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网点增加,市场份额却不升反降

外资银行为何跑不赢中资银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上海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未来5至10年,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份额,占到5%~10%是完全可能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竞争会非常激烈。”时任中国银行副行长的朱民(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曾在2007年博鳌亚洲论坛做出这样的预测。朱民说这句话的前几年,内地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已从2004年的1.84%上升至2007年2.38%。

    然而,5年过去了,外资银行市场占有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下降。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末,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1.93%,而其税后利润只占中国银行业的1%左右。

    2007年,为了践行中国入世承诺,一大批外资法人银行获批成立,其业务范围和监管标准开始与中资银行趋同,企业银行服务包括跨国企业、大型企业和机构及中小企业商业融资、企业存贷、资金管理、贸易服务等,个人银行服务包括个人存贷、财富管理以及私人银行、信用卡借记卡等。当时市场仍然忧虑中国开放金融业会遭遇“狼来了”,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德勤中国全球金融行业领导合伙人刘明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虽然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营业性机构数量和资产方面不断上升,但以‘中农工建交’为代表的国有银行增长相对更快,导致每年外资银行的资产与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占比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国际范”落地

    “在理财、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等业务领域,中资银行都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促使外资银行在优质服务上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容显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外资银行原本的优势在于高端理财、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等业务,然而5年来,中资银行学得很快,更让外资银行尴尬的是,伴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那些外资银行最为人熟知的金融衍生品一夜之间被视为“毒物”。

    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行长孙敏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来看,全世界的机会不在欧洲,是不是在美国不知道,但一定会在中国。而在中国,关键就在于本土化经营战略。”

    “外资银行在过去的几年里努力拓展他们在中国的业务领域。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选择设立境内法人机构,已完成这一步骤的则继续在中国开设分行。”普华永道中国咨询部金融服务合伙人容承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是外资银行在过去5年中的布局重点。种种迹象表明,从去年开始,外资银行的网点扩张在提速,并逐步向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迈进。今年4月,东亚中国进入湖南设立长沙分行,星展中国重庆分行也正式开业。南洋商业银行也已经决定年内在成都等地开设支行,使网点总数突破30家。

    从城市到农村,外资银行也在往纵深下探。5年前,汇丰银行决心暂时放下高高在上的“国际范”,遁入中国广袤的农村。2007年,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作为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备受关注。现如今,汇丰的村镇银行总数将达到12家,共18个网点,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形成了覆盖西部、中部、华东、华北、东北和华南的农村金融网络。

    除了农村业务之外,汇丰银行也抓住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时机。那些总部位于香港或新加坡的外资银行也学会了借助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业务。作为东南亚的第二大金融机构,华侨银行把大中华区列为战略重点。

    利用原有客户在内地投资项目拓展业务也成为外资银行的另一种选择。今年4月,来自台湾的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大陆首家分行在上海成立。中国信托金控大陆事业总执行长罗联福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我们在把上海分行经营好的基础上,今后继续前往台商聚集的地方,拓展华南、渤海地区,以及未来可能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2011年年底,东亚中国响应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号召,在上海张江开设了第一家小微企业专营支行,小微支行必须符合两个80%的要求,也就是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不低于80%,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的客户数不低于全部客户数的80%。在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长关达昌看来,仅张江一个园区就有6000多家小微企业,其中存在大量资质良好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这些企业需要信贷给予支持。

    网点少,零售亏

    一边本土化,一边迅速扩张,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外资银行们还是太慢了,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网点少,存款就少;存款少,贷款自然少,零售业务盈利受损便会进一步导致网点扩张迟缓。

    “中国每一个省份按人口来算都比很多国家要多,所以我们看到整个中国是非常大的市场,当外国银行来到中国的时候,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务扩展到中国所有的省份,因为有很多的地方银行在那里开展业务了。”星展银行董事局主席佘林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目前,汇丰中国共有24家分行,110个左右网点;花旗集团在内地有47个银行网点;东亚中国在内地设立了107个网点,包括23家分行和83家支行;渣打中国有84家分支机构;星展中国约有34个网点;恒生中国有40个网点,包括12家分行和28家支行。即便如此,所有这些主要的外资银行在内地的营业网点总数都抵不过任何四大国有银行在一个沿海省份的营业网点。

    银行界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外资银行之所以做不过中资银行,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网点的支撑。根据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16日,虽然除了西藏、甘肃、青海和宁夏外,外资银行已经在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48个城市设立营业网点,但外资银行的网点布局仍然只是“星星点点”。德勤日前发布的《2012年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中指出,“由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网点和本土客户少,其在中国的人民币存款量难敌中资银行。”

    和勇于扩张网点,深耕零售业务,即便出现亏损也在所不惜的汇丰、花旗、渣打等相比,包括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内的其他外资银行,却因为亏损索性放弃或出售了零售业务。此前拥有法人资格的荷兰银行被拆分划归苏格兰皇家银行。

    普华永道《外资银行在中国》报告显示,受访银行给出的市场份额缺少增长的原因包括:不平等的竞争环境,经济因素以及服务产品品种少等。而业内一度认为,银监会在审批营业网点上“效率低、门槛高”是影响外资银行扩张的重要方面:银监会曾要求,外资银行每家分行的最低资本应为2亿元人民币。

    但这一推测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我们重庆分行获批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星展银行董事局主席佘林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于监管政策来说,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监管政策,根据地方战略和条件,这是不能够相互比较的,作为我们来说比较尊重各个国家的监管措施。”

    贷存比仍是“紧箍咒”

    截至2011年底,外国银行在华已设立39家外资法人银行、1家外资财务公司。另有77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94家分行;181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209家代表处。

    过去5年,存贷比过高一直是困扰外资法人银行发展的紧箍咒。在2007年末,上海的外资银行本、外币贷存比分别达137.6%和242.3%,而监管要求则是75%。

    2010年后,由于通胀高企,央行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来回笼货币量,存款准备金的不断提升,银行可贷款资金减少,75%的贷存比红线岌岌可危,许多大中型银行都面临贷款资金吃紧的问题,外资银行更是提心吊胆。

    按照中国入世金融开放过渡期的要求,2011年12月31日是外资银行贷存比达标的最后期限,贷存比就像镣铐一样限制了外资银行扩张,甚至波及日常业务。德勤的报告显示,当年受到75%贷存比的监管要求,令外资银行一度收缩它们的贷款额,如友利银行和渣打银行在2011年先后暂停了人民币住房贷款按揭业务。

    截至2011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含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各项存款余额1.32万亿元,增长25.27%;各项贷款余额9785亿元,增长7.1%;外资银行贷存比降至74%,满足监管要求,全部合格。

    其中,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整体存贷比水平已降至70%以下,同时,所有在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在2011年12月31日前均实现存贷比达标。那达标压力较大的几家银行,通过加大存款吸收力度和贷款速度控制,最终过关。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高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全部达标显然是‘做出来’的,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的乐观,为了过关,外资银行也采用了中资银行的传统一贯的做法,即在年末、季末、月末通过拉一天过渡存款的方式蒙混过关,只求技术上达标,这主要靠的是人情关系。”

    不过,这种中资银行惯用的“土办法”可能很快会失效。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上海银监局正在督促外资行落实以月度的日均存贷比为基础的内部监测和考核机制,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分币种管理、到期日管理、客户集中度管理等手段进行存贷比管理,以求防范风险,这或许会让那些好不容易通过技术性方式实现贷存比达标的外资银行郁闷不已。 

外资银行为何跑不赢中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