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学者谈新医改——

政府对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应提高到GDP3%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北京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10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新医改方案)正式公布,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意见征询于11月14日24时截止,共收到意见3万5千多条。 

    新医改方案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医改方案最需要修正的关键何在?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主任赖平耀教授近日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中国经济周刊》:新方案出台的背景之一就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您认为新医改方案的出台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赖平耀:“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症结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从90年代下半期到现在,政府财政投入在全部医疗支出中所占比重仅为15%-18%左右,占GDP不到1%。而发达国家对公共医疗财政投入则占GDP近8%。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医院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从以“救死扶伤”为职责变为追求收入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供更多、更贵的药品与医疗服务。 

    目前城市医院中医生月收入由财政保证的一般仅为2000-3000元,低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平均工资,在一些发达地区,医生的月收入可达到4000-8000元,其中一半以上是通过创收得到的,医院内医生的收入也实行同创收挂钩。 

    公立医院医生收入依靠从病人那里创收来保证,这在世界上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公立医院实行“统收统支,均等工资”,这不仅是传统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原则。新医改方案回避了这样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即在政府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下,医院如何能够回到传统的“救死扶伤”的天职。 

    “政府投入应相当于GDP的3%” 

    《中国经济周刊》:刚才您提到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是问题症结,您认为合理的比例应该为多少? 

    赖平耀: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按全国医务人员600万、人均年工资收入6万元计算,工资收入支出约需3600亿元,若固定支出按等同于工资收入支出计算,则总共为7200亿,约相当于2007年GDP的3%,是目前支出水平的3倍。 

    这个估算高不高呢?我们认为不算高。医疗卫生部门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部门,平均工资应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年工资收入6万也仅仅略高于北京、上海的平均工资水平。 

    另一方面,2007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均超过2万亿。作为对比,就发达国家而言,其医疗支出占GDP比重与住房投资占GDP比重大致相当,但在中国,后者却是前者的10倍以上。 

    我们的基本建议是:(1)政府对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固定资本支出提供完全的财政保障;(2)参照国际标准对不同等级的医院制定相对应的保障标准,到2020年力争所有地级市医院达到国际标准,县级医院达到或接近达到国际水准。 

    《中国经济周刊》:您提到政府对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要提高到占GDP3%,这是否可行呢? 

    赖平耀:发达国家政府公共医疗支出占GDP比重要大大超过中国的比重,但也许有人要说,发达国家总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中国大得多。因此,上述对比不完全合理。其实,我认为,第一,按一些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35-40%计算,公共医疗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1/6,而中国相应的比重则不到1/20。第二,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大部分为转移支付(用于社会福利的支付)。扣除转移支付的剩余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大大高于中国的水平。 

    在发达国家的典型支出中,行政与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较小。相比之下,中国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比重很低,教育医疗等支出投入不足,而行政与投资支出则比重过大。因此,只要削减行政与经济建设支出,便能够大幅度提高政府对公共医疗服务的财政投入。 

洗涤业也是节能减排大户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会否在华裁员降薪?
政府对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应提高到GDP3%