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论坛”乱象丛生 急催行业监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南焱 ★亦非/北京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2月1日,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刚刚结束,素有“中国达沃斯”之称的“中国企业家论坛”于2月8日~10日又布阵亚布力。在随后的时间里,关于中国经济、私幕基金、书市、IT产品等多个行业多种形势的论坛也将陆续上演,这其中,有些是“货真价实”的,有些则是“掺了水分”。 

    当前,许多论坛更多的是由某个公司或个人组织,找一个有影响力的挂靠单位,进行招商。然后在开幕时找一个高档酒店,甚至是一些知名会议场所,开幕后随即转移到较为便宜的小酒店。拉赞助的时候拟邀请的人员名单,政府高官、企业领袖一应俱全,但到开幕的那天与实际简直天壤之别。业界人士表示,当前国内会议论坛是没有门槛,小而散,欺诈、短利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照此下去势必走向无序混乱的局面。 

    “暴利”催生“虚假论坛” 

    近年来,国内各种财经、商业性论坛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在少数。 

    “暴利”的驱使使得一些人铤而走险,也导致论坛怪象频出。某论坛曾打出广告有国内的一些“企业大腕”参会,记者慕名而去,却大失所望。该论坛从开幕到结束,记者连“企业大腕”的影子都没有看见。与同行一聊,都有类似的经历,有人说这已成为当今论坛的“运营模式”,借名人招揽巨额的赞助,然后开会时出席的并不是本人,而是名人的代表,以此糊弄参会者。由于政府没有相关的管理规定,参会代表也投诉无门。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从事财经、商业性论坛的机构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咨询公司,主要以会议策划见长;第二类是科研机构(特别是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第三类是培训中心;第四类是媒体。由于举办论坛没有门槛,政策方面又没有限制,而举办论坛的经济成本不外乎由邀请嘉宾、媒体推广、会务接待、人力投入四部分组成,如果运作成功,收益率一般都能达到20%~30%,以高官、名家为卖点可能会获利更高。 

    如此种种论坛的肆虐,正在侵蚀着这个被称为“朝阳”产业的市场。业内专家指出,越来越多的组织与机构想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全球化这趟车,通过挂上中央某部委或地方政府的名,承办各种形式的经济论坛,来掘得金子,同时获得很高的声誉,可谓是名利双收。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可以持续下去。 

    在会展行业知名度很高的北京环球博览有限公司董事长鲁诚认为,目前中国会议产业属于市场自发的调控,会议不在行政许可范围内,也没有出台相关规定进行监管。 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益忻教授指出,会议产业的宏观监管是必要的,作为一个产业,论坛等作为会议产业的一个产品,必须对消费者负责,这就使其像其他产品一样,必须受到一系列审查监督。“虚假论坛”就是假冒伪劣产品,政府必须打击。宏观监管,并不是要回到过去审批制的老路上去,而是要政府出台法规,行业成立协会自律,进行资格认证,形成行业规则。 

    竞争薄弱 论坛内容缺乏“灵魂” 

    过去国内论坛大部分沿袭了“政治论坛”的鲜明特征,基本上由政府或者其他非赢利性组织一手操刀。但自从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之后,民间商业论坛崛起,各地各种论坛有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但是真正形成国内品牌的论坛很少,即使有点号召力的论坛在专家眼里其影响力也是有限的,究其根源是竞争乏力所致。 

    “中国企业家论坛”亚布力峰会是中国一个知名的论坛。“但就像这样的知名论坛,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是有限的。做到现在也基本类似一个经济沙龙。从实际贡献看也只是对东北三省尤其是黑龙江省带来了可观的效益。”曾参与“中国企业家论坛”创立的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宏伟说。 

    “导致这个局面的原因,关键是竞争力不足,我们可以抛开一些只为‘圈钱’并无论坛之实的假论坛不说,就是现在一些有一定竞争力的论坛也仍然存在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各领风骚三五年就是竞争力不足的表现。”鲁诚说。 

    是什么原因导致论坛竞争力不足?管益忻教授认为,首先是多数中国企业和中国的企业家还不够成熟,对各种论坛的鉴别力不强。其次是会议的针对性不强,大而空的话题太多,而务实的、指向性强的论坛少之又少。第三是鸠占雀位,一些经济学家也大量地出现在一些企业家论坛,并声称自己懂得企业和企业管理,而真正懂企业管理的管理学家却被拒之门外。 

    那么,一个论坛的竞争力究竟取决于什么呢?“首先要真正把握参会企业家的内心需求,能够深入到他们的灵魂深处。其次就是要实现两个逻辑的对接:一是商业逻辑与政治逻辑的对接,从而实现政商两界的沟通;二是本土逻辑与国际逻辑的对接,从而实现全球商人的参与。如果这两点能够成功实现,一个论坛的核心竞争力就有了。”管益忻教授说。 

