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总书记与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李永华 |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8月31日,新华社首次全文发布习近平总书记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我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有时还专门到贫困县调研。” 总书记说,全国的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都走到了”。

    这次座谈会是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第四次跨省区脱贫攻坚座谈会。

    总书记在讲话中介绍了脱贫攻坚战目前取得的成绩: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两次提到湖南省湘西州。他说:“2013年我到过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3年多时间摘掉了贫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当年的40个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

    座谈会上,总书记对湖南针对湘西州深度贫困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社会保障等“十项工程”,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作为出席座谈会的五位市州党委书记之一,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就湘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向总书记作了汇报。

    8月27日,叶红专书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采访时依然非常激动,“习总书记非常关注湘西脱贫,特别是对十八洞村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贫困群众增收、大龄青年脱单等情况十分关心,在总结讲话时对我州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和十八洞村整村脱贫成效给予了肯定。” 

    8月下旬,记者在湘西州采访期间,各级领导和各族群众都满怀深情地向记者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与十八洞村的扶贫脱贫故事。

    “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十八洞村脱贫进展情况,我都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亲切地说。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

    几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在我国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磅礴力量,结出了丰硕成果。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湘西”)的“首创之为”也在吸引着外界的关注。2013年以来,湘西扶贫工作“点、线、面”上均取得重要成绩,其中,点上探索精彩纷呈,总书记亲临视察的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8313元,成为湖南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之一;线上发力聚焦精准,纵深推进以发展生产、乡村旅游、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发展、医疗救助帮扶、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为主线的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取得明显进展;面上发展统筹兼顾,把加快发展作为“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2013年以来,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5万人实现脱贫、275个贫困村退出。

    深藏于武陵山区的十八洞村在怎样的因缘际会中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其扶贫工作又为何让总书记念兹在兹、夙夜牵挂?

    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巧合”中的“必然”

    在十八洞村人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己家里,似乎是注定的缘分,而促成这份缘分的人是时任村主任施金通,他如今也被当地人视为“福将”和传奇。

    2005年,竹子、飞虫两个村合并成十八洞村,原来的两村各有两个自然寨,总书记考察的寨子叫梨子寨,是十八洞村4个寨子中最小的一个,只有108人。

    两个村合并时,双方对新的村名曾有过激烈争执。当时,施金通担任竹子村村主任,他提出,原来的两个村名都不采用,当地有个十八洞,大伙最后商议新村名干脆就叫“十八洞村”。一位村民回忆说。

    外界一直有人误以为十八洞指当地的十八个溶洞。其实,十八洞是一个超级溶洞群,用垂直软梯才能进去,接着通过一个仅可容身的更小洞口,一个人匍匐进入后才豁然开朗,慢慢可以发现其中的18个岔洞。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式文说,“我进过一个岔洞,走了六七个小时。曾经有一支来自广西的探险队在洞内走了七天七夜,还没看全。”

    2010年,施金通考上了排碧乡的干部,离开十八洞村。孰料,一年后,时任十八洞村村主任外出务工,村里找不到合适的接替人选,施金通又兼任十八洞村村主任。

    更巧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西考察之前,有关部门的同志前往花垣县选择考察点,其中之一是排碧乡。当时,排碧乡党委书记因病不能陪同,临时让施金通陪同考察。

    走过7个候选村寨之后,有关部门的同志并不满意,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看到保存完好的民族村落,更要看到真正贫穷的村寨状况。施金通悄悄地对县领导说,可以去十八洞村,但县领导不同意。出人意料的是,施金通“胆大包天”,直接对有关部门的同志说,可以到十八洞村去看看。

    一到现场,有关部门的同志一锤定音,选定了十八洞村。“如果不是这一次次巧合,总书记可能就不会来十八洞村了。”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式文说。

    除了当地村民口中的种种“巧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当时陪同总书记考察的人士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既是总书记深思熟虑的结果,可能也有十八洞村贫困状况对总书记的深深触动。

    当时,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是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全村225户939人中,有贫困户136户542人。

    “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曾经是十八洞村人熟悉的一首苗歌,凸显出当地至深的贫苦。

    其实,十八洞村的贫困程度在湘西还只能算中等。湘西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其中,腊尔山片区又是湘西最穷的四个区域之一,夯卡村则是腊尔山片区最落后、最穷困的地方。

    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工作队队长胡丕宇说,夯卡村地处深深的峡谷谷底,与世隔绝,信息闭塞,十年九灾。村民们要去镇上赶集,先要渡过乌巢河,再爬上近9公里、悬崖一般天梯,而且是一路泥泞的泥梯才能到达镇上。曾经有一位村民的两个孩子都因高烧未能及时得到救治而夭折在崎岖的天梯路上。

