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逼近红线 亟须“补血”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赵明月 | 北京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一边是当前资本捉襟见肘,一边是市场弱势环境下再融资机会渺茫,内外夹击下,光大银行(601818.SH)资本充足率压力空前,亟须资本“补血”。

    资本充足率逼近红线

    8月28日公布的光大银行半年报显示,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计算,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0.55%,比上年末下降0.44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34%。

    根据银监会2011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要求,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对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别为9.5%和8.5%。尽管属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但光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仍低于监管要求,资本补充压力空前。

    而按照今年1月1日施行的监管新规,被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计算,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9.6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及一级资本充足率为7.77%。

    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过渡期内的监管要求:2013年年底前,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5.5%、6.5%、8.5%,过渡期分步达标。 

    由此看来,即便按照过渡期的要求,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虽勉强达标但也已逼近红线。“今年上半年,光大银行的流动性就十分紧张,亟须补充资金,资本的约束是目前制约光大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某银行系券商的银行业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资本充足率关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是银行业最重要的监管约束机制,号称“银行业的生命线”,计算方法为“银行资本总额与加权平均风险资产的比值”。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研究发现: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在作为分母的加权平均风险资产中,贷款业务的权重高,而相比于其他银行,光大银行的贷款业务占比多,中间业务占比少,从而导致分母大,资本充足率低。

    老病缠身,步履蹒跚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贷款业务占比高正是这些年来光大银行业务创新不够、中间业务发展不足的结果。曾有光大银行理财经理向《中国经济周刊》抱怨,很多其他银行能做的,光大银行都做不了,各方面管控非常严。

    “这几年,光大银行也没干什么事,主打的‘阳光理财’算是他们的一点点特色,但貌似都没有形成‘护城河’,也没有贡献很多利润,业绩平平淡淡,行业里的分析师都很少关注。”某股份制银行支行行长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在该行长看来,光大银行的病根在机制上,行事上保守得不像个商业银行,充满了机关事业单位的习气,沟通成本极高。这直接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做有特色的银行”只是一句空话,而没有看到真金白银的发展战略。

    一位接近光大集团的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光大银行也曾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但2007年底,为了启动上市之路弥补资金缺口,光大银行接受了中央汇金公司200亿元注资,导致其控股权旁落汇金,从此在管理上光大高层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还表示,除非有强有力的领导,从根本上突破,否则难有未来。

    H股再融资在即 

    光大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底不良贷款余额88.4亿元,加核销13.5亿元,比年初的76.1亿元,半年净增26亿元,增长34%。在逾期贷款上,由年初的170亿元增加到217亿元,逾期不良比达到2.46倍,加核销,实际增加61亿元,增长36%,资产质量压力正逐渐增大。

    从另一方面来说,创造利润能力不足,也加剧了光大银行的资金压力。6月底存款15547亿元,比3月底15576亿元减少29亿元,存款成本达到2.41%,净息差仅2.23%,高息负债压力明显。

    所有一切表明,光大补充资本金已经迫在眉睫。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光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在已经公布半年报的16家上市银行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平安银行的7.29%。

    而且这是光大银行连续4年核心资本充足率“吊车尾”,从A股上市融资至今,光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已连续多年承压。

    “补血”的尝试从未停止。

    据悉,增加资本充足率的方法之一是增加资本金,而增加资本金有三种方式,一是股东增资,二是留存利润,三是增发股份。

    “股东增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现在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大幅收窄,也不可能指望留存利润汇集资金,H股IPO是缓解愈发严峻的资本金缺口最为现实的途径。”上述银行业分析师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

    此前,光大银行曾两度寻求在香港上市:2011年,光大银行筹备预计融资60亿美元上市交易,恰逢欧债危机肆虐,在全球市场不景气情况下,光大银行决定取消IPO;2012年5月,光大银行再次启动上市计划,同样考虑市场状况,决定再次推迟;2012年6月,光大银行又发行了67亿元的次级债,但仅仅增加了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仍“压力山大”。

    关于尚未完成的H股IPO,光大银行半年报也披露了最新进度:“公司H股发行上市相关事宜已经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获得财政部和中国银监会的批准,已正式向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材料及A1申请文件。”

    一国有大型券商的分析师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顺利过监管部门审批这关有些困难,一是现在二级市场不景气,大规模的一级市场融资会造成二级市场较大的波动;二是社会舆论的影响,“乌龙指”事件对光大银行H股的上市多少有些影响。

    “发行股价也是大问题,低了会被指责国有资产流失,过高势必遭到香港投资者的用脚投票,无更多认购的光大银行将陷入尴尬境遇。而如果H股近期发行无望,资本金得不到补充,光大银行前路难测。”上述券商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国债期货停盘十八年后重新上市
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逼近红线 亟须“补血”
第三方支付动了谁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