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现在发展到3G,下一步在发展LTE,有人说是4G,准确地讲是3.9G。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历史经验证明:不是越好的技术就越有生命力,而是要得到受众的认可,要方便、简单。
“移动互联网”前景无限
目前,全球都非常关注移动互联网。业内普遍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近,我去广州出差,使用手机中的地图功能,我就能知道自己的方位、目的地位置,非常简单方便。移动技术和互联网结合之后,为人们的未来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手机和互联网融合要做好,需要做很多工作,应该说,iPhone是很成功的范例,它的商业模式、终端能力、后台应用,与其配套的“应用商店”,都非常成功的发挥了手机和互联网的特点,并将其有效的融合。
现在家用带宽网络速度基本都能保证,而无线的网络带宽还无法保证,用户一多速度就慢。在未来,无线带宽可以得到保证,包括手机上网的速度也会非常好。但是不管怎么好,移动宽带的频谱资源还是有限的,而应用的花样却是无限的,这是一对矛盾,怎么去解决?除了技术的进步,即提高频谱利用率以外,移动网和固网的融合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为什么要融合?关键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固网的资源几乎是无限的,但应用没有移动网那么灵活,二者融合,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还有一个是网络的融合,在中国叫三网融合。我们知道,三网是指大家每天用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真正的三网融合是指,广电网通过改造以后,除了有线电视业务以外,还能够提供互联网业务、电话业务,电信网除了提供固定电话业务,还能提供视频业务,并能传输广电网的内容,即通过采用创新的技术,在一个网络物理平台上提供多种业务,这才是三网融合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三网融合以后,将会提供一个统一的大网,所有的业务就都可以在这个大网上实现,当然,接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整个网络将会是一个统一、融合的网。融合后的网络,将能够为用户的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
手机上的中国机会
手机终端在未来将能完成和电脑几乎相同的各种功能,手机有可能会采用高清成像技术,提高视频的质量、逼真程度,而且利用激光等先进技术,手机还可以作为投影仪,投射影像到纸上或墙壁上,据了解,现在美国已经开始进行这项研发了,此外手机的功能还将更加多样化,性能更加强大。这些技术听起来容易,但要形成产业链并不容易。
此外,用户之间的需求差异性很大,要让所有用户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付出很艰苦的努力。
在手机终端技术方面,我们也搞自己的操作系统,国家支持了两个单位,一个是中国移动的OPhone,一个是中国联通的UPhone。
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我个人认为,是因为开发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电脑操作系统很难,微软的产品非常成熟,用户群稳定,具有强大的电脑操作系统的技术优势,我们切进去的机会很小。但在手机上我们是有机会的,手机操作系统的研发我们是有基础的。中国人要开发出像苹果iPhone这样的手机,我不敢说短期能达到它的这个水平,但是经过若干年后完全有这个可能,跟它一样的好用、一样的漂亮,价格将来会比iPhone便宜一半都不止。
我认为这个事情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决心,能不能组织起来,如果组织的好,一两年内我们的智能手机平台就有可能做得和国外先进水平基本差不多。
目前,中国联通和一些团队正在做国家核高基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就是针对智能手机平台进行研发和产业化。大概在2010年年中,我们就会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3G手机,目前2G手机已经推出了,用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
应用的创新有无限的潜力可挖,凡是老百姓需要的,都会出现,只要价格好、性能优,用户需要的东西,就是未来会出现的东西。
建立“区域空间应急通讯网”
现在的网络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强大,应用越来越丰富,但实际上我们的网络在面对灾害是是非常脆弱的。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地震发生后,通讯一断就是一个月,在修复过程中只要一有余震,刚修复的光缆就会再次被破坏,短时间内很难恢复灾区基本通讯。因此,我们提出了建立一个“区域空间应急通讯网”,这个网最重要的是要将普通手机和公众移动网连起来,为救灾提供应急通信。
目前,是我们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这个想法。事实上,早在2008年初的雪灾时,我就想到了要建这个网,但是由于时间紧迫,网络建设非常困难,因此没有立即着手实施。但是,汶川地震的发生,对我触动很大,也促使我下定决心尽快推动这个网络的研究与实验。
国家非常重视这个事情,2009年专门立项进行研究与实验,在课题中,我们已经做了相关的实际放飞实验,在空中组网进行移动通信的恢复,但要保证在各种场景下通讯不中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大载重、高空浮空平台的研制,从国际上看,美国正在计划平流层飞艇项目,该项目的飞艇将能在2万米气流比较平缓的平流层高空滞空10年,我们国家也正在加大该领域的研发力度。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区域空间应急通讯网”也将会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同样具有应用价值,它能够覆盖很广的范围,而不用像现在这样到处建移动基站。此外,在我国无法进行实时监控的边境地区,将来一旦这个“区域空间应急通讯网”得到应用,这些地区的视频资料将可以不断被收集、传输,使我国边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被监控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汪孝宗采访整理)
刘韵洁,1943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曾任邮电部数据通信局局长,中国联通总工程师、副总裁,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CHINANET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络之父";现任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