    湘西1567个村,有1110个村是贫困村,像夯卡村这样绝对贫困的村落不在少数。如果像湘西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都能成功脱贫,也就意味着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

    扶贫30年,湘西为什么还是这么穷?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湘西扶贫这场“接力赛”也是一棒接一棒。早在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将武陵山区定为全国贫困片之一,予以重点扶持;1986年,国家农业部定点扶贫湘西;1994年,国家出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面实施扶贫攻坚战略;2011年,国家划定包括湘西在内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贫。湖南省委、省政府也一直将湘西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

    湘西花垣县委副书记彭学康说,多年来,十八洞村一直是扶贫对象。2013年前,十八洞村是湖南省民委的扶贫点。“当时,十八洞村连进村公路都没有。要想脱贫,修路是先决条件,后来拉通了进村的毛坯路。要不然,总书记就只能走泥巴路进村了。”

    持续扶贫30多年,为何仍有近1100个像十八洞村这样的村寨在贫困线上挣扎?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求是》杂志撰文称,经过多年的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基本脱贫了,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扶了半辈子,还是没脱贫。”当地曾经有人如此埋怨。对此,湘西州州长龙晓华认为,湘西历史上就是贫困地区,山高、路险、灾害高发、贫困面广、程度深,“至今没有高铁,也没有机场”,社会财富积累很少。

    自然灾害频发是湘西深陷贫困的重要因素。2013年8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曾随同中联重科抗旱救灾队伍前往凤凰县腊尔山抗旱。当时,一场也许对湖南其他地区来说并不严重的干旱,却让凤凰县尤其是腊尔山区陷入绝境:凤凰县154处人饮工程中109处断流,造成10万人、3.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部分村寨无水源可用,当地90%以上的稻田绝收,玉米、烤烟、红薯等经济作物也大幅减收,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

    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当地发展产业难上加难。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去过十八洞村后说,“那个地方没法搞种植,十亩地一个平地都找不出来,都是巴掌大的地。养殖业也一样,山都是那么陡,根本就没法搞养殖。”

    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表示,由于地理条件、市场对接和农民素质等因素制约,发展稳定增收的当家产业、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难度较大。

    龙晓华坦言,客观原因之外,扶贫工作的粗放也是不可回避的因素。“首先是站位不够高,扶贫摆在什么位置?没有作为第一民生大事来办,不是当做政治上的重要工作来抓,也没有用扶贫工作来统筹社会经济全局。其实,在湘西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抓住了扶贫工作,也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彭学康认为,当时国家投入资金也不是特别多,谁跑得勤快、跑得好,谁就能拿到更多的资金。“花垣县以前一年的扶贫资金只有几千万,‘大水漫灌’的时候,真正落到贫困户口袋里的钱是杯水车薪。”

    而以前派什么样的干部下去扶贫?彭学康直言:“不回避地讲,就是在单位不干活,碍事的、爱发牢骚的人下乡扶贫。出于这样的想法,派这样的人去扶贫,谁会真正地融入老百姓中间去,认认真真做实事?”

    此外,部分老百姓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也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式文说,工作队刚到十八洞村的时候,有人就说,“这是总书记来过的地方,看你们怎么扶”,还有人坐等政府和社会各界送钱送物资上门。更早以前,十八洞村还先后尝试过直接现金帮扶、养猪、养鸽子等多种扶贫方式,但有的村民拿到小猪仔后转身就放背篓里去镇上卖掉了。

    叶红专对记者说,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调研后,湘西全州干部多次开会学习、讨论、反思,“反复找问题,最后挖根子还是出在扶贫工作不精准上。”

    总书记亲自给十八洞村脱贫支招

    2013年11月3日,中国的扶贫事业在湘西迎来历史性时刻。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从一条尚未硬化的毛坯路,一路颠簸来到十八洞村,走进了村民石拔专的家。

    石拔专的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她和爱人都不识字,也不懂汉语。黑黢黢的房子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节能灯,64岁的石拔专看到有客人进来就按照苗族的礼节热情迎接。然而,面对眼前的客人, 石拔专问:“怎么称呼您?”村主任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习近平总书记说:“您是大姐。”

    从“大姐”家出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村民施成富家门口的院坝(前坪)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全程陪同的叶红专回忆说,“总书记不让地方干部汇报,他拉着老百姓的手,自己提问,老百姓自己讲。”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

