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艰难而冗长的谈判,带着哥本哈根的冰雪,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法务部部长高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侯中心副主任吕学都、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和环境中心主任潘家华等人刚刚回国,就赶来哈尔滨出席“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无论是开幕式、主题论坛还是圆桌会议,他们的身影总是镜头捕捉的焦点,他们总是被记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尽管主题都是低碳经济,相比哥本哈根的紧张而疲惫,在哈尔滨召开的这个论坛显然充满了和谐氛围,这让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圆桌会议召开前的几分钟时间里,吕学都向采访他的记者抒发感慨。
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法务部部长高风:
“哥本哈根”大会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大会,与会人数43000多人,超过了会议举行地点贝拉中心所容纳人数的2倍。有120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会。中国代表团在会议初期就会议关注的重大问题表明了立场,包括联合国气侯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谈判之下的双规制,包括国际社会应对气侯变化的长期目标,发展中国家报告的测算,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等等问题。在小范围的磋商之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发达国家的领导人轮番上阵,集中向几个发展中大国,特别是中国的代表施加压力。不过,我个人认为,最后定稿基本是按照中国的谈判底限为主,中国基本实现了自己的谈判目标。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侯中心副主任吕学都:
我刚刚从哥本哈根回来,还带着哥本哈根的冰雪。 我认为,哥本哈根会议 未达到预期成果。对哥本哈根协议,尽管没有正式会议的文件,但是有很多的评论。我看了一下,对这次哥本哈根会议,美国非常满意,其他发达国家一般满意。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里面的各个协议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美国的立场。但是全世界最关心的两个工作组的谈判,只能说取得了一部分的成果。我大概看了一下,50%到70%的内容解决了,但是没有取得完整的进展。原来大家都期待的哥本哈根协议,客观地讲,事实是没有被大会批准,只是被大会“注意到了”。
但是,无论如何这次会议对于推动保护全球气侯的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全世界而言,低碳经济是关乎地球未来的唯一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中心主任潘家华:
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中国国务院在11月25日召开的常务会议上做出决定,正式向国际社会宣布我们要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当前单位GDP的排放量下降40%到45%,这是属于中国对全球做出最大的、积极的贡献。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温室气体控制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这一点被国际社会所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