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国营”归来

张鸿 《 中国经济周刊 》(

    小时候,“国营”是个美好的词。买东西要去国营商场,吃饭要去国营饭店,洗澡要去国营浴池,就连剃头都要去国营理发馆。后来开放了,市场活起来,国有企业的弊病渐显,“国营”二字的光环也逐渐散去。再后来,国家实行产权改革,提出“国退民进”,我们身边尤其是消费领域几乎很少见到以国营为卖点的产品和服务。百姓也对国营不国营的没了兴趣,淡了。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态势却有些回头,国营要回来了。先是航空业在往回收,几年前被鼓励进入民航领域的民营航空公司如今已所剩无几,在国内乘坐航班基本只能选择国营;接着国企又频频拍下“地王”,强势挺进地产领域,北京最近诞生的两个“地王”虽无江湖名号,背后却靠着中化、中国电子这样的大型国企,眼馋得潘石屹不得不认输:“人家有背景,有钱,我们实力不行”;随后是著名的奶业民企蒙牛被中粮收购,也成了国有控股企业。未来不仅我们住的房子上可能立着“国营小区”的牌子,喝的牛奶也都成了纯粹的“国产奶”。连牛奶这样充分竞争的行业都被国企攻克,可以想见,我们离“国营理发馆”又不远了。

    这一幕让人恍如隔世。30年前,国有企业占了绝对的大头,就业也基本是“国家的人”,那时我们尚且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和发展民营经济。如今民营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近一半的财税收入、近6成的GDP,解决了超过7成的农民工就业和近8成的城镇就业岗位,在金融危机关头,怎么却要回去呢?

    一个合理的猜想是,民企的退出是被迫的。看看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吧,一季度的GDP增幅只有3.4%,排在全国的队尾,上半年也才6.3%,低于全国水平。仅在房地产领域,2007年以来浙江就有近2000家民营企业被吊销了营业执照。上半年,虽然当地银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倾斜,但小企业能获得的贷款仅占5%,而且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高的上浮80%。相比之下,央企融资的成本要低很多,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中,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约60%。这些大客户除了享受利率的优惠,还可以进行票据融资。在上半年的疯狂信贷发放中,基本路径就是:民企求银行,银行求国企。大型国企握有大量银行资金却苦于无处可花,本来就产能过剩,只好和民企抢地。用民间的话说就是“撑的撑死,饿的饿死。”

    没钱自然要退出,所以很多私企老板都放弃实业,变成了炒客:炒股和炒房。这极大地破坏了靠30年时间建立起的民间创业文化,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可能要几年后才能体会。目前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国营”可以拯救经济吗?按照前面的数字,在经济最危急的时候,我们救的不是99%的企业、不是6成的GDP、不是8成的就业,相反救的却是1%的企业、4成的GDP、两成的就业,逻辑上显然很难讲通。就像一个医生面对危重病人,首先不解决心脑血管的问题,而是先去治脱臼。

    治脱臼就治脱臼吧,可是未来还要不要治心脑血管?这是一个必须在当前就明确的议题。政府曾经多次提出“国退民进”,经过一次危机后,是否还要坚持?“摸着石头”走了一半,还继续寻找河对岸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必须出台一系列强制政策,真正做到向民营企业倾斜。拯救民营企业于水火,其意义不仅在于拯救中国当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还在于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方向,只有方向明确了,才会坚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国企的好日子又回来了,这并不令人感到欣慰。就像广告说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一个时代三个“活宝”:郭德纲、小沈阳与周立波
“国营”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