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超1/5沪市A股上市企业杀入房地产业

A股的“异化”:条条大路通地产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刘德炳 | 北京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上市公司“地产化”愈演愈烈

    虽然名字像是搞高科技的,但凯乐科技(600260.SH)的主营塑料管材业务愣是比不上房地产业务。该公司2012年年报显示,房地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1570万元,营业利润27796万元,房地产业在整个收入中占比高达41%。而凯乐科技的塑料管材业营业收入为94611万元,营业利润14574万元,在总收入中占比38%。

    事实上,2011年,凯乐科技就在房地产业上吃到了甜头。该公司公告显示,2011年房地产在总收入中就比高达18%。当年,塑料管材业的业务规模还是地产业的3倍以上。仅仅过了一年,地产业就后来居上。

    而据2012年年报显示,安徽水利(600502.SH)、厦门钨业(600549.SH)、恒顺醋业(600305.SH)的房地产业营业利润分别达到3.85亿元、5.42亿元、0.22亿元,这些企业对房地产业投入不小,回报也高。

    更有些企业干着干着就变成了一家房地产企业,如市北高新(600604.SH),其主营本来是生产销售纺纱机械、化纤机械等产品,但现在则几乎蜕变为一家房企。2012年,该公司房地产业营业收入20830.97万元,营业利润11406.92万元,在整个收入中占比68%。

    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像他们这样的“不务正业务地产”者不在少数。

    建筑业携建设工程之便,进入地产业有天然的优势,不少建筑业企业都顺利转行,甚至很多知名开发商都是从做建筑工程起家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中国中冶(601618.SH)、龙元建设(600491.SH)、新疆城建(600545.SH)等多家上市公司都发轫于建筑业,又最终向地产业转型。龙元建设在2012年年报中表示,旗下杭州青山湖森林硅谷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推进项目进展,主要完成了集贤、潘山五宗地块的竞买工作。

    虽然“铁公基”看似风风火火、摊子较大,但是多家“铁公基”上市公司也看中了房地产业这块香饽饽,且投入越来越大。

    在铁路企业领域,中国铁建(601186.SH)、中国中铁(601390.SH)、中铁二局(600528.SH)三家上市公司均对地产业深度介入。2012年这三家上市公司的房地产业营业收入分别为181亿元、197亿元、13亿元,营业利润分别为50.5亿元、61.4亿元、4亿元,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的地产业规模堪比大型房地产企业。

    在公路交通领域,一些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由于在拿地方面的优势,也纷纷涌入地产业,如中原高速(600020.SH)、山东高速(600350.SH)、宁沪高速(600377.SH)等企业。其中,中原高速2012年地产业营业收入高达10亿元,营业利润4.9亿元,在涉足地产业的高速公路企业中其规模位居前列。此外,还有大众交通(600611.SH)、五洲交通(600368.SH)等也对地产涉足较深。

    而在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水电开发领域的中国水电(601669.SH)、葛洲坝(600068.SH)等上市公司,近年来在地产业上高歌猛进。甚至在竞争激烈的北京房地产市场,这两家企业跑马圈地的气魄,丝毫不逊于一些地产龙头企业。

    而如上述凯乐科技一样,很多冠以“高科”或者“科技”头衔的上市公司,在发展地产业务方面毫不含糊,比较典型的有同济科技(600846.SH)、中炬高新(600872.SH)、方兴科技(600552.SH)等,其中,同济科技2012年的地产营业收入高达5.1亿元。

    据《中国经济周刊》不完全统计,仅从上市公司来看,由其他行业转入地产业的细分行业有:建筑业、铁公基企业、科技业、陶瓷业、家具业、家电业、服装业、传媒业、旅游业、水利设施业、矿产业、物流业、水业、啤酒业、医药业、化工及化学制品业、农产品及加工业、港口业、贸易行业等,几乎涵盖了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

    如雅戈尔、厦门钨业、四川长虹、南京化纤、武昌鱼等等,仅从字面上来看,很难让人想到这是一些从事地产业的企业。

    《中国经济周刊》通过华泰证券等机构,进一步盘点沪市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2013年一季报等数据发现,与整体情况相比,上述“不务正业”的企业只是冰山一角。

