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铁锈地带”突围

《 中国经济周刊 》(

    铁锈地带,泛指曾经工业繁盛,如今已经衰落的地区,美国五大湖区、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都曾是铁锈地带。这些地区曾经借助便捷的交通、丰富的资源,成为重工业中心,钢铁、化工、采矿、铁路等行业发达,却都在各自国家新兴产业崛起、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冲击下衰退,并面临转型的压力。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临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任务的中国,一些曾经辉煌的工业中心也逐渐步入铁锈地带的行列,而在去产能已然位列2016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之首的情况下,中国铁锈地带转型的需求似乎比以往来得更为迫切。

    在2015年全国31省GDP增速排名中,有5个省份经济增速低于6.9%,包括辽宁、山西、黑龙江、吉林和河北,其中辽宁以3%的增速位列倒数第一。而在2016年第一季度,上述5省再度位列GDP增速后5位,辽宁出现负增长,以-1.3%的增速位列末位。

    这5个省份的经济低迷显而易见,它们的改革、突围同样引人关注。在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关头,它们如何破除“一煤独大”、“一钢独大”等历史包袱?如何站上经济发展新的“风口”?

    铁锈地带之山西

    “一煤独大”困境谁能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 | 北京、山西报道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曾“因煤而兴”。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累计生产煤炭占全国的1/4,但单一的产业结构也导致山西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山西也曾多次尝试“突围”,从于幼军在招商项目中对煤炭项目“亮红灯”,到孟学农计划发展旅游业,再到袁纯清提出“气化山西”。如今,山西现任领导班子提出“煤—电—车”战略,山西再次踏上“突围”之路。

    煤炭快要“塌锅”了。

    “塌锅”是山西省会太原的方言,意为“崩盘”。这是眼下当地人说起时下经济情况时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山西煤炭销量同比增加600多万吨,但同比减收700多亿元、亏损达9亿多元。对于刚刚经历了自1982年以来GDP最低增速的山西人来说,几亿的亏损快要成为习惯。就在两个月前,山西煤炭价格已经连续55个月下降,其中2015年吨煤综合售价为263元,比历史最高点2011年5月份时下跌393元,下降幅度接近60%。

    2015年,山西省五大煤炭集团负债率达到81.79%,全省煤炭行业亏损94.25亿元。2016年4月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煤炭企业已连续发生两起债务违约以及三起债券暂停、取消发行事件。

    受到拖累的不仅是煤炭行业,与煤炭紧密相关的焦炭、冶金、电力工业增速明显回落,有的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进而导致山西省工业经济增长疲软,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8%。

    煤炭行业下行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财政收入锐减。王儒林曾表示,山西119个县市区,2015年财政收入最少的为3300万。排在后9位的9个县,都是贫困县,9个县的财政收入加起来仅有6.07亿。

    “煤炭行业下行,带动了主导产业下行,带动了工业下行,带动了总需求下行。同时,对社会层面也有影响。”李小鹏坦言,“一煤独大”是造成当前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

    负重前行的煤企:

    越生产越亏损,但却不能停产

    沿着太原市中轴线迎泽大街一路向西,在迎泽西大街的尽头可以看到西山大厦,西山大厦所在的南寒广场再往西的区域,便是太原人口中的“西山”地界。

    “西山”不仅仅指一座山,还指代位于此地的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山煤电”)。作为山西省五大煤碳集团之一,西山煤电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在被称为“西山”的区域,散布着西山煤电旗下的数十家煤矿、炼焦企业及职工生活区。

    这其中就包括白家庄煤矿。即使已经开采了近90年,白家庄煤矿仍然保持着每年100万吨的生产能力(此为核定生产能力,但据记者了解其实际年开采量近300万吨)。但是自从去年元旦过后,白家庄煤矿的运营情况开始每况愈下,先是春节期间工作人员破天荒地全部放了假,假期结束,矿区便开始了每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的节奏。

