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中国经济周刊》在北京理工大学宿舍楼见到郎志正,今年78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依然忙于标准审查工作。郎志正说他喜欢校园的环境,在2010年离任国务院参事之前,教授和参事就是他工作的两点一线,两者都与标准化密不可分。
郎志正是中国最早将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工作相结合的元老之一,35年来,他一直奋斗在这个领域。他说,目前我国标准化工作应该重视发展战略,构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的标准结构。
《中国经济周刊》:采用国际标准,是我们加入WTO时的承诺,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要求。但目前我们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仍不到80%,在产品出口方面造成了障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郎志正:过去,我们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政策导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时至今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标准化工作,已经到了不能只跟着发达国家走的时候,而要开拓自己的路。现在,我们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都已经是常任理事国。“入常”是很不容易的。现在就不仅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也是跟我们国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是要用我们国家的标准去影响国际标准,把我们的标准变成国际标准。
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这个标准,就是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被ITU(国际电信联盟)批准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
《中国经济周刊》:有一句话叫“一流国家卖标准,二流国家卖技术,三流国家卖产品”,您觉得我们应该朝着“卖标准”去发展?
郎志正:当然是,因为标准太重要了,标准引领产业的发展。过去,标准是指事物不断重复,最后总结形成标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常常是先有标准,然后才有产业,TD-SCDMA是这样,WAPI无线局域网也是这样。现在常常是科研和标准同时进行,在科研的过程中就把标准制定下来,之后对这个产业怎么发展给予指导性意见,用标准来推动产业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国家的标准体系应当如何完善,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郎志正:应当构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的标准结构。国家标准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应该有明确思路。馒头也弄个国家标准,还规定体积大小,有意义吗?我总和国标委的领导反映意见,制定国家标准计划的时候,工业部门、农业部门、服务部门都在报,报完了为了平衡,给你几个,给他几个,结果最后形不成一个系统。
我的意见,不同层次的标准有不同分工。国家标准的范畴应该限定在基础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节约标准、公共服务标准、跨行业公用标准以及顶层管理标准范畴内,有重点地制定和修订,不必追求数量,把不该作为国家标准的变为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的制定,应当突出地方特色,如特有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标准、地方特色产品标准、旅游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标准。比如,黄山制定了很多旅游相关的标准,很切合实际;烟台水果、陕西水果、新疆水果风味不同,地方标准也很重要。至于一些各地都有的东西,就没必要制定地方标准。
《中国经济周刊》:您提到的顶层标准包括哪些,能举个例子吗?
郎志正:很多管理性的标准是国家标准,为什么?因为它是顶层标准,来规定怎么来做。比如说标准体系应该怎么制定,标准该怎么写,标准化怎么执行。比如《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指导企业管理的,所有行业都可以用,也是顶层标准。
(宋明霞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