    超1/5上市公司杀入地产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沪市每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梳理,主要以上市公司2012年是否存在房地产业投资和收入作为标准,对其是否从事地产业进行了筛查甄别,从而制作出一份“沪市A股从事房地产上市公司完全名单”。

    一般而言,房地产业主要分为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其中住宅地产包含销售、租赁、物业管理,而商业地产包含公寓、写字楼、商铺、酒店等业态。因此,凡是涉及上述领域并在2012年形成营业收入的即算入这份名单中。

    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关联密切,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这两个产业是不同门类。在《中国经济周刊》的统计中,严格以是否从事房地产业为标准,如果一家企业只从事建筑业,而并未从事地产业,就不纳入该名单。

    另外,在房地产业的上下游,比如上游的土地开发领域和下游的建材领域,也进行了严格区分,比如会筛查从事土地开发的企业,这些地块最终用于哪一领域,是“铁公基”等公共项目,还是房地产开发。当然,前者不在榜单之列。

    统计发现,在沪市944家A股上市公司中,总共有201家企业投资于房地产开发,比例达到21.29%。其中,地产业务营业收入前10强依次是:保利地产(600048.SH)、中国建筑(601668.SH)、金地集团(600383.SH)、中国中冶、中国中铁、中国铁建、首开股份(600376.SH)、建发股份(600153.SH)、金隅股份(601992.SH)、华夏幸福(600340.SH)。

    201家从事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中,有保利地产、首开股份、万通地产(600246.SH)、华远地产(600743.SH)等明星房企,但也有一大半的上市公司,原定主营业务并非房地产业,并且曾长期从事其他主营业务,但后来逐渐进入了地产开发行业。

    一位地产分析师表示,就上市公司从事房地产业的比例来看,20%的企业都从事这一行业,这一比例无疑是最高的,没有哪个行业像房地产业,能吸引各类资金这么大的关注。

    而深市上市公司的这一比例也不低。统计显示,股票代码从000001到000100的数十家A股上市公司中,就有高达30%左右的企业从事房地产业,其中就有全球地产巨头万科地产(万科A,000002.SZ)。

    这仅仅是直接进入地产业的上市企业,事实上,房地产业在上市公司中的版图远远不止如此。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多次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据不完全统计,房地产业对经济的牵涉面较大,其关联产业不下于60个。

    据《中国经济周刊》梳理,在沪市上市公司中,与房地产关联较大较直接的板块主要有建筑、装饰、家具、电器、银行、水泥玻璃等建材业、民用机械工程、钢铁、制造业、钢结构业、数量在100家左右,即沪市中,房地产业的辐射面超过30%。

    另外,如青岛海尔(600690.SH)、美的电器(000527.SZ)这样的上市公司,尽管自身不涉及地产,但其母集团下属的地产企业(海尔地产、美的地产)却是做得风生水起。

    地产的隐藏暴利超白酒

    资金蜂拥杀入,中央三令五申从严调控也不能根本改变这种局面,地产业真的有一种叫人不可抗拒的魔力? 

    泰禾集团(000732.SZ)品牌总监沈力男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当前各类资本涌入地产业,是因为中国仍处于巨大的城市化进程中,购房需求长期呈现出一种爆发的状态,房地产行业表现出较高的回报。

    多位市场分析师指出,高回报、高盈利能力正是地产业吸纳资本的指针。多家机构数据显示,近年来地产业的整体毛利率在30%~40%,在行业中表现居前。而毛利率一旦超过40%,就迈过了“暴利”门槛。

    以冠城大通(600067.SH)为例,2012年,该公司漆包线业务营业收入31.56亿元,但营业利润只有1.33亿元;其房地产业务规模与漆包线相当,营业收入为29.43亿元,但营业利润14.2亿元,是前者的10倍以上,毛利率为48.22%,是前者的11.5倍。