    据记者了解,白家庄煤矿目前产出的焦煤属于贫瘦煤范畴,虽然不适合炼焦,却是良好的电煤。在煤炭市场繁荣时,吨煤坑口价曾经达到500多元,年产量近300万吨。但是随着近年来煤价一路下行,白家庄煤矿已经开始出现亏损。该矿一名管理层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目前白家庄煤矿生产的电煤坑口价每吨仅售65元(含税),而生产成本则将近300元。也就是说,毎生产一吨煤就亏损近240元。如果以核定生产量100万吨计算,每年白家庄煤矿的亏损接近2.4亿元。

    根据西山煤电的规定,产煤由集团统一销售,经营性资金、工资、社保、税款也统一由集团拨付。但是即使按照目前市场上电煤的销售价,开采白家庄煤矿对于西山煤电来说仍是一笔亏损的生意。据西山煤电集团人士透露,西山煤电旗下亏损的煤矿不止白家庄煤矿一个,事实上,“后山”(丰产煤矿多分布在西山后山坡)养“前山”(分布在西山前山的贫产煤矿)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山西省的煤炭国企中,“以丰补歉”也是长期以来的做法。

    尽管每一“铁锹”挖下去都意味着更多的亏损,但是目前却鲜有煤矿停产。据阳煤集团旗下一家已然亏损一年有余的煤矿矿长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亏损煤矿硬着头皮上马多是出于无奈。“煤矿前期投资大,有些煤矿还背着银行贷款。哪怕挖煤不赚钱,可是第一可以保证现金流,第二可以保证债主不上门。现在一旦停产,煤矿就死在那里了。就算我们上面有集团顶着,可是那么多工人怎么办?”

    内退、外包打工,

    部分煤企已开始转岗分流

    煤企艰难前行的背后是过剩的煤炭产能。

    4月23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山西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正式启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煤炭产业无序过剩问题。《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省有序退出煤炭过剩产能1亿吨以上;此外,山西省今后5年原则上不再新配置煤炭资源,不再新审批煤矿项目。

    但是据多位了解山西煤企情况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要在山西实现煤炭去产能可谓难之又难。一方面,经过资源整合之后,目前山西境内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少之又少,“减法”标准如何设定尚未得知;另一方面,煤企的人员安置也会成为去产能过程中复杂的一个问题。

    前述西山煤电所在地就生活着8万职工和十数万家属,而当地的生活服务业也大多以服务西山煤电职工为主。也就是说,如果出现裁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尽管如此,目前阳煤集团、晋煤集团、焦煤集团、潞安集团和西山煤电都已经分别下发了转岗分流、停薪留职、休假待岗等管理办法,以此进行降本增效,个别企业甚至已经出台了“转岗分流”具体考核指标。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2015年年初,阳泉、霍州等地的煤炭企业已经开始降薪,幅度从30%到50%不等。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拖欠工资的情况。截至今年2月底,霍州当地煤矿工人工资仅发放至2015年6月。

    虽然西山煤电至今仍没有对外公布转岗分流的具体方案,但是白家庄煤矿春节过后已经开始分流安置职工。据该矿的管理层人士透露,此次转岗分流白家庄煤矿将作为试点煤矿,计划关掉南坑矿井,仅保留二号坑一个矿井。而整个煤矿2600余名职工,列入转岗分流名单的人员就有1300多人。

    该人士透露,此次转岗分流的精神是“内部消化”。煤矿内50岁以上未达到退休年龄的,将实行内部荣养(相关法规是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职工本人自愿,企业同意,可以实行内部退养)。剩下的人员一部分建议在白家庄煤矿实业公司就业(即负责后勤保洁保安工作),另一部分则外包至效益好的煤矿打工。在白家庄煤矿记者了解到,正月初六过后已经有两批工人踏上了出外打工的道路。150人被送到了兴县斜沟煤矿,另外100人则被送到了柳林联盛集团(2015年5月,西山煤电集团被确定为托管联盛公司的主体)。

