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公众参与决策才能消除宁波之困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 中国经济周刊 》(

    一番风波过后,宁波市政府近日宣布:坚决不上PX(对二甲苯)项目;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再作科学论证。

    这一结果对于部分忧惧环境污染的当地居民而言,自然称得上得偿所愿;对于其他各方而言,也能读出或深或浅的正面意义。因此总体评判,该事件大致仍处于“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正常轨道。

    不过在宁波之前,厦门、大连、什邡、启东等地都曾经发生过相似的事。这就不能不让人追问,为什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尽人皆知的基本常识,竟未能阻止涉事地方政府反复“踏入同一条河里”?

    大而言之,这类事件反映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容易出现相互掣肘,并日趋扩散与频发激化态势。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是政绩考核机制很难避免地方政府对投资的偏好;二是经济发展、民众收入提高以及公民意识觉醒,推动了全社会日益讲求生活质量以及日益重视私权维护。

    那些无法通过严格环评的污染项目自当一律废止,这是现阶段中国无需再作任何讨论的基本共识。但问题是,身为发展中大国,中国不可能从此停建一切可能存在未知风险的生产项目。如PX项目:一方面,该项目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基础原料,并且目前国内自给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的观点,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证明PX会致癌,或者导致畸形。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PX装置也均未发生过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安全事故。

    为什么一个并未证明有环境污染的项目,也会遭到公众反对呢?宁波等地一再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表明,中国的公共治理存在普遍性的制度漏洞,从而使得哪怕通过了理性的合法化检验的行政活动,也不足以平衡和协调越来越多元与对立的利益冲突。

    要填补这一漏洞就必须尽快补上行政活动民主决策这一课。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从制度上保证不同利益充分表达、竞争、交涉、妥协,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一致,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只有公众自身参与了决策,才会更容易接受政府决策,并产生对政府的信任。

公众参与决策才能消除宁波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