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随着广东农垦在马来西亚沙巴州18万亩橡胶种植基地的正式启动,其海外营收将占到总收入的1/3——

海外再造新农垦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陈文娟/广东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继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化典范之后,中国的种植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开启国际化之旅。

    作为全球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的橡胶产业已开始走出国门,在海外建立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作为国内三大橡胶基地之一的广东农垦,更是将占全球天然橡胶69%的东南亚作为海外扩张的首选地。

    “广垦橡胶集团马来西亚沙巴州18万亩橡胶种植项目正式拉开序幕”。5月13日,广东农垦官网上,这条醒目的新闻标题吸引了记者的关注。而随文配发的“清芭前的荒地”、“开垦现场”等新闻照片显示,广东农垦的这一海外橡胶种植基地,是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的荒山野岭上的一次大垦荒。

    “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强东盟合作的精神,广东农垦的国际化经营正在加快步伐。”近日,广东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透露说,“目前,广东农垦已先后在泰国的沙墩府、董里府,马来西亚的砂捞越州、沙巴州等,建立了海外大型橡胶生产加工厂和橡胶种植基地。”

    橡胶,与钢铁、石油及煤炭并列称为四大基础工业原料,而自2001年起,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进口地主要来自全球橡胶主产地——东南亚的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2008年,中国天然橡胶年消费量270多万吨,国产只有50多万吨,国产量只满足约五分之一。今年5月12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中国4月份的天然橡胶进口量为1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9%。行业分析认为,国内天然橡胶供求缺口还在逐年增大。

    作为资源型原料,橡胶价格也与石油价格一样,受国际市场影响起起伏伏。因此,尽管作为进口和消费大国,但中国在橡胶国际市场上一直缺失话语权,并为此付出巨大经济代价。

    对以广东农垦为代表的中国橡胶生产者的海外扩张行为,业内人士的看法是,这不仅将为中国制造业提供雄厚的橡胶等资源型原料储备,为中国真正参与橡胶国际市场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中国作为橡胶消费大国参与国际市场定价提供了契机。

    “走出去”,再造一个海外“新农垦”

    ——占全球天胶69%的东南亚成为广东农垦海外扩张的首选地

    据介绍,早在2004年,广东农垦就开始了“走出去”战略,实施海外扩张,最初只是并购当地的加工厂,之后逐步建立合资或独资的橡胶种植园。

    “广东农垦之所以选择海外扩张,也是基于中国橡胶产业的窘迫现状和垦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赖诗仁局长对记者说。

    据了解,天然橡胶的用途非常广泛,如汽车用橡胶、医学用乳胶、航空用橡胶等,特别是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崛起,对橡胶的需求明显增加。作为战略性物资,橡胶事关国家经济全局的稳定甚至安全。 

    世界橡胶研究组织预测,在未来10年亅15年内,中国的天然橡胶消费量将达到300万吨乣400万吨,占世界天然橡胶消费总量的近1/3。

    而从目前的种胶规模来看,我国年产干胶的峰值仅为70万吨左右,橡胶自给率从上世纪90年代能满足50%左右的国内消费,快速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进口依赖性和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对此,赖诗仁局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近年来,天然橡胶价格呈现出不断上涨的势头,自给缺口逐年加大,意味着中国将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

    他介绍说,广东农垦虽是我国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之一,但由于地理、气候条件限制,广东农垦橡胶年产量最高也只有5万吨,并且波动较大。面对国内天然橡胶严峻的安全形势,广东农垦开始思考:能否凭借拥有的先进种植和加工技术,利用境外的资源拓展橡胶产业?

