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是我的兴趣,我永远不知疲惫。”在结束了一天从上午9点到晚上10点的演讲后,波兰前副总理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Grzegorz W. Koldko)依旧精神饱满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是说道。
这位波兰前副总理是《中国经济周刊》的老朋友、专栏作家,在6月23日至27日,他再次到访北京,参加其第四本中文著作——《21世纪政治经济学——世界将何去何从》的新书宣传活动。《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本书的联合出品方主办了包括在清华大学、波兰大使馆、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多场活动。
此外,科勒德克还在26日参加了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接见。
科勒德克的中国行有哪些趣事?他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作为“波兰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他又有哪些经验可以与中国分享?
第一站 中央编译局
“中国经济7%的增速将持续10年”
6月23日,端午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伴着晨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跟随科勒德克一起踏上了北京的街道。科勒德克说,他在1989年第一次来中国,26年间他已数不清到访中国的次数,而每一次北京给他的印象都大不相同。
讲座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主持,题为“从东欧体制转轨的经验教训看中国的改革”。
科勒德克说:“缺乏适当想象力的人,肯定不能成为优秀的经济学家。”其新书《21世纪政治经济学——世界将何去何从》的意义就在于向人们展现他关于未来的思考。
展望世界未来的图景,科勒德克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就是一个有效利用全球化得到发展的国家,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处于特殊的位置,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6,其影响不可小觑。而对于担心中国在未来会一家独大的观点,他认为,欧洲和美国仍然会是很强大的实体,将来世界会是多元的,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了超过两位数的增速,科勒德克认为,中国目前7%的增速还能维持10年,那时,中国经济的体量将是现在的三到四倍。
不过,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存在风险。科勒德克认为,目前面临三个重大问题:第一,贫富差距过大,而收入不平等会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只有穷人收入增速快于富人,经济才是健康的;第二,环境问题,他认为中国应该拿出更多的钱投在改善环境上;第三,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累积的债务风险。
第二站 清华大学
“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应更多依靠国内资本而非外资”
匆匆吃了一口简餐,科勒德克乘车赶往清华大学,在路上,他丝毫没有倦意,而是与助手和记者不停地讨论刚才讲座中意犹未尽的话题。
23日下午两点,由《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研讨会正式开始。这场题为“波兰转轨时期财政与金融改革暨当前与中国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前景”的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金融与治理中心主任俞乔主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中国农业银行非执行董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建波,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金融与治理中心秘书长张永伟担任评论人。俞乔希望科勒德克以自己的政府管理实践经验和经济学家的视角,与中国学者一起分享国家转轨时期的财政政策。科勒德克表示,波兰在中东欧后共产主义时代转型中是个成功的范例,目前已成为欧盟和经合组织成员。在转型时,拥有4000万人口的波兰是中东欧最大的国家,波兰目前人口为3840万,少于转型之初,原因在于人口出生率只有1.3%,同时加入西方阵营后有大批人口移民至西欧国家,而波兰目前的人均GDP为24400美元。
科勒德克总结了波兰转型的7条经验教训,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应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好的政策也依赖于好的政治体制以及领导人的治理能力;新兴市场国家用于发展的资本主要来自国内的资本积累,外资只能起辅助作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等。
科勒德克表示,其倡导的新实用主义经济学关注的不再是投入与产出、收入与支出、进口与出口等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他表示,在欧洲,有不同的方式描述这样的理念,如包容性增长、共享式经济等。在很多国家,因一味追求经济竞争力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平已经很严重了,很多国家经济转型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追求更平衡的发展。
第三站 北京大学
“密会”老朋友林毅夫
6月23日下午,结束了在清华大学的讨论后,科勒德克匆匆赶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去拜会他的好朋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
踏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古色古香的院子,科勒德克教授感叹也希望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研究、工作。
科勒德克表示,他和林毅夫的友谊已经有10多年,在林毅夫成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前他们就是很好的朋友。不仅如此,林毅夫为他的上一本书《真相、谬误、谎言——多变世界中的政治与经济》,以及此次出版的新书写了推荐语。
“这些年来,只要我们同时身处同地,都会见面,我的上一本书的新书发布会就是林毅夫教授在华盛顿为我主持的。”科勒德克说,“我们在认识之前,就已经相互拜读过各自的许多英文论文和学术专著。”
