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是一个让人颇为意外的城市。这句话既可以应用于她华丽的外表,也适用于她充满渴望的内心。
我一不留神成为德黑兰一个学术会议的嘉宾,和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其他5个人一起,在德黑兰一个会议中心的豪华大厅里聚在了一起。
“报复美国”
我对伊朗的了解,是碎片式的,《倚天屠龙记》中有几个高手来自伊朗——当时的波斯。其他所有了解则来自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后,这个政教合一的革命政权成为和西方对抗的桥头堡之一,与另外几个政治强人占尽了国际媒体头条。尽管伊朗不是经济大国,却经常可以在漩涡的中心发出独特的声音。与众不同的政治体制、持续的地区战争、藐视国际霸权的话语能力使她成为人们眼中值得重视的国际参与者。
飞机降落在德黑兰国际机场时夜幕已降临,比起北京首都机场的宏伟,迪拜机场的奢华,德黑兰机场简朴而安静。只用了几分钟时间,我就顺利办妥了通关入境手续——第二天才知道,我的美国同行,同样的手续大约用了近一个小时,包括我所不知道的文件审查、口头询问以及行李检查。两个美国教授为此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一个坚持认为这是对美国人的歧视,是当地政府有意为之;一个揶揄说这是当地政府对美国政府态度的一种对等报复,要怪只能怪他们自己的政府,美国的国际警察角色,是他们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主办方从美国、欧洲和中国邀请了6位学者和商界人士,给来自全伊朗近300人讲述自己国家或者企业在促进国际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作为其中唯一一个不是来自西方的学者,我隐约感觉到,伊朗社会对于西方的认识,同他们的政府对西方的态度,有着遥远的距离。
是伊斯兰,不是阿拉伯
接下来三天内发生的事情,完全证明了我的猜测。
会议开始,有一个庄严的宗教仪式,完全用当地语言进行。仪式开始,几个外国人出于对宗教习俗的尊重,第一反应就是拿起同声传译设备,听一听仪式所传递的信息和内容,遗憾的是,没有英文传译。会议主席悄悄走过来,用英文和我们解释,这个仪式是上面要求的,他必须弄,否则会有问题,我们不需要知道说的是什么,因为那些都是废话——我必须强调,他在此处用了英文的“nonsense”。
几个外国人面面相觑,要知道,对这个人来说,用这个词来形容宗教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陪同我的翻译,是一个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不久的英文系高材生。他一再向我强调,他们虽然笃信伊斯兰教,但不是阿拉伯国家——在这里,女性可以很随意地用一块头巾搭在头上,而鲜有人戴上面纱。显然,他希望我能全面地看待他们的宗教和国家。看来,伊朗年轻人的想法,和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两样。翻译更主动举出了我并没有询问的例子——尽管按照宗教习俗,男女青年正式婚姻之前偷尝禁果是很严重的问题,但事实上,在这座繁华的城市,婚前的各种尝试已经非常普遍,包括他自己在内。但是,他有一个巨大的遗憾——作为一个外语专业毕业生,他不能随意地申请一本护照,和我一样到其他国家旅行,这是他最大的遗撼。
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会后的参访行程中。主办方带我们到古城区体验古老的文明。我们正在欢声笑语,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小女孩,忽然冲到同行的美国教授面前,用流利的英语问道:“作为一个西方人,你有感觉到自己在德黑兰的活动受到监视了吗?你在这里的人身自由有没有受到限制?”在场的人都呆住了,陪同人员反应快,用当地语言礼貌地请她赶紧离开,美国教授则非常配合,高度赞扬了他们受到的热情接待。
几天时间,对了解一个国家是非常有限的。但各种迹象表明,这里相当多的普通民众,都没有像他们的领袖所期望的那样,把领袖的教导当成自己的信仰,尽管这教导无处不在。这让人不由感慨:信仰这东西,有时你越是想强有力地推动它,它就越和你玩起捉迷藏的游戏。你以为人们是幸福地依偎在你的周围,怎知道他们的心却在彼岸。
(与作者互动:weibo.com/niuhua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