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到2012年,福建旅游总收入达2000亿

海西将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汪孝宗 张娟娟/厦门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台湾“80后”眼中的大陆

    “我是第一次来大陆,大陆比想象中发展得更快,更繁荣。我非常喜欢厦门,希望能经常来这里玩。”9月8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第五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下称“旅博会”)的台湾展馆,来自台湾地区金门县金城镇的邱丽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今年28岁的邱丽凤,显然是属于“80后”。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邱丽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一边向记者讲述她对大陆及厦门的感受,一边还不忘向记者推介她所销售的产品。

    于9月6日开幕的此次旅博会,邱丽凤所在的金门县扩大了参展规模,种类更加齐全。在这里,市民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金门高粱,同时还可以买到最正宗、最有特色的金门“土特产”。

    “我已经连续参加好几届旅博会了,对这里的印象非常好,大陆的游客也非常喜欢我们的产品,每次带来的‘金门贡糖’都销售一空。”来自金门县金宁乡的陈丽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了解,旅博会已先后举办了四届,得到了两岸四地旅游业界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旅博会为培育‘海峡旅游’品牌,提升‘海峡旅游’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已成为两岸旅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产业对接的桥梁纽带。而‘海峡旅游’更使福建省成为海峡两岸双向旅游的前沿平台、黄金通道、主要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福建省旅游局局长郭恒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海西的魅力

    今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的发布,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升为国家战略,使海西这片土地成为我国改革开发的又一片“热土”。

    而《意见》提出“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要求,无疑提升了“海峡旅游”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并使之成为海西发展的重要角色。

    事实上,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而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据福建省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1987年至2008年的21年间,到福建观光游览、寻根谒祖、探亲访友的台胞已达1022万人次,约占全省入境游客总量的1/3,接近大陆接待台胞总数的1/5。

    由于福建省坐拥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著名景区,富有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对两岸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因而,有关专家认为,通过培育“海峡旅游”品牌,积极构建环海峡旅游区,完全有可能将其打造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我国第四大重点旅游区域。

    福建省新近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对“海峡旅游”的未来发展制定了若干战略目标,其中包括:到2012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到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

    近日,国家旅游局也公开表示,将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福建独特的区位优势,全面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联合香港、澳门,把两岸四地作为大的旅游经济圈,合作研发高端产品,把海峡东西两岸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实际上,早在2006年,国家旅游局就已经把海峡西岸旅游区列为“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优先发展的12个重要旅游区之首,提出从海峡西岸入手,联合东岸,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共筑合作双赢平台。

    “海峡旅游不仅推动两岸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推动海西经济区的发展以及两岸四地的发展。大家都来把它做好、做深、做大,成为一个品牌。”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旅博会期间如此评价“海峡旅游”。

都江堰旅游振兴在路上
海西将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