    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同时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还表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贫困地区基层干部长期风里来雨里去,对他们要给予更多关爱和支持。

    据参与座谈会的人员向记者回忆,看着眼前雄奇俊秀的苍翠青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十八洞村的发展支招,“你们这里就是小张家界”,建议十八洞村发展乡村旅游。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需要切实解决“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

    怎样才能精准找到符合每个县、每个镇、每个村直到每家每户实际情况的产业与项目?更重要的是,对于精准扶贫首倡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十八洞模式要可复制、可推广,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视察,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为湘西州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无穷的干劲。湘西州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把精准扶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州之力,聚全州之智,以首倡之地首创之为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确保2020年如期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据介绍,湘西州把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和2013年视察湘西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要课题组织学习, 3年多来,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组织各类专题会、培训班、学习活动等50多次。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召开州县乡村四级万名干部大会,学习、部署和调度精准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同时,州委、州政府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大的政治任务,最宏大的民生工程。在组织领导方面,“四级书记”亲自挂帅,成立了州、县市、乡镇、村以书记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为打赢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十八洞村产业扶贫:飞地经济+电商

    十八洞村“十亩地一个平地都找不出来”“山都是那么陡”,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在十八洞村的土地上发展种植与养殖都没有出路,往哪里走才是康庄大道?

    总书记2013年在湘西考察的另一个村——凤凰县菖蒲塘村的特色水果产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菖蒲塘村于1982年开始试种西瓜、扫把草、葫芦等作物,开始第一次产业调整。此后30多年里,菖蒲村又先后引入宫川蜜橘、湘西椪柑、福建平和琯溪蜜柚、四川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等品种,持续调整种植结构。后来,菖蒲塘村不仅在本村拥有1650亩特色水果基地,还在其他乡镇通过土地流转获得500亩飞地,并开始对外输出种植技术,其“女子嫁接队”一年创收超过200万元。

    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式文回忆,“工作队2014年5月提出,能否采取异地流转土地的飞地经济模式,在另一个乡镇租赁100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当时预测,猕猴桃每亩产量5000~8000斤,市场价每斤10元左右,每亩收入在5万元以上,除去成本后利润可观。

    面对这一方案,十八洞村村民却投了“反对票”。十八洞村的山上、岩坎上到处都有野生猕猴桃。以前,湘西也有其他地方种猕猴桃,或是政府组织、提倡种植的其他水果,老百姓并没有怎么赚钱。

    湘西花垣县委副书记彭学康坦承,以前,往往是政府大力推广的产业到了投产时,价格就断崖式下跌。比如湘西椪柑一度非常红火,大面积种植后,市场非常低迷。

    州长龙晓华亦表示,“以往的扶贫工作自身,没有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往往是一股风,一哄而上、大干快上,最终吃亏的还是老百姓。这方面的教训很多,交了很多学费。”

    怎么办?书记叶红专明确表示,发展产业精准扶贫,政府要坚持一条,那就是“不发动”,不搞大规模。“要扩大规模,也是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己判断,自己去扩大种植面积,政府不搞强行命令,一定要做有效益、有特色的产业。”

    按照这一思路,十八洞村分批组织村民前往四川蒲江学习。一位村民说,“那里家家户户种猕猴桃,一个镇上就有两家卖汽车的店铺,说是买四个圈的奥迪还组团,家里全是住小洋楼。”看过蒲江的情况后,村民们纷纷同意上马猕猴桃项目。

    另一方面,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请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专家来考察。“附近山上有几千亩野生猕猴桃,专家们现场考察与土壤检测后认为这里非常适合种植黄心猕猴桃,提供了全世界最好的猕猴桃品种。从一开始就决定走高端路线、精品路线。”吴式文说。

    2014年9月,十八洞村与本地的苗汉子野生蔬菜开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合资公司——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苗汉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600万元,十八洞村出资294万元,占股49%。十八洞村的股份由十八洞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两部分组成,合作社由村民出资组建,在入社资金方面,贫困人口按可享受的政策扶持资金入股,542人共162.6万元,占27.1%股份;非贫困人口按其对应享受的政策扶持资金共59.55万元入股,占9.9%股份;村集体经济占12%股份。

    不仅如此,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附近的朱朝村、辽洞村等4个村庄也参照十八洞村的模式先后种植了2000多亩猕猴桃,均由苗汉子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

    8月27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十八洞村位于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紫霞湖畔的“飞地”看到,1100亩的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第一次挂果。苗汉子公司董事长石志刚说,“猕猴桃刚通过检验检疫局的61项检测评审,达到出口标准,今年的产量大约为200吨,2018年时估计达到1000吨,2019年的盛果期可达2000吨,特级果每斤销售价格不低于30元。”

    资金、项目都有了,全线投产后,市场在哪里?