    出租车救“煤”:把过剩的煤发成电,太原出租车全部换电动车

    在省会太原,这场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行业寒潮不仅影响到了煤炭行业,其影响同时蔓延到了出租车行业。

    一位太原的出租车司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春节前夕开始,太原的出租车明显运力不足。“大概2000辆出租车报废了以后没有车换,好几个我认识的司机都开私车出来跑滴滴了。”

    1月20日,太原市汽车客运管理办公室(下称“太原客运办”)发布了《关于出租汽车更换纯电动汽车的通告》,其中提到“市政府决定太原市城六区出租汽车本次更新全部更换为比亚迪纯电动汽车(E5\E6)”,而这次更换工作从春节前便已启动。 

    去年12月,山西省政府和太原市政府分别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和投资协议,此次太原更换出租车便与此有关。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省长李小鹏出席签约仪式,王儒林指出,山西“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不可持续。该如何摆脱这种局面?王儒林表示,应发挥山西能源产业优势,“不仅要抓发电,把煤转化为电,更要抓用电,切实提高电力消纳能力。”

    此前,山西省发布旨在进一步消纳过剩煤、增加发电产能、推动节能减排的“煤—电—车”战略,提出到2018年,山西将实现主干高速公路充电设备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实现住宅小区和单位内部停车场充电设施全覆盖,电动汽车市场保有量20万辆以上。

    山西省经信委副巡视员樊文彬表示:“加快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走‘煤—电—车’发展之路,是山西经济转型的紧迫任务和现实需求,也是破解煤炭产能过剩、电力消纳困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了解,太原目前已建设完成300个电动汽车充电桩,主要集中在太原南部长风街一带。但比亚迪E6车型的续航能力为400公里,充电时间为两个小时,大部分司机跑300公里左右便需要返回充电,路程加上充电排队消耗的时间,原本的三班倒变成了两班,司机一天的营业额就因此减少了400~500元,有不少“的哥”已经考虑转行了。

    山西历届省长的突围之路

    据记者了解,此次更换电动车除影响出租车行业外,曾投资建设加气站项目的企业也受到影响。2008年,为了促进经济转型,摆脱“一煤独大”,时任山西省省长袁纯清提出了“气化山西”的概念,大力发展天然气和煤制气项目,山西省发改委还制定了《山西省“四气”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当时太原的一批出租车便由汽油车换成了天然气车。经过7年建设,太原市现已拥有约15个加气站,一辆车加气只需要10分钟,但是目前部分已经闲置。

    事实上,山西省曾经多次尝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突破“一煤独大”的局面。早在2006年,刚刚任职山西省省长的于幼军曾提出煤炭产量“零增长”的目标,要求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出局。同时主张大力招商引资,发展煤炭能源之外的经济项目。

    仅2006年度,山西就在上海和香港举行了两次大型招商活动,引资额达3800亿元。而在2007年召开的山西珠三角(广州)投资合作洽谈会上,引资额达到了1155.32亿元。不仅如此,于幼军还在那次招商活动中对煤炭项目亮起了“红灯”。对此,有山西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盛赞说,于幼军的招商引资能力在山西不仅空前,而且绝后,自于幼军离职后,山西的外来民营资本“一年不如一年”。当然,他也承认,这跟当时的煤炭好形势也有直接关系。

    于幼军离职后,接替他出任省长的孟学农同样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与于幼军不同,孟学农的调产计划集中在发展旅游业,提出要将山西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但是仅一年后,孟学农便离职。

    而从2014年开始,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一煤独大”是山西经济社会最突出的矛盾。

    今年年初举行的山西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山西省省长李小鹏对如何破解“一煤独大”作出了具体部署。李小鹏表示,未来5年,山西将着眼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从创新供给、创造需求入手,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

    铁锈地带之

    河北

    雾霾之下,钢铁艰难去产能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丨北京报道

    截至2015年,河北钢产量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国钢产量的1/4。2014年以前,河北的经济增速曾居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随着钢铁价格下跌,河北经 济增速开始下滑。2009年,河北便曾提出摆脱“一钢独大”的局面。2013年,在 治理雾霾的压力下,河北签下压减产能的责任书。如今,河北正面临“十三五” 期间淘汰1.2亿吨钢铁产能的任务。

