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茂强供述,当时分给其团队的经费有200万元。由于没有具体任务,通过正常途径没法花掉这笔钱,于是,他就想借用别人身份证把钱套出来。为何没有“具体任务”,却可以获得高达200万元的科研经费?
据媒体报道,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原执行院长宋茂强利用借用他人身份证、签订虚假劳务合同,冒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研经费68万元,近日,因贪污罪被海淀法院一审判刑10年半。
宋茂强曾是工信部牵头启动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专家之一。一名专家走到这一步,实在令人惋惜。值得注意的是,宋套取科研经费的手法并不高明,就是虚列劳务人员的名单领取劳务费,可为什么这么不高明的手法,却能轻易得逞?这暴露出科研经费管理的严重漏洞。
媒体报道,据宋茂强供述,当时分给其团队的经费包括50万元设备费、150万元劳务费。由于没有具体任务,通过正常途径没法花出去这笔钱,于是,他就想借用别人身份证把钱套出来。如果其供述属实,一个必须追究的问题是,为何没有“具体任务”,却可以获得高达200万元的科研经费?早前有调查显示,我国高校购买的设备,零使用率者不在少数。
另外,在这起案件中,对于科研经费中的劳务费用开支,管理也是一片空白——项目负责人自己签字即可。事实上,类似的做法,近年来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并不鲜见。
这些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首先,团队获得科研经费,其具体任务是什么,这必须明确。这本来不应成为问题——申请科研经费时,是要求申请者提交明确的研究内容的,可现在却成为问题,因为申请项目和做项目研究,成了不相关的两件事。
“重立项、轻研究”,是我国当前科研管理体制的一大弊端,根源在于科研的立项、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评价,行政主导科研资源的配置和评价,而没有科研同行评价,于是行政、利益原则,替代了学术原则,在很多高校,只要申请到课题、拿到经费,就被作为教授的业绩,由于一切好处都已到手,接下来的学术研究,就变为折腾经费、炮制成果。与其说这是做研究,不如说是弄资源。
其次,科研经费的使用,除涉及国家机密外,必须公开透明。在国外,学者申请科研经费,设立方并不会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非常明细的要求,诸如用多少购买设备、多少用于出差,而会给学者比较大的使用经费的自主权。当然,也有基本的原则,即不得在科研经费中列支自己的薪酬,不得用科研经费作为自己的奖金等,但学者根本不可能乱用经费,一方面,所有经费支出情况完全公开,课题设立方有严格的审计,如果经费被挥霍,这名学者将很可能失去再次申请课题的机会;另一方面,获得课题、经费从来不是评价学者学术贡献的指标,这是为学者提供更好的学术条件,以开展学术研究,大家关注的是学术研究过程,这也引导学者专注学术研究,并对自己的学术声誉负责。
2013年,我国在科技研发上的费用增长了8.3%,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科研投入大国,对科研投入的重视,体现了我国科教兴国的决心,但是,科研投入的增加必须有好的科研管理体制配套,否则,科研经费会成为滋生浪费、腐败的温床,反而败坏学术风气。推进科研管理、评价去行政化,建立以学术为本的科研管理、评价新体系,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