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下称“上影节”)正式落下帷幕。“上影节简直被互联网攻占了。”不少影人和媒体人半开玩笑地感叹着。由于阿里巴巴集团成为上影节3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各个活动现场随处可见阿里巴巴、淘宝电影、娱乐宝的LOGO;腾讯、优酷、爱奇艺、乐视、小米、新浪微博等互联网大佬也频繁出现在电影节的各大论坛活动现场并侃侃而谈;电影人和明星们也热情而应景地谈论着大数据、IP价值、粉丝经济、娱乐众筹、O2O等时髦的互联网热词……
一年前的上影节,互联网威力初现,有资深电影人预言:未来电影公司都得给BAT打工。一年过去了,“互联网+电影”的故事其发展速度、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互联网正在真正改变这个行业旧有的规则和逻辑。
互联网与电影如何“+”?
在过去的3年里,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最好的时代,也挨过了最坏的时代。好的是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中国电影的票房规模就从100亿增长到了近300亿,单部国产片的票房冲破10亿也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坏的是2014年网络购票已经逼近市场总额的30%,今年有望达到40%,明年过半几无悬念。这使得互联网正在渐渐成为距离电影观众最近的人,他们掌握了观众的“大数据”,更加了解观众的喜好,并且开始往影视产业的各个环节渗透,版权投资、制作发行、营销推广、排片上映、衍生品销售……
互联网公司的壮志还不止于此,他们收购入股电影公司:阿里和腾讯已经是华谊兄弟并列第二大股东,阿里24亿元入股光线……阿里、百度、腾讯、优酷、乐视都在纷纷组建自己的影视公司、制作自己的影视作品……互联网让很多电影公司前面被迫多了一个形容词:“传统”。互联网大潮首先带来粉丝经济与超级IP,也诞生了一批“网生代”的电影公司,他们互联网化的运作方式和成功的市场反馈,让前辈们也刮目相看。电影+互联网,会呈现出怎样的可能呢?
刘春宁(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
当互联网和电影行业真正碰撞的时候,一定可以碰撞出非常多的火花。互联网与金融结合形成新的电影融资模式,基于微博、微信、自媒体的社交化电影宣传方式,O2O和电影发行结合,电影的网上售票订座和传统院线的排片结合,已经在发挥巨大的威力。还有互联网科技也可以与电影的后期制作结合,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VR)等互联网技术都在不断创造着新的电影可能。互联网公司和电影公司不是谁给谁打工的问题,而是真的一起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电影的生态链,大家都是其中的一环。
王长田(光线影业董事长):
“互联网+电影”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化,然后是电影手段的变化,从投资制作到营销发行都在改变。马云跟我说,30亿以下的投资他是不需要自己去见被投资对象的,马云对光线的投资额是24亿,但是他见了我两次。马云说自己对具体电影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太大兴趣的,他感兴趣的是中国电影怎么做到3000亿,光线作为一个内容生产商,怎么把这些内容变成更广泛的传播和更大的产业规模,这是一个更高的高度。
于冬(博纳影业集团总裁):
去年,以BAT为首的几家互联网巨头开始在电影产业进行整合性的布局。这实际上是革命性的,是互联网对电影产业进行深刻变革的元年,触发了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全面升级。但是这个升级,中国电影自身的准备还没有做好,中国电影还有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电影产业自身很脆弱;另一方面,要面对强大的资本和强大的外来影片的冲击,这使得我们的电影产业的工业发展水平是停滞甚至是下降的,很多人被迫去拍短小片和粉丝电影,很少有人再组织强大的电影内容。
柯利明(北京儒意欣欣影业执行董事):
“互联网+”会给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热爱电影的但并不是这个行业的人,带来一个很大的机会。我原来是做金融行业的,只是对电影非常热爱。我们电影的大部分原材料、故事、认识的人、工作方法,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的。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透明的环境,而且也在观众和你之间打开了一个很大的切面。
王高飞(新浪微博CEO):
电影是“1”,互联网帮助增加后面的“0”。比如在过去一年里面,新浪娱乐和新浪微博一起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电影宣发平台,借助大数据的作用,帮助电影人选择第一阶段观影人群,同时让第一阶段的人群对于电影的正面声音做充分的放大。互联网的融入使得电影的各个环节产生很多大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制片人或者投资方对整部电影最终所能产生的结果有一个预期值,然后是电影的拍摄和艺术的创作。这些数据对于电影的衍生产品、周边的开发将会带来一个巨大的潜力无限的空间。
中国电影票房离3000亿还远吗?
2014年,近300亿的中国电影票房让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兴奋了许久,但是互联网大佬们想的却是3000亿。目前,中国电影产业80%左右的收入依靠票房获得,而在成熟的电影市场,如美国,电影票房、版权销售和衍生品收入三者的比例已经能够达到1:1:1。
于是,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们的算盘是中国电影市场仍在高速增长,很快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而且如果能够通过互联网力量聚集更多的用户,并通过新的模式实现版权销售和衍生品开发的快速成长,就可以在“最大市场”的基础上再乘以三。这个确实太诱人了,这样的机遇谁愿意错过?
刘春宁(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
中国未来一定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网民已经接近6.5亿,智能手机的用户5.6亿,还有接近6亿家庭用户,这意味有六七亿的电视屏幕需求。所以,整个电影产业和以电影为核心的内容产业存在巨大的、崭新的商业机会。比如,付费观看这一定是一个趋势,而且这可能是未来整个电影产业和视频行业一个重要的变革拐点。影院的屏、家庭的屏、电视的屏、移动的屏都会成为未来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长田(光线影业董事长):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中国电影的互联网版权价格飙升了3倍。未来电影在互联网播出的主要模式应该是收费的,全世界也都是这样的模式,现在视频网站也都开始做这件事,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推动。事实上,光线做传统电视剧并不擅长,但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机会,就是做类似美剧的网络剧,一季十几集,主要靠网络的付费点播,类似Netflix的模式。现在常规电视剧二三百万一集就到头了,而付费模式可以让影视公司大投入做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一集的投资可能会达到1000万人民币。
于冬(博纳影业集团总裁):
粉丝电影、综艺电影成为了现象级电影,把中国电影拉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你会突然发现中国电影真正的商业大片或者工业规格的电影非常稀缺,每家公司可能仅有一两部。我们的银幕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实际上又在把这些银幕体验型的消费市场拱手相让。而且现在粉丝电影已经到了一定的极限,五六个亿的票房规模过不去了,而一部好莱坞大片一来就是十几个亿,从现在开始到2018年,全部是大制作的续集电影、工业电影、科技电影,这会变成一个常态。如果每年有10部票房在15亿到20亿量级的电影,那将横扫中国的票房市场,我们根本挡不住。我们不能靠小鲜肉和90后粉丝们迎战美国好莱坞巨制。另外,除了满足院线市场的需求之外,网络剧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块,用电影化的手段打造精品网络剧,实现收费。网络剧跟电影观众是高度黏合的,看视频的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电影观众。
林奇(游族网络的董事长兼CEO、游族影业董事长):
6年前,游戏产业的产值是350亿,现在是1400亿;现在电影产业的规模也是300亿元左右,马云说未来会有两三千亿的规模,我想这个时间不会太长。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土壤还相对贫瘠,土壤不够肥沃的时候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但是,未来两三年里面,中国电影产业成熟速度和效率会非常快。《纸牌屋》好不好看不重要,Netflix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以及运作方法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从需求出发,从用户出发,把一个企业做实,这是最后关键的,像《纸牌屋》这样的片子在中国出现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