    在湘西州委常委、副州长孙法军看来,本土市场极其有限,湘西农产品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找到市场。

    电商成为破解湘西农产品滞销难题的一把利剑。孙法军说,电商极大地缩短了产地与市场的距离,破解了以前的市场信息、物流配送等各类瓶颈问题。

    湖南盘古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符长杰是本土的“电商能人”,去年在永顺县松柏镇培养180名农民学会做微商,销售绿心猕猴桃。“以前8毛、1块钱每斤收购的桃子,去年线上价格达到6.8~11.8元/斤。”“十八洞猕猴桃明年将纳入京东自营直采基地。”符长杰透露。

    符长杰还是京东湖南扶贫馆的负责人。他说,京东电商扶贫平台正式搭建,今年成功帮助花垣县麻栗场镇销售92.5万斤苹果桃,170余户果农总收入230多万元,同比增长160%。2016年,“双11”期间,孙法军还身穿秦风古装,亲自担任网络主播卖脐橙。“当天拿到5万张订单,”孙法军不无得意地说,“到年底,里耶脐橙销售一空。”

    今年,孙法军整合包括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20个电商平台,于9月3日举办湘西猕猴桃开园节。

    接下来,十八洞村还将面临新的挑战。石志刚说,经过3年培育管理期之后,今后政府对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的直接支持就将“断奶”,必须靠自己在市场上求生存。

    吴式文则表示,总书记要求我们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路子。经过3年多的探索,“我们觉得具体的模式都不能简单地模仿,十八洞形成的‘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精神,或许是值得推广的。”

    据了解,湘西州高度重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构建了“群众愿意干、干部带着干、社会帮着干、创新智力干”的工作格局,汇聚各方力量,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具体包括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调动干部活力、借好社会外力、创新运用智力等。例如,湘西组建了州政府智库,聘请国内、省内和州内一大批顶级专家,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献智献计献策。发挥政府智库“思想库、人才库、项目库”的功能,链接了一大批优质资源、优质企业,引进了全经联、华谊兄弟、安徽盛运、东方园林、华瑞集团、中国绿色能源基金会等一批大型企业来投资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参与扶贫、助力扶贫。

    “小张家界”如何把客人“请进来”?

    如果说电商让湘西农特产品“走出去”,乡村旅游就是将客人“请进来”。

    在湘西提出的发展生产、乡村旅游、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发展、医疗救助、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精准脱贫“十项工程”中,乡村旅游排在第二位。2016年,湘西全州旅游总收入26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26.1亿元,带动3.7万人脱贫。

    湘西州州长龙晓华透露,今年上半年,湘西旅游人数突破了2500万人,“我们的旅游旺季是下半年,初步估计今年全年旅游人数肯定将超过5000万人。2016年全年旅游人数是3800万人。一年至少增长1200万人。”

    以往闭塞的环境让湘西得以大量保存土家族、苗族等民俗民居。在花垣县禾兴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偶遇一位苗族女鼓手向两个10多岁的小姑娘传授苗鼓技法。当天,村民麻妹英接到了几位外地“创客”带来的图样,请村里的绣娘做苗绣。“这样的图案,不用一天就可以绣好,工钱80元。”麻妹英说。

    十八洞村顶着“金字招牌”,其蕴藏的旅游潜力也得以挖掘。湘西花垣县委副书记彭学康介绍,十八洞村是保存完整的苗寨,处于蚩尤部落群的核心区域,溶洞群也颇有特色,附近还有莲台山、黄马岩,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可以连成精品旅游线路。

    8月25日,一位江西自驾游旅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是在看过德夯大峡谷后来到十八洞村的,晚上再去凤凰古城,“这几个景点之间开车都只要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很方便。”

    2016年底,花垣县引入首旅集团华龙公司、北京消费宝公司,以十八洞村为龙头,连接周边10个村打造蚩尤部落群景区。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式文透露,蚩尤部落群景区开发也采取村民、村集体与公司合资的方式,让老百姓得以享受红利。

    尽管湘西已有1000多个村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当家产业,就连夯卡村也发展起富硒辣椒、湘西黄牛等特色产业,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还是不避讳存在的困难,“全州还有560个贫困村属于集体经济‘空白村’。下一步将坚持把发展生产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让每个贫困村有一个以上当家产业,每个贫困户有一个以上增收项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能稳定就业、有工资性收入。”