    尽管从上市公司年报中可以发现,白酒、典当等行业的毛利率更高,而很多高度暴利行业都是一些具有一定资源垄断性质的行业,但是相比而言,这些行业普遍没有地产业所具备的优势:可以大规模经营、低门槛、对资源并不具备垄断特征。正因为如此,各类资本可以更加自如地享受地产业的高额回报。

    事实上,房地产业的暴利程度在上市公司对外公开的财务数据中隐藏得很深。由于地产业实行资本金制度,开发商的利润能迅速被放大。比如一个住宅项目的预计投资额是10亿元,利润是3亿元,项目利润率为30%。而实际上开发商只用拿出2.5亿元,即可启动项目,后期可利用预售资金来分期滚动开发,不用再自掏腰包,那么此时项目的利润率已经变为120%。

    但这只是较低水平操作的暴利手法,更有甚者,则以囤地、狂涨价、借助金融杠杆蛇吞象等手段,更加疯狂地攫取暴利。如在北京上海等地,一些地块拿地价只有不到2000元/平方米,但最终能卖至4万元/平方米以上;另外,有些公司先高价拍得土地后,立即联系金融资本,二者合作开发,利润更是十分惊人。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由于房地产行业上下游的关联性很强,它的强弱兴衰对实体经济影响很大,如果投资回报水平过高,太过容易获得暴利,将对国民经济的结构带来很大的扭曲效应。如果我们不对当前高房价采取调控措施,那么将有更多的人利用房地产作为投资手段,就会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恶化、官商勾结腐败等一系列后果,这些问题都与房地产行业发展过快、回报过高有关。

    陈国强表示,如果一个行业发展过于暴利,那么它在国民经济当中话语权就很强势,就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这绝非危言耸听。近年来,各层面为了勒住高房价,解决居住难题,出台了一轮又一轮的调控措施,但很多次都是到了关键时刻功亏一篑。

    正因为各路资金都涌入地产业,房地产业不自觉地成功渗透进了各行各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房地产业已经悄无声息地绑架了中国经济。

    另一方面,地产业对经济面的反噬作用也很强,不少不专业的资金进入这一行,正面临万劫不复的局面;而且,这种危机正日益增强。

    记者手记

    地产“绑架”城镇化并非杞人忧天

    北京市发改委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房地产业是资源消耗型产业,对资源的消耗量较大,对环境的破坏力较强,过度依赖地产业,将面临资源消耗殆尽的危机;而且,当前各层面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正强调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但若不能摆脱对地产业的依赖,调结构将是一句空话。

    新型城镇化即将展开,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6月3日对媒体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为了吸引投资,而是要改革,主要进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预计今年底将出台改革政策。

    然而,在很多从事房地产业的企业看来,所谓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直接变成了城镇化是拉动房产市场的最大潜力。

    正布局房地产业的上市公司啤酒花(600090.SH)就在其2012年年报中提出:虽然政策“微调”与房地产调控的“双重标准”继续执行,但随着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定调,城镇化将继续拉动内需增长,在本年度及未来,城镇化是我国房产市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伴随着城镇化进一步推进,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继续显现,拉动内需的地位也会日益突出。

    中原高速提出,目前,河南省正大力进行城镇化建设,这将为开发符合政策导向、资金实力较强的房地产企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根据自身情况和国家行业政策的变化,公司进行适量的房地产项目投资。

    对于这种冲动,李铁此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便指出:“城镇化就是城市建设、投资项目”的观点是不对的,但传统的政绩观导致地方对城镇化的误解,城市管理者更愿意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的投资。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郑红玉表示,今后城镇化发展思路应该是全方位的发展,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绝非过去的地产发展思路,即方方面面的改革均按部就班进行。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指出,尽管目前地产业现状是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产物,将来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会逐步得到改变,但刻不容缓的是要理顺地产业的发展格局,这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只有理性发展,才能长远发展。他认为,就经济空心化而言,一方面可以提高进入门槛,鼓励专业的开发商发展,还包括资金的门槛,改善项目资本金制度;另一方面,引导经济的全方位发展,改善一系列制度因素,理顺行业的投资回报。

A股的“异化”:条条大路通地产
危险的“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