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欧盟怎么做到“形散神不散”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 牛华勇 《 中国经济周刊 》(

    欧洲的“战国时代”以寻找到了自己的“周天子”作为故事的阶段性结尾。看似形散的欧盟,最终还是证明了他们的神似。

    布鲁塞尔欧盟议会大厦的空中长廊上,写满了欧盟二十几个国家语言的“欢迎来到欧盟议会”的字样。仔细观察一下,发现其中大部分文字出奇地形似,有的如果不仔细辨认,甚至还会误认为是同一种语言的重复。但在欧洲,它们被定义为完全不同的语言,尽管我们知道,有些语言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小,甚至可能只是同一种语言的地区方言。多语言的同时使用,在他们看来,其中所体现的,是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尊重。

    不幸的是,对不同语言和价值观的尊重,是以牺牲工作和生活的便利为代价的。比如在瑞士,官方语言包括了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尽管街上很多标识都使用了三种语言,但对于大部分只能讲英语的外国旅客来说,那些天书没有太多参考意义。同样地,布鲁塞尔云集了那么多国际组织,街上却很少找到英文标识,不知道那些派驻当地工作的外国人士,是能够迅速融入这座城市,还是始终保持着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复杂心情?想想北京、首尔以及很多东亚地区城市的英中韩日四种文字的标识,欧洲大陆的一些地方,显得有些过于冷淡和自我了。

    这便是现实所呈现出来的欧洲。

    民族国家概念在欧洲的确立,为欧洲各个族群争取独立和自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他们恨不得把国家行政区域弄得小到不能再小,寻找出属于自己的小族群和其他群体之间哪怕是非常细微的差别,并努力说服自己要为此而感到自豪。同样,欧洲的经济发展,也一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组织,通过各种宏伟而令人振奋的计划,促成投资和消费,而是由各个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差异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多年的竞争,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

    但显然,分裂的欧洲并没有影响他们近代以来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成就,至少他们部分地证明了,大一统的政治并不是成为强盛国家的必要条件。欧洲的分裂状态,不仅给了民族国家生存的空间,也带给他们巨大的竞争压力。从西欧海洋强国的兴起,到德国人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欧洲各国为争夺欧洲乃至世界的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竞争带来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一如我们的春秋战国时代,竞争不但没有导致集体衰落,反而促进了个体的兴旺。

    二战后的美国,带给欧洲人的,是一个启迪或者教训。他们发现,没有一个具有足够财力物力的国家基础做后盾,在新的和平时代竞争中难以拔得头筹。尽管美国人在全世界号召民族自决和民主投票,但他们却是在消灭了当地原住民和长期剥夺少数族裔公民权的基础上,通过一场内战和若干扩张计划,才达至今天的领土范围。吵吵嚷嚷的欧洲,共享着内容接近的传统和文化,有着号称一致的价值观,却没有办法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具有一致性的结论,这令欧洲的领袖们倍感挫败。

    从煤钢联合体的出现,到今天的欧洲联盟,欧洲的“战国时代”以寻找到了自己的“周天子”作为故事的阶段性结尾。看似形散的欧盟,最终还是证明了他们的神似。以集体的力量,在全球经济和政治竞争中取得与美国、中国、俄罗斯这些领土及人口大国相同的发言权,也是整个欧盟能够结合的重要原因。在一切顺利的时候,欧洲的领袖们在争吵后所形成的结论,自然应该成为大国们认真思考的重要内容。

    改革中的中国,在经济高速成长的助力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以个性和民间为基调的欧洲发展故事所体现的包容性,或许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思考,怎样的体系,才能支撑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与作者互动:weibo.com/niuhuayong)

欧盟怎么做到“形散神不散”
里约归来,绿色产业如何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