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三季报出炉,“三桶油”业绩齐降

专家分析: “最难的时间已经过去”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丨北京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10月的最后几天,被称为“三桶油”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601857.SH)、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600028.SH)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0883.HK)三季报相继出炉。2015年前三季度,中石油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05.98亿元,同比下降68.1%;中石化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58.48亿元,同比下降49.49%;中海油实现营收1167.4亿元,同比下降33.4%。

    树欲静而风不止,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令国内外油企利润被压缩。低油价带来的业绩大幅下滑,正蚕食着市场对“三桶油”的信心。

    业绩疲软归因低油价

    作为“三桶油”中业绩下滑幅度最大的公司,中石油前三季度主营业务保持盈利。中石油三季报显示,中石油前三季度勘探与生产板块实现经营利润465.13亿元,同比下降68.1%;炼油与化工业务实现经营利润30.59亿元,同比扭亏增利118.14亿元。

    中石油方面表示,2015年前三季度,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油气市场需求低迷、国际油价低位震荡。因此,公司在石油销售板块直接出现经营亏损9.78亿元。

    数据显示,中石化的业绩相对较好。受益于一体化优势,其炼油和化工板块的经营业绩同比大幅增长,成为利润的主要增长点。中石化炼油板块实现经营收益149.05亿元,同比增长34.3%。化工板块实现经营收益150.08亿元,同比增加185.24亿元。不过,勘探及开发板块经营亏损34.44亿元。

    “三桶油”中表现最好的中海油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67.4亿元,同比下降33.4%。根据三季报,中海油实现未经审计的油气销售收入约为362.5亿元,同比下跌32.3%;平均油价为每桶48.84美元,同比下跌50.7%;平均气价为每千立方英尺6.41美元,同比下跌3%。

    中石油和中石化在财报中把业绩下滑的“罪魁祸首”均归结为国际原油价格大跌。数据显示,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进入连跌模式,累计跌幅已超过50%。今年10月,原油价格依然在每桶45美元上下波动。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称,作为中国传统的暴利企业,“三桶油”全部出现盈利负增长,主要是因为今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不景气、内外需求低迷,持续走低的石油价格又进一步压缩了石油企业盈利空间。此外,“三桶油”迟迟不见突破的市场化改革,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益。

    “最难的时间已经过去”

    “其实对‘三桶油’来说,最难的时间已经过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指出,由于第一季度仍处于消化高成本原油库存的状态,“三桶油”的业绩受低油价影响更大。如今,在目前油价低空运行,石油公司业绩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三桶油”业绩相较第一季度已经有较大改观。

    今年第一季度,国际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至每桶不足50美元,“三桶油”第一季度的业绩亦同时大幅下滑。在“三桶油”于4月底公布的一季度财报中,中石油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2%;中石化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7亿元 ,同比大幅下降84.6% ;中海油未经审计的油气销售收入约355.4亿元,同比下降39.9%。而就在交出一季度惨烈的业绩后,“三桶油”迎来集体换帅。宋智晨认为,目前“三桶油”的个别板块已经出现亏损,但是从公司整体盈利来看,2015年三家业绩以亏损结束的可能性比较低。尽管2015年第四季度宏观经济下行、油价走低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但是这些因素只是对石油开采及销售影响较大,炼油、化工等板块却因此受益,且截至目前三家公司都处于盈利状态,所以年底出现亏损的可能性不大。

    改革或成为油企“过冬”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受国际低油价影响而业绩大幅下滑的并不止“三桶油”。

    10月27日,英国石油公司(下称“BP”)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利润同比下滑几近一半,净营收为12.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23.9亿美元。 

    在低油价时期,改革逐渐成为国际石油公司的必选项。

    BP在财报中表示,除了受油价下滑拖累,2010年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导致BP额外支出4.26亿美元,公司结构调整支出1.51亿美元。BP预计,自2014年到2016年的公司结构调整总支出预计将达25亿美元。

    国际油气、油服巨头从去年就开启了“过冬”模式,纷纷对非核心资产进行剥离,同时削减项目投资并大幅裁员。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原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指出,我国“三桶油”承担国家责任和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的双重压力,同时又面临着经营、人员和财务等诸多“刚性”束缚,低油价下的“过冬”并不轻松。

    宋智晨表示:“‘三桶油’的生产效率在全球石油公司中并不具备竞争力,‘三桶油’想要实现由‘大’到‘强’的飞跃,必须进行转型和改革。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石油消费不景气、其他新能源迅速发展、石油价格波动频繁的市场环境下,‘三桶油’需要通过改革引入新的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今年以来,油气改革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在今年“研究提出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全产业链各环节放宽准入”。有消息称,目前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牵头制定的《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已经形成初稿且正在加紧完善,有望在年底亮相。

    以世界著名的一体化石油巨头康菲公司重组为例,陈卫东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道,当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改进的利益超过一体化利益时,石油工业上下游更充分细致的分工就会随之产生。

    “从合并到分拆,从‘并购扩张发展’到‘收缩性增长’,康菲的‘顶级巨头’梦只做了10年就完结了。”陈卫东表示,原康菲公司通过上下游一体化打造“顶级巨头”的战略已被证明不可持续。董事会因此提出“收缩性增长”战略,将公司上下游拆分成为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和菲利普斯66石油公司)、大力度剥离非核心资产、大力度回购公司股票和增加现金分红回报股东。其核心意义是追求公司价值增长和股东回报增加而不只是公司规模的增长。

    陈卫东表示,从这个逻辑看, 康菲的分拆也许代表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季报出炉,“三桶油”业绩齐降
低调徐翔的疯狂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