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1979年7月

国企改革

《 中国经济周刊 》(

    1979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份有关企业扩权的文件,在全国26个省级区域的1590家企业进行了试点,由此拉开了国企改革的大幕。

    4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核心和关键环节,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中心地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财、物和产、供、销都由政府直接管理,一方面无法有效地配置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劳动者丧失了必要的积极性。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在于宏观体制改变与微观主体改造,其间始终伴随结构调整。可以说国有企业改革深刻地影响、推动了许多重要领域的变革。

    中国国企改革可以大致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起步和探索阶段(1984—1998年):重点是承包经营责任制。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大张旗鼓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城市改革形成冲击,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定位为承包经营责任制。基于改革实践的主体内容又具体划分为:1978年到1984年的扩大自主权阶段,1984年到1989年的推行经营承包制阶段,以及1989年到1992年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实施承包制以后,企业马上从原先的面向计划转向面向市场,调动积极性,但是不改变体制和结构,只改变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改革。                                                                                                  

    第二个是展开与攻坚阶段(1992—2002年),重点是体制目标确定与国有经济的布局改变。这个阶段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市场经济目标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体制改革目标是“整体搞活”,现代企业制度思路是“单个搞活”。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次年100家企业开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第二步是改变国有经济布局,重点国有经济主动从中小企业层面退出。到1997年开始“三年脱困”,全国有501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有序退出市场,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毕。

    第三个是大型企业改革和高速发展阶段(2003—2012年),重点是国资监管制度形成与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建设。2003年成立国资委后,改革从两个方向着手推进。第一个方向是着手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国有企业的经营责任制度。第二个方向是从企业功能完整性的角度加强大集团建设,同时加强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建设。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的开拓、多元化发展与投资刺激的实施,从2002至2012年,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增加到22.5万亿,平均每年增长22.9%。净利润从1622亿增加到9247亿,平均每年增长19%。这是我国中央企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第四个是全面深化阶段(2013—2018年),重点是产权为主的公司制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期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15年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出台,以产权改革为主的国企改革目标与体系推出,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发生变化,大部分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2015年11月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了投资刺激的方式,包括去产能、去杠杆等,国有经济的布局持续优化,央企重组频率明显提升,央企数量已经减至96家。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户数从2003年的6家增加至2018年的81家。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李锦)

《中国经济周刊》 向改革开放40年致敬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五天
家庭联产承包
我为“包产到户”做好了被撤职的准备
海外留学
四十年前,我们52人赴美留学
中美建交
中美建交:世界形势新转折
外资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