    回忆起父亲的肺病,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的李琴(化名)仍然心有余悸。2015年4月,她年近六旬的父亲咳喘不止,同时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前往就医后,发现肺部有积水——会不会是肺癌?一家人顿时紧张起来。

    庆幸的是,李琴的父亲最终被确诊为肺炎。家人坚持认为,父亲的工作“不能干了”。李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抓住当地大宗商品运输的商机,父亲开了一家卡车篷布贸易公司,如今已有8年,“对身体伤害特别大”。

    李琴说,由于周遭肺癌患者的增加,“肺病”已经成为拨动当地居民神经的一个敏感词。

    今年2月份,河北省肿瘤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40年间,河北省肺癌死亡率上涨了306%。

    疾病之困,成为河北这个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省份当下困境的显现。如今,河北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带来的产能过剩与环境污染问题。 

    更令人沮丧的是,河北的经济表现不尽如人意,2015年河北GDP增速为6.8%,低于全国6.9%的水平,位列全国倒数第5名。2016年一季度,又持续下滑至6.5%。位列全国省份排名倒数第5名。

    世界级产能背后的非理性繁荣

    业内流传着一句“戏言”:全球钢铁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河北的钢铁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01年以来,钢铁行业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

    数据显示,钢铁行业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增加值较长时期内均占河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4强,对全省GDP贡献率和财政贡献率一度均在10%以上。

    从百强企业分布看,钢铁行业也是独占鳌头。河北省工经联的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36家钢铁企业入围省百强企业,其营业收入累计达10870亿元,占百强企业的43.11%。

    许多城市亦将钢铁产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

    距离北京200公里的唐山市如今已是世界知名的钢铁生产基地。资料显示,2000年,唐山市钢铁产能不到500万吨,在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中排在最后一位。2012年底,唐山全市钢铁产能达到1.4亿吨,占河北省的一半。2014年底,唐山市的年均粗钢产能已经超过美国。唐山迁安市就是一座典型的依矿而起、因钢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依托丰富的铁矿资源,迁安钢铁工业近10年快速发展,形成了近4000万吨的钢铁产能。

    李琴一家也曾是这种繁荣的众多受益者之一。李琴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石家庄市元氏县,由于交通便利,是陕、晋煤炭的重要中转地。钢铁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燃料,该县提出了打造“中国煤炭义乌”的目标,发展煤炭贸易与加工集散。

    “种地不挣钱,我们那儿有很多人(维生)就是靠跑运输,就是拉煤、拉钢。”李琴说,自己的父亲此前也在跑运输,上了年纪后开了店,为过往的车辆提供篷布,“好一点的时候,一年收入大概有8万元”。

    其实,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曾发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其中指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产能低水平过剩,应重点搞好结构调整、兼并重组,严格控制生产厂点继续增多和生产能力扩张。

    2006年,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银监会等四部门发出了“对河北省新增钢铁产能进行清理推动”的通知,指出河北钢铁低水平重复建设。四部门提出,2003—2005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增长了3351万吨,年均增长率3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6%。但这3年间,河北省经国家批复的钢铁项目只有3个,并且3个项目基本不扩大炼钢产能。

    但随着一座座高炉、转炉拔地而起,2007年,河北省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占到全国的1/5。2013年,河北省炼钢产能一跃升至2.8亿吨。与此同时,一些本应该淘汰、限制的落后产能项目也大批上马。

    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的钢铁产量已连续14年位居全国之首。 2015年河北省粗钢、钢材、生铁的产量增速(1.3%、5.5%、2.6%)分别高出全国增速3.6、4.9和6.1个百分点。 

