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1997年 香港回归

《 中国经济周刊 》(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终结了香港长达150年的殖民统治历史,近代百年来的历史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香港特区成立,“一国两制”成为现实,香港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香港回到祖国怀抱,是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中的里程碑。

  口述者:曾宪梓

  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港事顾问,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贸易发展局理事等职。现为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名誉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贤。

  我在香港回归现场高呼“祖国万岁”

  祖国要过六十岁生日了,这是我今年最高兴也最期待的事。香港回归这十几年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日子。在香港生活了整整41年,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更替和风云变幻,而最令我刻骨铭心和感怀的片段,却都与香港回归有关。我今天已经75岁了,我一直坚持,就是想为国家、为香港多作一点贡献。

  直到今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12年前的那一天。香港回归交接仪式,整个会场4000多人,原本严肃而安静。凌晨之前,英国国旗降下来,然后零时零分准时奏中国国歌,升国旗和区旗,刹那间,大家都控制不住自己了。我完全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大喊一声“祖国万岁”。当时惊到不少人,特别是外国记者。夫人在旁边悄悄拉我,说你这么激动干什么,大家都在看你呢,要注意场合。可是,我能不激动吗?

  为了那一刻,我已等待了太久。

  回望回归协议签署前后

  1968年,离开广东省农科院五年之后,我辗转踏上了香港的土地。当时的香港,有着内地难以企及的繁华,但“血脉相连”的香港人对内地人的偏见却令人深感痛心。他们管内地人叫“阿灿”,这个外号来自一部叫《网中人》的电视剧,代表愚昧、贫穷、跟不上潮流的人。

  事实上,一直以来,香港的繁荣稳定都与祖国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内地并不富裕,但仍给香港提供了充足的质优价廉的食品和其他物资,而内地的商品,40%都要经过香港转出去。祖国一直是香港的“靠山”。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看到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怀抱,香港人和大陆人能真正“手足相连”。

  1982年9月,因为香港问题,撒切尔夫人访问了北京。我非常关注这件事情,撒切尔夫人希望香港继续归英国管制,邓小平说不可能了。这之后,中英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我为此非常着急。

  当时,香港整个社会一开始是在观望的,因为他们对共产党过去的一些做法——特别是对资本家的斗争仍然心存阴影。所以不少对未来充满忧虑的香港人都准备放弃在香港的产业,移民他乡。而英国政府则趁机颁发英国海外护照,拥有海外护照的香港人虽然在英国没有居住权,但离开香港到很多国家都可以免签证。当时几百万人申请了这个护照,有条件的香港人纷纷移民,去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英国政府为此赚了很多钱。香港经济那时也受到很大影响,人心惶惶,房价跌得很低。

  不过,历史前进的步伐不会因此改变。在经过多轮谈判之后,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自此,香港进入了长达13年的回归过渡期。

  这13年,也是我一生中最为忙碌的岁月。我被邀请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被国务院聘请为港事顾问,同时还是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的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参与几乎全部基本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每个月开两次会,讨论很多问题,其中有那么一两年,我差不多每年去十几二十次北京,把听取来的香港各界的意见,及时向中央反映。如今回想当年的忙碌,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乐在其中”。

  1985年,协议签署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我们客属商会在香港包了一个大酒楼,筵开136桌,1500多人参加。从下午4时到晚上10时,宴会现场一直反复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革命爱国歌曲。这些都是我一辈子最爱唱的歌。当时有人对我说,你可真大胆,现在还是英国管制啊。我说我得告诉大家,我们香港就要回归祖国了,我们要得到赞许、认同。香港回归,我们心里都不担心,看到我们国家不断地强大了,谁还怕谁啊?

  过渡时期的风波

  1991年,我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三年后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此时的香港回归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不料,原本一帆风顺的回归之路却在关键时刻再起波澜。我当代表的时候,正好遇到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在香港就职,他试图大幅改变英国对香港的政策,并搞了个“三违反”的政改方案,这是摆明了与中方对抗的香港政制改革方案。我当时气愤万分,直接就跟彭定康“扛”上了。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我就公开谴责彭定康,问他到底是破坏回归平稳过渡,还是来培养接班人?

  当时,我不止是猛烈抨击,更呼吁要把彭定康赶出香港。有人说我“很冲动”,不过,即使时光倒流,我还是一样会选择这么做。你说彭定康那是做什么啊?他想给香港回归设置拦路虎,给我们出乱子啊!当时有人骂他是千古罪人一点都没有错!

  尽管波折重重,但我始终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当时,我们对将来香港特区政府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争议很多,比如过渡时期该怎样走,回归以后应该怎么做。但是所有的争论都是细节问题,对于大方向大家都是没有怀疑的,“一国两制”是必然的选择,所以都是有争议,有结论。

  “背靠祖国,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回归以来,香港遭遇了很多挑战,先是亚洲金融风暴、随后又是SARS侵袭,经济一度跌落低谷,许多人出现负资产,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些给新生的特区政府班子带来很多困扰,但是这个队伍很不错,他们处理得很好,没让别人看到热闹,看到乱子,就连美英等国家也认为香港这些年“一国两制”运转得很成功。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我自己觉得,有责任去收集香港各界人士的意见,及时向中央反映,希望中央制定香港政策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了解,能够作出比较正确的对港政策。

  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在香港签署,香港产品可以零关税运到国内,后来又出台了内地居民对香港“自由行”政策。从2004年起,香港经济得以高速复苏。香港经济得到复苏、发展,这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和活力。香港政府在新的制度下解决了问题,说明了新制度的能力。

  通过去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祖国对香港经济的支撑作用。中国内地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13亿人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需的持续增长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祖国,就是香港最硬的“后台”、最大的“靠山”。香港是祖国的南大门,有着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政策,想发展必须靠大后方,依靠祖国内地做后盾。只要背靠祖国,香港就能面向全世界发展。而香港作为世界金融平台,在金融、贸易、航运、信息等行业领域都能起到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作用。

  如今,香港的繁荣昌盛与日俱增,由于自己年事已高,去年,我从全国人大常委的位子上退了下来,生意也交给了三儿子。我以前总说,只要我不死,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现在看样子得改口了,不单单我要终身报效祖国,我也要我的儿子、家人,像我一样拥护共产党,爱我们的国家,爱香港,爱家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邹锡兰采访整理)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奇迹
1949年 土地改革
1949年 没收官僚资本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业
1953年 民族工商业改造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8年 户籍制度建立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1964年 农业学大寨
1964年 “三线”建设
1968年 上山下乡
1970年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6年 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 恢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