    更需专业化运作 

    一个成功的论坛,必然是重大经济信息、经济决策的发源地,也是大量的人力核心资源聚集地。国外全球性论坛诸如“达沃斯论坛”、“财富论坛”等,这些论坛无论在嘉宾的选择上,还是发言内容上都非常出色,这让不少参会者感到荣耀。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成熟的专业化运作,而这些是国内论坛难以企及的。 

    何为一个成熟论坛的标志呢?鲁诚认为,一个成熟的商业性论坛有三条标准:一是能够持续的盈利,这是一个商业论坛存在的基础;二是可以复制,一个论坛仅靠一年一次成功举办不能算是成熟的;三是形成价值链并能推出系列产品,盈利模式并不是靠单一的参会费和赞助费。 

    达沃斯世界经济年会是成熟论坛的一个标杆。这个论坛目前已举办了30多年,每年的参会代表达到2000多人次,而且汇聚了当今世界最具智慧的顶尖人物,他们的言论可以决定世界未来的走向。 

    那么如何才能使论坛走向成熟?专业化操作是业内的共识。国内的“博螯论坛”是成功的典范。尽管它是民间运作,但强大的政府背景是支撑它成功的重要因素。与博螯论坛不同的是,“中国企业家论坛”,开始就定位专业化运作,它起初是由新财经杂志社社长李俊以及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源等企业家联手共同出资,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中国企业家论坛有限公司。之后老股东退出,新股东又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公司来专门操作。目前,该公司除了运作亚布力峰会外,还在运作其他几个论坛,算是论坛运作的佼佼者。 

    但管益忻教授认为,像“中国企业家论坛”这样成熟的论坛,要想进一步提升不仅需要品牌的推广,还要引进一流会议人才进行更加专业化的高品质运作。而对目前国内大多数论坛的当务之及则是实行企业化、专业化运作。 

    

    记者手记 

    10元门票的启示 

    南焱 

    郭德纲当年火时, 门票只有10元,短短几个月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相声大腕。各种褒奖蜂拥而至,诸如“相声界的草根英雄”、“让相声回到剧场的人”、“挑战电视相声的斗士”等等,总归给他戴上了一顶“来自平民”的帽子。 

    试想,郭德纲如果是在庙会上,露天搭个台子连10元钱的门票都不收,还会不会火?笔者曾多次逛过庙会,也多次碰到过这样的场面,都是一个心态,看到这么多人,凑上去看个热闹,有时甚至踮着脚也未看清谁在说,说了什么,就匆匆离去。笔者曾经观察庙会上说相声的场面,进进出出,与笔者同样心态者还不在少数。试想,郭德纲起初就是在这种没有任何门槛的平民中间恐怕也难以火起来。因为,没有门槛的观众,同样是鱼龙混杂的,用心程度不一,如此嘈杂的环境中,说者听者恐怕相互之影响都难以静心。郭德纲的成功恰恰就是因为他有了那个10元的门槛,让有心者进入,认真捧场,哪怕是一个人,说者与听者都非常认真。无疑将凑热闹的随心所欲者拒之门外。这一点应该是郭德纲相声火起来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与郭德纲现象相似的是当今的会议论坛现状。看上去,各种形式的论坛十分火爆,从国际论坛到国字头的论坛,到处都有论坛的身影,大到上千人,小到几十人。看上去蔚为壮观。据统计,北京的展览1年有200多个,而大小论坛已经多到无法统计的程度。 

    与郭德纲火爆不同的是举办论坛没有任何门槛。现在办论坛,无论是政府也好还是企业也好,无论是文化公司还是广告公司或是其他性质的企业,无论是有职务的还是自然人,无论是有资本也好还是没有资本,都无需任何审批,找个响亮合作单位做主办,策划一个响亮的名头,出个方案,甚至不要任何场地,只要有一部电话与传真就可拉赞助,给企业赞助方案上拟邀请人员可说是上至国家领导,下至知名大企业领袖,这些的确唬住了一些地方企业,拉到赞助租个场地,等人到时再收一笔会务费。许多人千里迢迢赶到会场,拿到会议须知看到的嘉宾名单与拟邀请的名单相差十万八千里。再看看原来策划上千人的规模,实际不过百十来人,此时乌呼上当晚也。 

    笔者此番描述可谓是当下所有会议的普遍现象,会议出于此种现状,似乎十分市场化,但不免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无序的恶性竞争,不仅会持续的小而散,而且会摧毁这个市场。 

    究其原因,这个市场的准入门槛,连郭德纲的10元门槛都没有,也就难怪鱼龙混杂了。假如有一个准入的门槛,哪怕这个门槛低的只有“10元”,欺诈者可能就会少了不少,专业化、品牌的整合,也许会在这个行业来得快些。 

“论坛”乱象丛生 急催行业监管
中国旅游业如何“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