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挖掘春节文化大有可为

刘国昌 《 中国经济周刊 》(

    牛年春节已过,不少人仍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确实,这个春节过得很热闹,尽管有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人们的心气依然很高,全国城乡处处呈现出喜气洋洋的景象。尤其令人高兴的是,在这个春节里不少过去的民俗活动都得以恢复,人们积极参与,乐在其中。 

    在我国,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古往今来围绕春节举办的活动也是最多的,如放鞭炮、贴春联、逛庙会、剪窗花、挂红灯等等。今年春节也不例外,上述的活动不但一样没少,还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在北京天坛等公园举办祭天仪式、胡同街道里举办“报春”、“咬春”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为今年首次亮相,形式新颖,引起老百姓的兴趣,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比如报春活动,在立春的前一天即2月3日,北京东四街道办事处在社区举办“报春”活动。人们扮演成“春官”、“春吏”,在腰鼓队的配合下,走街串巷“报春”——“春来啦!”“春来啦!”随后是一阵响亮的锣鼓声。 

    再如咬春活动,2月4日为农历立春,北京建国门街道社区居民在一个四合院里举办吃春饼活动。人们穿着新衣,手举风车,兴致勃勃地吃起了春饼。春饼有锅盖那么大,里面裹着粉丝、豆芽和鸡蛋。有趣的是,吃的时候可以两个人一块儿吃——一人咬住饼的一端,以呈现“咬春”的景象。 

    我国民间流行的这些春节老习俗,是千百年来人们约定俗成的。从形式上说动静大、很热闹,从内容上讲健康向上。这些习俗,流传于民间、盛行于民间,具有旺盛生命力。同时这些老习俗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到内容,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光彩。比如贴对联、剪窗花、猜灯迷这些活动,蕴涵着汉字、诗词、文学等方面丰富的知识,人们参与其中,会得到很好的滋养与提高。 

    遗憾的是,如此好的东西在“文革”中遭到摧残,将其视为“四旧”一扫而光。改革开放30年来,这些习俗活动陆续得以恢复,受到人们的欢迎。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如何将春节文化这一丰富的遗产很好地进一步挖掘、整理,使之更好地发扬光大。 

    如上所说,今年的春节活动较之以往丰富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活动在表演水平、组织形式上尚有一些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北海公园举办的祭天仪式上,护卫清皇帝的卫兵服饰搞成了明代的,让人看出了“穿帮”;还有的对联是随手写来,韵味全无,让人读了不解其意。如此种种反映了在春节文化活动指导上的缺失。由此笔者想,我们能否在春节文化这个问题上来一个梳理与挖掘?春节文化活动的种类是很多的,从声响(放鞭炮、抖空竹)到装饰(贴对联、剪窗花、挂红灯);从衣着(穿唐装)到活动(拜年、祭天、逛庙会)等等,可谓丰富多彩。有关部门和人士如能把这些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逐一规范化,使表演者、参与者有所遵循,让春节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充满文化气息,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今年春节已过,但还有明年、后年的春节呢。期盼以后春节过得更热闹!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挖掘春节文化大有可为
恶俗广告与“男人不坏,女人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