    河北肺癌死亡率40年上涨306%:“一钢独大”带来严重大气污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钢而兴、一钢独大的河北经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遇到了困境。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以及环保压力增大,钢铁行业步入冬天。《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12—2014年,河北钢铁工业税收贡献开始萎缩。2012年,钢铁工业税收贡献率和增值税贡献率分别降至10.2%和14.1%;2014年,这两个数据分别降至5.5%和8.1%。

    2014年,河北钢铁产量出现14年来的首次下降。与此同时,随着钢铁行业GDP高贡献率的下滑,这个钢铁大省的经济增速开始受到影响。

    河北2015年GDP增速为6.8%,仅高于东北三省和山西,位列全国倒数第五位。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河北经济蓝皮书: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6)》显示,以钢铁和煤炭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效益的大幅度下滑以及轻工业发展仍受制于融资困难,加之全省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持续收窄,主要经济指标多数“缩水”的情况来衡量,河北省未来经济发展将会举步维艰,超越7%的增速目标,已不切合实际。

    与此同时,严峻的环保形势成了河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7/10,这是为许多河北人所熟知的一个数据。2015年,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10个城市中,来自河北的城市占据7席。

    今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河北省肿瘤研究所肿瘤登记办公室,发布了河北省2012年肺癌死亡率统计数据,并对比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死亡率,结果显示,在过去的40年中,河北省肺癌死亡率已上涨306%,跃居肿瘤死亡率第一位。研究人员指出,大气污染有可能是罪魁祸首。

    在京津冀联手治霾的过程中,河北也被视为是任务颇重的“短板”。

    2014年APEC会议期间,河北承诺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30%以上。彼时为保障“APEC蓝”,河北省有2000多家企业临时停产、1900多家企业限产、1700多处工地停工。

    2016年1月4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北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试点工作,为期一个月。1月5日,央视播出了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张庆伟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约谈的画面。

    产能愈调愈多?

    拆了小钢炉建大钢

    其实,河北省政府提出要摆脱“一钢独大”局面已不是新闻。

    据《河北日报》报道,2009年,河北省委常委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不协调, “一钢独大”等深层次矛盾。

    2009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装备制造业成为继钢铁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数据显示,仅2009年一年,河北就淘汰了900万吨炼铁和400万吨炼钢产能。

    2013年9月,环保部代表国务院与河北省签署压减产能责任书,实施“6643工程”,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和3600万重量箱玻璃。在那之后,河北化解过剩产能步伐明显加快。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2015年,河北省累计淘汰炼铁产能3391万吨,累计淘汰炼钢产能4106万吨。2015年河北省淘汰炼铁产能占全国的59%,淘汰炼钢产能占全国的76%。换言之,2015年全国淘汰的钢铁产能中,过半都集中在河北省。然而,河北省的钢铁产能却连年增长。有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钢铁产能首次超过1亿吨,2013年达2.86亿吨,2015年则已超过3亿吨。

    许多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淘汰落后产能的行动,间接刺激了中小钢铁企业对生存的追求。部分钢铁企业通过改造旧炉的手段扩充产能,甚至还出现企业“假整合”,抱团规避政策的现象。

    “因利益驱动,很多企业都是拆了小钢炉建大钢炉,拆了小转炉建大型生产设备。”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此前,钢铁产能退出主要是淘汰“落后产能”,其判断标准主要是设备容积率等技术指标,“导致‘十二五’期间钢铁产能大幅度扩张”。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北省国资委主任王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河北省“一钢独大”的局面已经得到改善。

    王昌曾于2009年3月到2015年1月担任河北工信厅厅长,见证了河北“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的全过程。

    “我们已经去掉了3000万吨钢、4000万吨铁,这不叫改善吗?”王昌称,以河北钢铁集团为例,如今其新品种钢产品占比已由百分之十几增至41%,可以生产汽车板、家电板、高强度钢等产品。“产业的发展和转型需要一个过程,要逐步地、有序地推进。”

    “调结构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话题,然而在全行业的压力下,调结构的迫切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迫。”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彭建强对记者表示,“过去都是局部的、相对短暂的需求。可能在短期需求过去以后,又开始关注增长。现在则需要全局性的、脱胎换骨性的调整和转型。”

    转型升级:省长急,企业不急?