科勒德克表示,因为林毅夫是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所以他很想知道林对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建议,他们也曾交换过关于经济危机以后中国、欧盟、美国应对危机的方法,以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情况。科勒德克表示,他与林毅夫对于很多问题的观点,从方法论到理论上都很相似,他们就中国经济转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型等问题曾多次交流意见。
此次在北京相会,两人在林毅夫教授的办公室进行了长达40多分钟的讨论,由于私人会面的性质,两人并未同意将所谈内容公开发表。
因为晚上7点还有一场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演讲,谈话结束后科勒德克便匆匆离开。当晚,他在人民大学演讲的题目是“世界政治与经济:来自波兰的视角”,活动一直进行到晚上近10点。
第四站 波兰驻华大使馆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世界有益”
6月24日,波兰大使馆里座无虚席,科勒德克在这里举行新书作者见面会。《中国经济周刊》副总编辑杨眉、中央编译局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作为特邀嘉宾与众多经济学者汇聚一堂,就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展开了讨论。
《中国经济周刊》副总编辑杨眉介绍了科勒德克与《中国经济周刊》的合作渊源。4年前,2011年11月11日,也是在波兰使馆,科勒德克带着他的上一本书《真相、谎言、谬误》在这里举行了新书发布会,科勒德克由此与《中国经济周刊》相识并正式成为周刊的专栏作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撰写了几十篇反映国际热点、联系中国当下的专栏作品,与读者分享他的真知灼见。正式基于对《中国经济周刊》的合作信任,科勒德克将其第五本中文版专著的翻译和出版事宜,全权委托给了《中国经济周刊》。
在见面会现场,面对出席活动的经济学者提出的有关中国经济的问题,科勒德克表示,中国的经济地位以及对全球事务的影响力正在提升,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还会继续提升。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中国和全世界都是有益的。
对于部分读者关心的有关资源分配、整治腐败等问题,科勒德克也毫不讳言。他表示,反腐如同反恐,腐败的官员并不能够单纯靠惩戒来制止,更加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创造良好的政府机制、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健康的社会文化下培育中国的反腐氛围。
两个小时的新书发布会后,科勒德克无暇顾及专门为他准备的冷餐会,而是直接进入了采访间。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科勒德克接受了4家媒体的访问,最后一位记者的提问结束时已近晚上7点,采访的记者都直呼不好意思。而科勒德克对事情的专注和认真也着实让人再次感受到他“工作狂”的工作态度。
第五站 北京师范大学
“我来中国学习与取经,而不是提意见”
6月25日下午2点半,科勒德克此次新书发布活动的最后一场公开演讲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由《中国经济周刊》和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在讲座中,听到现场听众不断提出有关中国经济的问题后,科勒德克坦言,这次他来中国被最常问到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是否会保持7%的增速,他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科勒德克认为如果中国要维持住7%的增速,现在应大力解决收入不均的问题,因为收入不均与可持续发展并不相符的。同时,他认为中国处理经济减速的举措是正确的,他认为应该用渐进的方式,将经济由投资、外贸驱动转向内需驱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避免造成过度的通胀、大幅上扬的私人房地产负债率、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负债率。
科勒德克说:“这几天在我和中国的决策层、学术界人士接触后,我的感受是积极的,我认为中国可以做到这一点。”
面对另一位听众“中国可以向波兰学习什么”的提问,科勒德克坦言,他不是来中国提意见的,而是向中国同行学习和取经的。但他也表示,现在应该是中央向地方政府下放一些权力,将公共财政模式朝着更去中心化的方向改革,让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权力,也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六站 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
受到李克强总理接见
6月26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的主要外方代表,并与他们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科勒德克作为与会外方代表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
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虽然在经济社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其中突出表现在城乡、区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你们在北京看到的,有些可能已经和发达国家差不多了,但走出去两三百公里,差距就会变得很大。”李克强总理说,“各位到的比较多的可能是中国的东部地区,但中国广大的西部地区还很不发达,个别地区甚至很贫穷。按照中国自己确定的贫困标准线,我们现在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
座谈结束时,李克强总理对外方代表发出邀请,欢迎大家今后有机会多到中国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走走看看,那样你们会了解到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的中国。
科勒德克表示,虽然他已经来过多次中国,但是每次都是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他也非常希望有机会可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去走走看看,全面了解中国。
(实习生刘钊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