    经考察论证,广东农垦将战略眼光锁定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相比广东,东南亚地区种植条件明显优越得多,这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国就提供了全球69%的产量。

    “在东南亚地区设立橡胶生产和加工基地,可以突破国内资源束缚,充分利用橡胶种植大国丰富的土地、人力资源,壮大广东农垦的橡胶产业规模。”赖诗仁局长说。

    另外,选择东南亚,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考虑。自2004年1月1日起,中国已全面放开进口橡胶非关税的所有限制,橡胶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后,东盟地区主要产胶国凭借其较低的成本优势以及占世界大头的产量规模形成了对中国的橡胶产业的冲击。 

    “因此,与他们建立共同市场,构建紧密的互利合作关系,可以说是应对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避免国际贸易磨擦、提高我国对天然橡胶这一短缺型战略资源控制力的战略选择。”赖诗仁局长说。

    在海外建立橡胶基地,对当地经济也是一个带动,扩大当地就业,增加政府财政,促进双方经济技术的合作和交流,受到了所在国政府的欢迎和支持。这几年,广东农垦接待来自东盟国家的政府官员、财团商会络绎不绝。

    海外橡胶基地雏形已现

    ——海外基地收入明年将占广东农垦农垦总收入的1/3

    尽管作为国内三大产胶巨头的老三,广东农垦的天然橡胶产量与海南农垦、云南农垦相比份额不多,其国内的橡胶基地仅有60万亩,年产干胶量也只有5万多吨, 但广东农垦率先开启海外收购和并购,成为国内橡胶行业海外扩张的先行者。 

    早在2004年,广东农垦“走出去”战略就迈出了实质性第一步——收购泰国南部的一家加工厂,成立泰国广垦橡胶(沙墩)有限公司。该海外项目由广东农垦集团公司投资2945万美元,2005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19公顷,厂房面积22370平方米,设有3条干胶生产线,年产干胶能力达9.6万吨,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内。

    2007年,广东农垦又在泰国建成了第二个项目——广垦橡胶(董里)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2800万美元,年产浓缩乳胶88700吨、胶清胶7000吨。项目占地面积12公顷,产品90%返销国内,其他销往韩国、马来西亚等。

    在泰国“连下两城”的战绩,赖诗仁局长并不满足:“购得海外加工厂并不意味着就控制了资源”。赖诗仁局长坦言,加工厂只是完成天然橡胶的初级加工,并不能掌握源头,“只有拥有一定规模的橡胶种植园才能保证对国内天然橡胶的稳定供给。”

    这一次,广东农垦把目光盯准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一年12个月份都可以割胶,而国内每年有3个多月的停割期,橡胶单产要比广东高出近30%,而且种植期短,5年左右就可采割。”赖诗仁局长以行家的身份解释说。

    于是,2007年下半年,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广东农垦首批租赁管理了当地胶园1万亩,筹划与当地合作新种橡胶15万亩。第二年,又投资建成了年产标胶4万吨、复合胶3万吨的第三家橡胶加工厂。

    到了2008年9月,广东农垦的海外扩张战略实现历史性进展: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马来西亚副总理纳吉(现任总理)见证下,签下了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种植18万亩橡胶的合作项目,该项目投资达8000万美元,合作期50年。

    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多个项目的建成启动,标志着广东农垦在东南亚形成了集橡胶种植、管理、采割、加工于一体的橡胶产业体系。 

    “至此,广东农垦在海外生产、加工橡胶的能力已经达到每年20多万吨。”赖诗仁局长透露说,据统计,2008年广东农垦86亿元营业收入中,已有1/5是在境外实现的。

    “但这离我们的目标还差得很远。” 赖诗仁局长对记者介绍说,“按照规划,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广东农垦的海外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将达到30万吨,境外产业营收将占广东农垦总营收的1/3。到十二五期末,即2015年,广东农垦在国内外自行种植的橡胶基地面积要达到110万亩以上,扩大辐射几百万亩,形成年加工销售橡胶50万吨的能力,海外经济份额要占垦区经济总量的1/2。” 

    届时,在东南亚的热带土地上,将出现一个“海外新农垦”。

    “橡胶万万不可丢”

    ——经营失策曾招致3.93亿元亏损

    记者在采访中惊奇地发现,就是这个今天已在海外建立了稳固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广东农垦,十年前,却因“下胶上果”等经营失策,巨亏3.93亿元,一度濒临“死亡线”,差点“被解散”。

    “发展是硬道理,乱发展是没道理。”赖诗仁局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广东农垦那段弯路的病根所在。