    由于全行业产能过剩,钢价和原料价格“断崖式”下跌,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河北省民营钢铁企业产钢1.23亿吨,占河北省钢产量的65%。其中2015年产能300万吨以上的民营企业仅为15家。从盈利情况来看,盈利民营钢企42家,亏损企业27家,亏损总额大于盈利。在27家亏损企业中连续亏损3年的企业有10家,其资产负债率平均为95.46%。

    其实,自2015年以来,河北钢铁企业进入停产退出密集期。

    2015年11月14日,唐山松汀钢厂宣布停产,6000余名职工开始放假。有媒体报道称,停产的直接原因是拖欠当地电力局9700万元电费,因协商未果被强行采取停电措施后不得不停炉。

    钢铁业的发展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轨迹。今年34岁的王慧(化名)就职于迁安市最大的钢铁公司——首钢迁安钢铁公司,这是首钢集团搬迁调整后的重要钢铁基地。王慧告诉记者,由于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厂里早已开始减产降薪。

    “其实从2014年就开始降工资了,每次降500。”王慧表示,最好的时候,工资一个月有6000多元,临近2016年春节的几个月间,自己与许多同事一起只拿低保工资。

    亏损、降薪、减产似乎已经成为许多钢铁企业的选择,但更多的企业并不愿意透露相关信息。“一方面,企业担心消息传出后银行催贷;另一方面,许多上市公司也怕因此影响市场表现。”王国清分析称。

    “钢铁行业现在面临囚徒困境,企业都希望其他厂家去产能,自己成为最后生存下来的一个。而地方政府出于对财政收入和社会稳定的考虑,对减产也不积极。”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这将导致产能出清过程被拉长。

    全国两会期间,河北天柱钢铁集团董事长孟兰芝在小组讨论时称,过去的一年,虽然钢铁产业形势低迷,但是企业还能够保持盈利,而且利润还不小。孟兰芝称,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更有成本优势。

    “希望你们这些企业家能够带头适应新常态,多讲讲怎么创新、研发和转型。”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评价说,“老是讲这些东西,我都替你们着急。”

    “有些东西政府不要干涉,市场上能够挣钱就中,销路好我就纳税。”孟兰芝坚持认为,开会听市长,卖钢材听市场,市场大于市长。

    更大的困难还在于,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尚处于“青黄未接”的状态。“基本上原来都是基础产业资源型的,地方经济需要彻底脱胎换骨地转型。”彭建强直言,“但高新型技术产业短期内又做不起来,部分基层搞经济的领导也在强调传统行业的基础性作用,颇有点‘装睡’的意思。”

    已去掉“两个鞍钢”的产能,“十三五”还要淘汰1.2亿吨

    从过去单纯地淘汰落后产能到如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钢铁第一大省的河北省责任重大。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从2016年开始,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研究员徐莉颖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钢铁产能约在3亿~3.2亿吨。参考河北省“十三五”产能控制目标为2亿吨,也就是在不新增任何产能的前提下,河北省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之前将要淘汰1.2亿吨的钢铁产能。如果完成,那么全国压缩1亿~1.5亿吨产能的任务目标完成毫无压力。

    “有一句话说钢铁产能,‘中国第一,河北第二,美国第三’。河北去产能的任务现在主要集中在钢铁产能上,铁的产能已经去了3391万吨,钢的产能已经去了4106万吨,相当于两个鞍钢被我们去掉了。” 3月22日,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在2016博鳌亚洲论坛现场表示。

    张杰辉直言,去产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部分人失业,这部分人应该在20万人以上,但河北省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张杰辉表示,“首先95%以上都是一个企业去了一部分产能,失业的人就内部转岗。其次政府在去产能之前就有了预案,所以转移就业机会还是比较多,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小的问题还很多,下一步逐步解决。”

