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民间借贷如何摆脱“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 中国经济周刊 》(

    为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经济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银保监会等四部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

    该通知的及时出台,符合金融监管审慎原则。其所针对的问题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各类型金融需求持续激发,由此再加之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市场边界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突破,共同导致我国民间借贷规模急剧飙升,同时以暴力催收为主要表现特征的非法活动也相应愈演愈烈。

    民间借贷的行为本质,决定了对其不能完全采取“交易自由”放任态度。公权力的适度介入不仅仅因为金融领域无小事,金融领域的个体行为往往带有很强的外部性,而且还因为民间借贷中借款人的弱势地位使得看似“自愿”的缔约过程,很可能暗藏种种有违公平的“套路”“陷阱”。

    与此同时,整治、规范民间借贷,又是一项处处充满悖论的艰巨挑战。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民间借贷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经济体中总有这样一部分借款人,他们的借款需求可能的确是必需的,但是正规金融机构在海量借款申请中,又着实无力仅靠收取“合理”费用,就能够将这部分需求有效甄别出来。

    这种需求与供给的脱节在现实世界中长期并且普遍存在,譬如有数据显示,即使在社会总体信用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美国,现金贷中逾期偿付的比重也高达3/4。而这个市场之所以还能够得以存在,靠的只能是常人看来高到惊人的借款利率以及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额外收费(如服务费、手续费、违约金等)。

    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发展中国家囿于种种条件限制,在处理民间借贷问题时必然会更多地受困于“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局面。近年来,我国在总体加速推进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同时,大力强化监管配套,其实就是在力图走出一条统筹兼顾市场活跃度与规范性的稳妥道路。

    历史早已表明,民间借贷单靠“堵”是堵不住的;近年来新暴露出的市场乱象,又说明单靠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可能也未必很适合现阶段国情。因此对于民间借贷,目前还是应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夯实基础、完善市场。

    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并不是什么大而化之的泛泛之论。对于民间借贷这门“古老的生意”,互联网技术的颠覆式创新很可能已处在大爆发前的临界点,在不远的将来,困扰人类社会几千年之久的民间借贷高成本问题,完全有可能通过大数据征信、人工智能识别等颠覆性技术而获得极大解决。中国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这一波金融科技“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而这说到底还是要从根子上,尽快消除传统金融机构因改革未竟而残存的创新动力不足、市场导向不够等痼疾。

民间借贷如何摆脱“一抓就死、一放就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