    对于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扶贫效果,龙晓华州长说:“就是要贯彻执行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战略”。

    她介绍说,湘西州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首先是扣准第一粒扣子,即解决好“扶持谁”问题。全州完成了1110个贫困村和74.513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登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摸清了贫困人口底数,彻底弄清楚了扶持谁的问题。二是明确帮扶主体,解决好“谁来扶”问题。全州组织1069个单位组建732个工作组,选派1110个第一书记和2448名干部,对1110个贫困村实行驻村帮扶全覆盖,组织40257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8.1166万户贫困户,实现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无死角、零漏洞。三是推进“十项工程”,解决好“怎么扶”问题。湘西州制定了《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实施方案》,涵盖了发展生产、乡村旅游、易地搬迁、教育发展、医疗救助帮扶、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等“十项工程”,州、县两级成立了“十项工程”指挥部,精准制定了资金如何整合、政策如何运用、资源如何调配、部门如何发力的具体工作措施,打出了一套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组合拳”,较好地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

    2016年以来,湘西州每年整合资金50亿元投向“十项工程”,贫困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民生事业、公共服务实现了全面发展。

    阻断返贫之路

    “三年多的脱贫攻坚实践,湘西州实现了扶贫资源由“普惠分配”向“靶向配置”转变,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模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累累硕果充分说明,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湘西州州长龙晓华对记者介绍说。

    如今,“大姐”石拔专是十八洞村的名人,几乎每个来当地学习、旅游的人都要看望这位老人。近3年来,石拔专家里新添了社会捐赠的液晶电视,自己也买了电风扇和电饭煲,还通了自来水,门前的小路也从以前的泥巴路变为了青石板路。

    不光是石拔专家,也不仅仅是十八洞村,在整个花垣县、湘西,“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已经成为“标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多个村庄都看到,政府统一施工的危房改造工程中,贫困户家的院坝都铺上了青石板,堂屋的泥地也全变成了硬化的水泥地。

    目前,全州适宜通公路的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已解决10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花垣县统计数据显示,3年多来,这里接待的游客与参观学习团队已经达到40万人次。十八洞村农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5年的3580元,2016年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8313元。

    一组数据显示出湘西精准扶贫的成效: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5260元增加到7413元,年均增长12%,35万人实现脱贫、27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16%。

    如何确保湘西州在2020年全面脱贫,仍然是一场攻坚战。多次参与湖南省内扶贫调研活动的湘西州副州长刘新民对记者分析说,脱贫攻坚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一是脱贫攻坚和区域发展。在区域发展上谋篇布局,以区域发展带动脱贫攻坚,促进深度贫困地区持续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主要依靠政府布局和投入,项目选择和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发挥市场功能,政府既不可缺位也不能越位。三是借好外力和激发内力。短期内多输血很重要,但长期还要靠激发内在动力、提高脱贫能力、建立造血机制。四是机制创新和担当容错。鼓励基层干部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只要没有私心私利,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就不宜问责和追究。五是考核督查和指导服务。尽量整合各类考核、督查、调研等,并邀请技术、产业、政策等专家参与,多为基层扶贫攻坚提供具体指导和周到服务。

    现在,湘西州已站在新的出发点,叶红专表示:“我们要彻底阻断返贫之路”,其办法就是扎扎实实按照中央的要求,做到“两不愁三保障”,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目前,吃穿不愁已经得到解决,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湘西今年将全面完成8.45万人易地搬迁和4.6万户危房改造任务,确保老百姓安居。

    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分析,从致贫原因来看,更重要的是医疗与教育。“湘西全州剩下的39.47万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人口达13.8万人,占比达35%;而因为读不起书返贫,不仅会影响这一代人,还会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针对医疗与教育,湘西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2016年开始,湘西不仅对贫困生实行学前至高中阶段实行15年的免费教育,每年还按教育阶段分别给予1000~2500元生活补助,对贫困大学新生给予3000~6000元资助,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确保贫困群众住院医疗总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90%左右,特困群众全额报销。

    这些都是湘西特有的扶贫举措,有些干部担心会因此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叶红专则表示,“民生保障支出要算好账,特别是要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方面舍得投入,让贫困老百姓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做到‘三保障’,脱贫就有了底气。家里有劳动力的,帮扶他们发展一个当家产业,找到一个合适的务工岗位,只要勤劳肯干,就一定能脱贫。对于那些孤寡残弱缺乏劳动能力的,就兜底保障起来。”叶红专说。

    2017年2月,湖南省扶贫办宣布十八洞村成为全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之一。湘西的目标是,2019年全州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总书记与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