    “过剩产能也有优劣之分,要先淘汰差的那一批。产品卖不出去、不盈利、亏损,排放量大,耗能高,这就是差。”王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称,“从任务分解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对国有、民营还是外资企业都一样。”

    “我们那儿都挺好,让拆都拆。”孟兰芝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铁锈地带之

    东北经济如何走出“失速”困局?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徐豪 | 北京报道

    大庆油田、长春一汽、鞍山钢铁,这些都曾是“共和国长子”东北的耀眼标签,作为建国初期的工业和农业基地,东北曾“风光无两”。但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东北计划经济色彩过重、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下,东北经济近年来陷入“失速”困境,2003年时中央曾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此后十余年间,利好东北的政策不断出台。4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东北再次迎来“突围”机遇。

    “断崖式下跌”“塌陷”“失速”……2014年以来,媒体纷纷用这样的词汇描述东北经济。

    东北三省曾经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行一步的政策支持,一度领先发展,被称为“共和国长子”。2003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在振兴战略的支持下,2007—2010年,东北经济还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东部地区。然而从2013年开始,东北经济明显减速。

    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全国31个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都居于后10位,其中黑龙江位居倒数第三位。2014年东北经济进一步下滑,黑龙江、辽宁、吉林GDP增速分别为5.6%、5.8%和6.5%,分别位列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位。2015年,辽宁、黑龙江、吉林GDP增速分别为3%、5.7%、6.5%,辽宁排在末位。从地级市层面看,2015年全国有14个地级市的GDP为负增长,位于东北地区的有6个。

    “你们的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啊!”在2015年4月10日的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语气沉重地说。

    2016年第一季度,东北三省的GDP增速排名依然位列倒数后5位,其中黑龙江、吉林增速分别为5.1%、6.2%,比去年同期分别加快0.3、0.4个百分点。辽宁经济增速则继续下探,为全国唯一经济增速负增长地区,只有-1.3%,去年同期则是1.9%。

    东北地区的全方位“衰退”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员于左认为,东北经济增速全国垫底,核心症结是体制机制改革严重滞后。长期以来,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质量重视不足,忽视了结构调整;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重视不足;过于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重视不足。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过深,对市场失灵弥补不足,政府职能和体制机制转变滞后,不仅错失了历次结构调整的良机,而且使结构性矛盾不断累积。

    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则表示:“东北经济衰退的内因在于‘两个集中,三个衰退’,两个集中是东北尚未解决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的集中爆发,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问题的集中显现;三个衰退包括资源性衰退、结构性衰退、体制性衰退。” 

    这种“衰退”正体现在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伴随着2003年至2013年这10年的投资热潮,东三省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0年前的47%升至2013年的50%;被2003年的振兴战略视为在结构调整中增加就业主要途径的第三产业,占比则出现下降。

    同时,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目前,辽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超过40%,黑龙江则超过50%,均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4年底,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占比最高的辽宁省也只有69.7%,且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大多是生产经营上的依附关系和体制上的“寄生”关系。

    此外,数据显示,东北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偏弱。2013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与GDP的比值首次突破2%,达到2.08%,而同期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比值分别为1.65%、0.92%和1.15%,与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的6.08%、3.6%、2.51%和2.32%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而另一个让人警惕的数据是,东北地区人口红利流失严重。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出生率分别为6.49‰、6.62‰和6.86‰,大幅低于全国12.37‰的平均水平;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26‰、0.4‰和0.78‰,同样大幅低于全国5.21‰的平均水平。

    大庆、一汽“打个喷嚏”,

    黑龙江、吉林就会“感冒”

    “东北的经济结构确实存在着问题。大庆、一汽‘打个喷嚏’,黑龙江、吉林就会‘感冒’!”李克强总理说。

    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偏重工业,重工业占经济总量的70%~80%。例如黑龙江,能源工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近60%,仅一个大庆油田就占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2014年上半年大庆工业增加值增速跌入负值,自然拖累了黑龙江的经济增速。

