园研发的机器人已开始搬砖、砌砖、粉刷、贴地砖。
据李天鹏介绍,除了这些粗活,建筑过程中的监测、流程管理也可以交给机器人承担,工程质量检测同样让机器人干,“效果比人工更好,效率更高,数据更准确。”
黎晓林认为,机器人产业实际上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加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碧桂园有足够的资金来撑起这个新产业,这也是碧桂园做产业的优势。
海量的应用场景也被视为碧桂园做机器人的法宝,其实质就是自产自销。
李天鹏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目前,碧桂园在全国拥有2000多个地产项目,“这些项目上需要大量各种类型的机器人”。此外,“我们的物业、酒店、安防和农业等各板块都需要机器人,只要生产出来就可以直接‘临床测试’,而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快速改进,这是其他机器人企业不具备的条件。”
投资未来?
碧桂园机器人研发推进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今年3月,杨国强亮出机器人业务时间表:“希望建筑机器人今年完成量产前的试运营,在2020年开始大量投入使用。”
4月18日,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副总裁朱剑敏透露,目前,有10多款建筑机器人已经完成样机研发,陆续进入工地测试。
然而,被当作碧桂园未来三大主业之一的机器人产业能否在体量上真正独当一面?
最早开始多元化的万科,其2018年除开发主业外的其他业务收入总和为130.59亿元。如果是其他行业,以10亿元的体量计算,130亿元足够撑起十几家上市公司。放在万科,在其2018年营收中占比仅为4.4%。
与万科类似,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体量上千亿元的开发商都没有找到一个与地产主业并驾齐驱的新兴板块。
从市场规模来看,市场调研机构IDC预计,到2027年,智能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元以上,宏观经济层面,中国5%~8%的GDP将由机器人拉动和促进。
但此规模仍远逊于房地产。
不过,朱剑敏认为,中国建筑市场达到2万亿元规模,建筑机器人的总规模超过工业机器人,只要能够研发出可以实用的机器人,建筑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
在黎晓林看来,外界对碧桂园做机器人产业可能还存在一些误解,“其实,碧桂园做机器人产业,不是单打独斗,除了自己做研发制造之外,更重要的是搭平台,培育产业。”
按照李天鹏的说法,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项目将按照“整体规划、片区推进、滚动开发、产业先行、公建同步、政策支持、封闭运行”的合作模式实施。
也就是说,除了碧桂园自身的机器人板块,湘江智谷更大的职能是“筑巢引凤、招培一体”。黎晓林说,碧桂园一方面将配合长沙市政府做好配套,吸引全球机器人产业项目落户湘江智谷;另一方面也会采取多种资本运营方式,帮助和培育湘江智谷内的机器人项目。
朱剑敏认为,企业都是跟着订单走,谁掌握终端市场,谁就更具有吸引力。“我们是自带订单进入机器人行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聚集前一个环节作为供给方,同时每一个环节的同行一般都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所以,一旦博智林的机器人产品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我们的采购订单会吸引相关企业入驻。”
李天鹏称:“目前,我们已经和34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家,上市公司6家。”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拿地盖楼,碧桂园在湘江智谷项目的角色从二级开发商变为一级开发商,庞大的14.34平方公里上要崛起一座产业新城,对碧桂园将是个不小的挑战。
碧桂园做机器人到底能不能赚钱?
朱剑敏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碧桂园客观看待机器人培育期过长的问题,将持续投入,研发出有经济效益的建筑机器人。
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湖南区域总裁黎晓林的说法是,集团对我们没有盈利指标要求。“我们投资的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