    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中国特殊经济形态的农垦系统也开始顺应和融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 广东农垦的改革思路是“实体化”——转制为广东农垦集团公司。然而,数十年来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广东农垦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并出人意料地走向了盲目发展、扩张的另一个极端。

    “当时几乎是家家办公司、人人搞贸易。”垦区的老职工告诉记者,时值第三产业兴起,从总局、管理局到农场,从机关事业单位到企业,从垦区领导、机关干部到一般职工,无一例外。仅总局机关处室和直属单位办的公司就达200多家,商贸、餐饮、物流五花八门,贷款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往往两、三千万投进去,最后就剩下个厂房。”农场老领导介绍说,在最早掀起“全民经商”热潮的湖光农场,当时损失5000多万元,几乎是整个农场的全部家底,“到1999年,除流动资金全部流失之外,还欠内债、外债以及工资多达9000万。”

    “副业”如火如荼,作为支柱产业的橡胶却几近遭遇“灭顶之灾”。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橡胶价格持续下降,农场的效益始终在亏损线下徘徊。1992年,广东农垦总局向各农场下达命令:砍胶,改种水果、辣椒、冬瓜!谁不砍胶,就摘谁的‘帽子’。”垦区一位老职工向记者回忆说。

    “当时正是橡胶树长满七年,等着开割的季节,不少老胶农都抱着胶树哭啊。”曙光农场老职工说,“但是没有办法,上头说了,不下胶,就下人。”

    回想起在那场“浩劫”里被砍掉的橡胶树,红峰农场党委书记陈秀河至今心疼不已。“我们是提着‘帽子’顶风造假报表,才保住了胶园。有些顶不住的,像建设农场,当时产胶量已达到2000多吨,是所有农场中橡胶种得最好的,换到现在每年至少有几百万利润,可惜全砍光了,结果十几年都翻不了身,砍成了‘全国扶贫农场’。”

    “上面思路不明确,下面效益不咋样”。工资发不出,农场职工流失严重,据说在茂名垦区,当时派出所一天迁出的农场职工就达600多名。用农场职工的话说,走得大家“心都慌了”。

    1999年, 广东农垦的账上出现了3.93亿元巨额亏损,另有累计数十亿元的不良债务。全垦区5万多退休职工和7万多水库移民的生活几乎是等米下锅。

    广东农垦何去何从?

    “解散广东农垦,将几十家国营农场下放”,据说这一解决方案一度成为某些高层的热议话题。

    然而,农垦是一个大而全的“小社会”,解散、撤销都是大难题,将如此庞大的一个“包袱”丢给社会,很可能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和连锁反应。

    “广东农垦的问题,应该通过自身发展来解决。”以赖诗仁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后,提出这一历史性决策。“收拾‘烂摊子’,全力扭亏”成为首要任务。

    2000年,一场以“整合”为核心的全新改革在广东农垦铺开。

    “整合的核心就是明确自身优势、重新定位。”赖诗仁局长向记者介绍说,“作为农业建设的‘国家队’,农场必须依靠主导产业作支撑。”

    于是,“砍胶上果”的错误做法被果断叫停,重新综合对比垦区的资源、产业、规模、科技和组织等优势,决定跨区域重组优化橡胶产业布局,使橡胶产业向垦区地处山区的宜胶农场集中,实现了橡胶这一支柱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橡胶产业在历经一番波折后,重新被确立为广东农垦的主导产业。对于这次掉头,农场职工称为“兜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他们举双手欢迎,用他们的话说,“天然橡胶的确很有搞头”。

    新一轮改革两年后,即2002年,广东农垦就摘掉了亏损帽子,开始盈利;2005年进入全面扩张阶段,2005年至2007年年均生产总值增长22.94%。

    不过,对于赖诗仁局长来说,将橡胶确立为农垦的支柱产业,并将橡胶种植和生产基地拓展至海外,并非仅限于垦区自身发展和自身利益:“广东农垦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既是致力于农垦优势产业的国际化经营,也是致力于国内短缺型资源的国际化合作开发。”

海外再造新农垦
农业“国家队”不能没有 国际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