    “东北地区工业比重大,且产业单一,甚至造成了一家企业效益下滑,就会对周边产生严重影响的情况。”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冯贵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开发研究所所长丁晓燕认为,作为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原材料基地,东北地区经济疲弱,源自全国钢铁、煤炭以及重工业不景气和产能过剩。中国经济发展快、需求大,东北经济就增长得快;现在由于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下游产业需求降低,使上游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凸显,对以资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东北经济的影响就大,使得依赖这些产业发展的东北经济出现明显下滑。

    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产业结构不仅工业占比大,工业中能源产业更是占半壁江山。2003—2014年,黑龙江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其中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最高为72.9%,最低为53.8%;增速最高为13.1%,最低为6.3%。在全国钢铁、煤炭以及重工业不景气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黑龙江显然不能一枝独秀。

    振兴10年,

    没能救得了GDP?

    有声音认为,东北振兴10年后,东北地区GDP的“失速”,说明振兴政策没有成效。

    对此,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孙志明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是提高其在全国的地位,而是抑制住下降的速度。所以不能武断定论是结构性衰退,而是因为东北特殊的产业结构,是我国重化工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造成的。

    “东北GDP在1978年占全国的14%左右,到2003年下降到全国的9.14%,而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了全国的8.4%。11年只下降了0.74%,比前25年大大减慢了。” 孙志明说。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曾表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10多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改革开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不过,在经济下行、全国普遍调低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的情况下,东北三省设定的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并未降增速。2015年增速仅为3%的辽宁,目标是6%,相比2015年时的目标并没有调高,但如果考虑2015年的实际增速,2016年的目标相当于翻番。黑龙江、吉林设定的目标分别为6.0%~6.5%、6.5%~7%, 均高于两省2015年实际增速。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东北三省有基础、有条件,经济增速可以回升,以制造业为例,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东北具有的优势是很多省份不具备的。

    “政府应该像土壤、空气和水”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剖析了东北地区存在问题的症结根源,科学地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和方向,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四个着力”——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5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意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从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组织落实等方面,对全面振兴东北作出了重要部署。

    这无疑是东北地区经济度过寒冬的指路方向和重大利好消息。

    “除了落实国家政策,深化经济结构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东北地区的干部也要转变作风和思路。”冯贵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新华社在连续推出的“聚焦东北经济病灶”报道中写道,东北人喜欢用“熊瞎子掰苞米”来形容顾此失彼的短视行为,而这恰恰是一些地方政府产业发展方式的真实写照。一些地方规划成百上千亿规模的产业如“走马灯”般说换就换。例如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0年换了7个发展思路,从“133”产业发展格局、“135”发展战略到“三三九五”工作思路、“1263”工作思路、“1345”工作思路等。

    吉林省一位官员披露,一些“先天不足”却被“长官选中”、地方政府全力推进的大项目,在东北各地屡见不鲜。几年前纷纷上马的光伏、动漫等产业,如今在东北已经难觅踪迹,一些被寄予厚望的大项目也遭遇搁浅。

    在《人民日报》聚焦东北振兴的报道中,多位东北的省级领导表示:“东北政府太强,市场太弱。”政府就应像空气,企业正常经营发展时感觉不到其存在,但遇到困难需政府帮助时,不需要成本就能找得到,“东北的政府也当成为这样的土壤、空气和水。”

    “向改革要动力,全力破解深层的矛盾,要把推进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清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把能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能交给社会的交给社会,能下放的下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吉林省省长巴音朝鲁说。

    “去年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东北振兴战略要像支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一样有力度。”辽宁省委书记李希说,“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东北经济要走在全国的前面,要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基地和技术创新研发基地。我们要攻坚克难抓落实,时不我待抢机遇。”

    中央对东北的政策扶持

    2003年9月

    中央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7年8月

    国家发改委发布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2009年8月

    国务院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2009年9月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10年4月

    《东北四省区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2012年

    国务院批复同意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2014年8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意见》

    2015年12月

    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2016年2月29日

    国务院发布批复称,原则同意《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铁锈地带”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